文/寂寞的红酒
魏忠贤是我国明朝时期著名的大宦官。在人们的印象中,魏忠贤飞扬跋扈、专权乱政,是个十恶不赦的大奸臣。但实际上,魏忠贤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恶。起码对于大明朝来讲,他是非常重要的。有种说法:魏忠贤不死,大明朝不亡。有人甚至把魏忠贤誉为“大明朝的最后一棵稻草”。虽然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么魏忠贤为何被称为“大明朝的最后一棵稻草”?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下当时的形势。魏忠贤是明末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最宠信的太监,可以说朱由校就是魏忠贤一手带大的。朱由校对他是绝对的信任,所以魏忠贤在熹宗时期非常得势,甚至可以说呼风唤雨。实际上,魏忠贤之所以如此得势,一方面是因为他和天启皇帝的特殊关系,另一方面是天启皇帝故意而为之。明朝和其他朝代不同,明朝文官的权势很大,他们甚至敢当面指责和反对皇上,而皇帝却拿他们没办法。可以说,明朝的皇权受到了文官的严重限制。为了制衡文官,大明皇帝们就大力扶植宦官,让宦官们去和文官对抗,以加强自己的权力。
由于文官权力过大,他们又多出自地方士绅地主集团,与地方尤其是江南的工商业阶层关系密切,他们一直充当着工商业集团的保护伞,甚至很多工商业是由他们直接经营把控的。因此,他们极力反对对工商业征税。为了牟利,他们甚至不惜和走私的海商集团勾结。由于文官集团的保护和干涉,明朝的工商业集团非常滋润,因为他们缴纳的税额很低,有的甚至不缴税。按照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税收》一书,一些产茶大省,收的税低到荒谬的程度,比如四川课税的茶叶数量超过500万斤,可是一年征收的茶税还不到2万两。这还算是多的,浙江的茶叶税收入竟只有6两,而云南则为17两。由此可见,文官集团的贪婪。
由于商税都进了文官集团的腰包,加上大明的土地税较低,所以明朝政府的财政一直不宽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明朝皇帝就派宦官去和文官对抗,其中矿税、茶税等商业税是双方争夺的重点。皇帝故意睁一只闭一只眼,让宦官们到地方上收商业税,然后把收到的税交到自己的内库。这样一来,原来穷得叮当响的皇帝就变得富裕起来,文官集团掌控的内阁和政府甚至要经常向皇帝要钱。皇帝有了钱,不仅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事,而且拿捏住了文官。宦官因此成为了皇帝敛钱和加强权力的得力工具。虽然有时候宦官们确实不像样,但他们却是皇帝最重要的臂膀。
魏忠贤和天启皇帝就是这种关系。天启皇帝朱由校让魏忠贤去对付文官,谁不听话收拾谁,同时他又让魏忠贤去收税,让自己的内库总是满满地。天启朝时期,大明朝已经内忧外患,外有金兵侵扰,内有农民起义,但虽然天启皇帝不上朝,但大明政府仍然井井有条地运转。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魏忠贤压制了贪婪自私的文官集团,并通过向富人征收商税让国库充盈。这就使得明朝有足够的能力来平叛和抵挡外敌入侵。有意思的是,魏忠贤还启用了诸如孙承宗、赵南星、满桂、袁崇焕等一批能臣。可以说,魏忠贤为明朝挣下了不少的家当,留下了不少的人才。天启皇帝临死前国库里给崇祯积攒了几千万两银子,在东北地区建立了较为稳固的防线,国内灾情也处理的非常得当。天启皇帝朱由校临死前传位给崇祯帝朱由检时,曾叮嘱崇祯:“(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宜委任。”但崇祯帝没有听哥哥的话,最终还是把魏忠贤给杀了。
魏忠贤死后,由于宦官集团瓦解,没人能压得住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所以文官集团掌握了朝政大权。文官集团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取消了商税。商税取消后,皇帝的内库空了,皇帝已经没钱补贴政府的亏空。为了弥补国库的不足,明朝不得不向老百姓征税,最终导致民怨沸腾,引发了明末农民起义。就这样,天启皇帝留下的大好的形势很快化为了云烟。最终,大明朝在农民起义和后金的入侵中被推翻。等到崇祯帝醒悟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他终于明白了天启皇帝为什么叮嘱他魏忠贤不能杀。从私德上来讲,魏忠贤当然是十恶不赦,不过东林党也并非都是正人君子。大明要亡的时候,大臣们不仅舍不得拿钱出来做军饷,而且反对征收商税,取消了皇帝派到各地的税监和矿监,拼命的把钱往自己腰包里塞,最后白白便宜了李自成和清王朝。反倒是魏忠贤为首的宦官们对皇帝忠心耿耿,否则崇祯帝不可能一句话就把魏忠贤拿下了。
如果魏忠贤真有反心,崇祯想登基恐怕不可能那么容易,他也不会束手就擒。其实,崇祯一直没弄明白,皇权和内阁的权力是对立的,双方不可能拧到一块。而宦官们是皇帝的近侍,他们的权力来源于皇帝,离开了皇帝,他们什么都不是,所以他们对皇帝忠心耿耿。在当时来讲,魏忠贤这种人对皇帝是有大用的,对大明朝的存亡有着重要的影响。崇祯以为铲除了魏忠贤,凭着自己一腔热血就能力挽狂澜。但他终究太年轻,也太任性,最终没能收拾自己一手造成的烂摊子。明朝历代皇帝亲近宦官不是没有原因的,明朝的文官集团势力太庞大了,皇帝需要用宦官们去制衡他们。崇祯杀了魏忠贤让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一头独大,这就注定着大明朝离灭亡不远了。如果他听哥哥天启的话,即使大明朝灭不掉后金和农民军,起码也能多撑一些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