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诗鬼李贺写“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朝无人能接上,宋朝才现下半句

诗鬼李贺写“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朝无人能接上,宋朝才现下半句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朝代之一,对内百姓安居乐业,国富民强,对外输出了璀璨的文化和先进的社会制度。

正因如此,在这空前的盛世中,艺术和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了多元化、开放性的特点。

期间涌现出大量的诗词名家,如初唐时期的王勃、骆宾王,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

中唐时期的白居易、李贺,以及晚唐时期的杜牧和李商隐。

而这其中有一位诗人,他虽才华横溢,却生不逢时,诗词风格怪诞却不失浪漫主义气息。

他的作品《金铜仙人辞汉歌》中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引得无数诗人拍案叫绝,以至唐朝无人能对出下半句。

就是这样一位旷世奇才却没能为我们留下更多的作品,年仅27岁便与世长辞,他就是“诗鬼”——李贺。

天赋异禀,遭人嫉妒

李贺字长吉,因出生于河南昌谷乡,世人常称其“李昌谷”。

他生于790年的中唐时期,李贺的祖上虽是唐朝宗室大郑王李亮,却没能蒙得什么庇佑,自幼与母亲及姐姐弟弟相依为命,日子过的清寒贫苦。

从小李贺便极为瘦弱,个子也比同龄人矮一些,手脚纤细,皮肤白皙,颇有几分女子的模样。

他虽身体羸弱,却才思聪颖,七岁便能写诗,且能与成年人对答如流,这当中还有一个故事可以作为佐证。

相传在贞元十二年,既796年时,韩愈与黄甫湜来到李贺家做客。

席间李贺有感而发,挥笔作了一首《高轩过》,诗中不但把韩愈和黄甫湜二人的学识和气质赞扬得恰到好处,还不忘直抒胸臆的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韩愈和黄甫湜感叹于李贺诗中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渊博,还有自信、谦虚和恭敬,这些是他们许久都没有见到的,惊喜万分的韩愈还盛赞到:“天才,天才,果然名不虚传!”

没过多久李贺便在家乡一代小有名气,人人皆知郑氏的大儿子天赋异禀,不但能作诗还擅长“疾书”。

李贺的出名也源于他的写作习惯,李商隐的《小传》中就曾提到过,李贺十几岁时,日日天还没亮就骑着驴出门了。

他的腰间始终系着一个小锦囊,里面装的就是对所思所感、所见所闻的只言片语,傍晚回到家中,便会对这些零碎的诗句加以整理,每天都会写到深夜。

母亲郑氏看到儿子辛劳,便感叹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以此表达心疼和对李贺全情投入创作的赞叹。

唐朝还有一位诗人名叫李益,他的边塞诗多被世人盛赞,李贺15岁时,李益已经44岁了,但二人却同样誉满京华,彼时的名声已然不相上下。

没过多久李贺因卓越的才华被选中进士举人,满怀信心的他,在这年冬天风尘仆仆地踏上了去往长安的道路。

读过他的诗词的人都纷纷表示李贺一定能够及第,但现实往往出人意料。

李贺来到长安后,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声名远播的他也被众多文人邀请到家中做客。

席间大家纷纷起哄让李贺即兴作诗,李贺则谦虚地说道:“那我就献丑了吧”。

没想到仅仅寥寥几行,便引来了众人的阵阵夸赞,皆说今年的进士非李贺莫属。

也正因为他的众望所归,让他一只脚还没能踏入考场的大门,便被取消了考试资格。

原来同一批考生中有人听闻李贺的才华横溢、学富五车,于是十分嫉妒,绞尽脑汁找了个理由检举了李贺,使他在材料审核上没能过关。

而这一检举的理由现在听起来却极为荒谬,李贺的父亲名叫李晋肃,其中这个晋字与进士的进字虽不同字,但是同音。

因此让不怀好意的人钻了空子,那位检举人声称:“如果让李贺参加了考试,就是冒犯了父亲的名讳,实为大不孝,如果一个考生连孝道都无法遵守,又怎能在将来入朝为官。”

这个理由在今天看来十分荒诞可笑,但在唐朝时期属于违反了“家讳”的规定。

家讳是宗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讳的做法,凡是父祖辈名字中的字,都必须在言行、作诗词中有意避开。

因为家讳的原因,李贺被取消了考试资格,这让本来众望所归的李贺变成了败兴而归。

前后巨大的落差让他难以接受,李贺没想到的是自己没有败在考试上,而是败在了人性上。

韩愈得知此事后,为李贺感到无比的惋惜,同时也极为愤慨,于是特意为此事写了一篇名为《讳辩》的文章。

文中提到:“今贺父名晋肃,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意思就是李贺父亲的名字叫晋肃,所以李贺不能考进士举,那如果李贺父亲的名字叫仁,那么李贺岂不是连人都不能做了?

可惜的是无论韩愈如何据理力争,家讳的思想在唐朝时期早已深入人心,最终李贺“阖扇未开逢猰犬”,只能悻悻而归。

后来到了元和五年,既810年时,韩愈调为河南令时还做了一首名为《燕河南府秀才》的诗。

其中写到:“惟求文章写,不敢争与妒”,韩愈始终没能放下李贺被罢考的事情,可见李贺在他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怀才不遇,官场失意

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的打击很大,在离开家乡时,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都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母亲嘴上虽没说什么,但听到结果后的表情却说明了一切。

李贺自幼家境贫寒,于是一心想着高中进士,这样不但可以改善家庭生活,还可以报国有门。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虽空有一身天赋,却运气欠佳、无的放矢,不由得苦从心中来。

于是大名鼎鼎的诗作《出城》在这一时期横空出世。

其中描写了从长安出城时,映入李贺眼帘的“萧条”景色:“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诗中每行每句无不流露出李贺的郁郁寡欢,其中前四句写道:

“桂花在大雪的覆压下显得稀落,乌鸦被弹丸击中翅膀受伤而回巢,关水倒影的是形单影只的骑驴身影,萧瑟的朔风把帽带吹的低垂。”

李贺通过对景色的深度刻画,映射自己被罢考的遭遇,使读者从视觉、听觉、嗅觉与其感同身受,生动得让人叹为观止。

后四句写了回到家乡后,家人重聚的温馨场面,但因无法取得官印始终耿耿于怀。

爱他的人忍着痛苦询问原委,最终只见镜中二人默默相对而泣。

这样的情感刻画犹如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寥寥数字却胜过无数华丽词藻的堆叠。

因此这首《出城》也成为了李贺众多的经典作品之一,堪称一曲人才被压制毁灭的人生悲歌。

李贺虽然没能考取进士,但他的才华没有被彻底埋没。

元和六年,既811年五月,因为蒙得父荫,加之韩愈的再三保举,李贺终于如愿当上了官,官职为奉礼郎,从九品。

掌管的事物便是在朝拜和祭祀时,准备贡品、安排座次等等。

没多久李贺便逐渐进入了角色,自己份内的事情也处理得游刃有余起来,慢慢地他发现,朝中有很多弊政和陋习。

天资聪慧的他自然能看得一清二楚,但可悲的是李贺人微言轻,他的政见无处诉说,天赋也无处释放。

但在仕途前期李贺还是非常乐观的,这一阶段他也写了一些轻松的“丝竹管弦”之作,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乐府诗《李凭箜篌引》。

这首诗堪称以奇制胜,李贺怪诞诡异的作品风格,让他的诗与彼时的主流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构思另辟蹊径,令人拍案叫绝。

其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被誉为千古名句。也被后人多次引用,来形容和渲染音乐的动人心魄。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贺在官场上开始郁郁不得志起来,他的政见经常与主流不符,低微的官职也无法让他的话在官场中掷地有声。

李贺虽自幼家境清寒,但却有着文人的傲骨,始终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甚至在大部分时候有些一根筋,这使得他在官场的晋升中连连碰壁。

就如奉礼郎这一官职,其实从中牟利的机会有很多,并且在唐朝的官场中,想要游刃有余、如鱼得水,少不了钱财的打点。

而这些所谓的“潜规则”在李贺看来都是政治陋习,他不但自己不贪财,还要试图断了他人的财路。

这不免遭到了朝中其他势力的排挤,因此也让他的仕途慢慢变得举步维艰。

从那之后,他的诗词风格逐渐发生了改变,其中大多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痛情绪。

以及讽刺官场黑暗、反应现实的愤慨之作,他的大部分作品也出自这一时期,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金铜仙人辞汉歌》。

这首诗是李贺咏史诗的代表作,诗中以金铜仙人初离汉宫时的亡国之殇,来映射李贺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

敏锐的李贺早已感受到了唐朝每况愈下的国势,并对自己束手无策、仕途无望的现状感到迷茫和悲凉。

诗中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把李贺内心的情感挥洒得淋漓尽致,无疑成为李贺所有佳作中流传最广的一句。

因为无可替代的经典,也被欧阳修、毛泽东、石延年引用,直到现在也依旧朗朗上口。

而这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在唐朝也引起了轩然大波,无数诗人感慨于李贺的才华横溢和诗作的怪诞奇诡,“诗鬼”这一称号也在这一时期逐步确立。

很多文人墨客纷纷想为这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对出个工整的下句,但始终无人能交出完美的答卷。

直到200年后的宋朝,石延年在给赠友人的一封信中写到:“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

在很多文人看来,这句不但对仗工整,而且寓意深远,与上一句匹配堪称浑然天成。

除了石延年,欧阳修的《减字木兰花》、孙洙的《何满子·秋怨》都引用了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这句话。

就连我们伟大领袖的毛主席也写过:“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名句,由此可见,后人对于李贺诗句的喜爱和推崇。

天妒英才,郁郁而终

但可惜的是拥有如此超凡才华的李贺,在官场上自始至终都显得格格不入,郁郁不得志的他向上级申请调离长安。

过了很久依旧杳无音讯,迁调无望、功名无成的李贺,哀愤孤激的情绪日益加深,加之他的妻子也在这一时期病故了,使得他更加郁郁寡欢,身体每况愈下。

元和八年,既813年春天,李贺决定告病休息一段日子,几年的仕途生涯虽然让他疲乏不堪,但并没有让他心如死灰。

他不甘心就此沉沦,于是他举足南游,渴望能在南楚或是吴越一带施展自己的才华,但始终没有得到政客的赏识。

元和九年,既814年,李贺经过深思熟虑辞去了奉礼郎的官职,此后在潞州张彻的举荐下,他做了郗士美的幕僚,在他的帐下帮办公文。

但这样的日子也只过了两年,816年,北方地方势力跋扈,试图割据领土,郗士美奉命讨伐,结果却是无功而返,这让唐朝政府十分不满。

郗士美只好告病归乡,友人张彻因为还有官职,于是被调拨回了长安,李贺却没了归宿,无可奈何的他只能回到昌谷故居。

回到家乡以后,李贺开始整理自己这些年来的诗作,伴随着一句句诗词,他的如梦往事也随之被唤醒。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一句句无不是一个个执念萦绕心头,相信在李贺的心中一定也呐喊过:“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样的话语。

他空有一颗报国之心,但始终无处安放,直到心如死灰、油尽灯枯。

睿智的他能读懂万卷书籍,却读不懂官场的黑暗,能看透圣人的智慧,却看不透人性的贪婪。

能归纳出句句经典的佳作,却总结不出仕途的生存法则。

817年,病入膏肓的李贺在家乡郁郁而终,年仅27岁,传说在李贺临死之前,他看见一位神仙降临人间,自称是天帝的使者。

这位神仙称:“天帝新修了一座白玉楼,请你去作记文”,而母亲郑氏也称在李贺去世之后,她曾梦到儿子和她说自己在为天帝作记文。

于是世人纷纷感慨,是天帝赏识李贺的才华,急于让他离开人世为他所用,这也是大家在对英年早逝的李贺,给予最后的惦念和祝福。

李贺虽然早逝,却仍旧留下了200多首诗词供后人学习和参考。

难以想象文采四溢的他如果可以长命百岁,一定会拥有更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在诗坛上的地位能否超过李白、杜甫,也未可知。

但这样的假设显然无法成立,既然如此,就让我们在李贺那些“昆山玉碎、芙蓉泣露”般的诗词中尽情驰骋吧。

相信这些文化瑰宝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让我们与这些诗词名家们一同遨游精彩纷呈、璀璨夺目的文化海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李贺,父亲,考试,时期,理由,李晋肃,唐朝,诗词,母亲,韩愈,观点评论,李贺,黄甫湜,情天,韩愈,石延年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李贺,父亲,考试,时期,理由,李晋肃,唐朝,诗词,母亲,韩愈,观点评论,李贺,黄甫湜,情天,韩愈,石延年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李贺,父亲,考试,时期,理由,李晋肃,唐朝,诗词,母亲,韩愈,观点评论,李贺,黄甫湜,情天,韩愈,石延年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