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岩
于谦
明朝洪武年间,工部主事于彦昭辞官之后,隐居在杭州府钱塘县太平里(今属浙江杭州上城区祠堂巷)。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于彦昭的妻子生下了一个男婴,取名“谦”,希望这娃长大之后谦逊为人。
杭州于氏家族祖先居住在考城(今属河南民权县程庄镇于庄村),其天祖于伯汉迁居山西,后又迁居苏州,其高祖于夔仕曾在元朝时做官。
于谦的曾祖于九思曾任职杭州路大总管,迁居钱塘县太平里,祖父于文明曾任职工部主事,父亲于彦昭厌倦了宫廷的内斗,选择了辞官隐居。
于谦少年时期就志向远大,他仰慕南宋抗金英雄文天祥的气节,数十年如一日祭拜文天祥的画像。
于谦七岁的时候,有个僧人给他看相,说他是文天祥转世,将成为挽救大明的宰相。
于谦很有文才,八岁的时候,有一天,于谦穿着红衣裳,骑着一匹黑马走在大街上。
邻居有个老头调侃他说:“红孩儿,骑黑马游街。”
于谦不假思索回敬一句:“赤帝子,斩白蛇当道。”
一副妙联由此产生,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气势和高远的志向。
永乐十九年(1421年),十八岁的钱塘县考生于谦考中进士,
自此踏入了曲折坎坷的仕途。
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起兵发动叛乱,于谦以御史身份,奉命陪同明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
汉王朱高煦兵败出降,明宣宗命于谦指出汉王的罪行,于谦慷慨陈词,气势逼人,朱高煦被骂得低头无语,趴在地上战栗不已。
明宣宗要的就是这效果,大为满意,于是提拔于谦为江西巡按使,后历任兵部右侍郎、河南巡抚、山西巡抚等官职。明英宗在位时期,宦官王振很得宠,很多大臣争相送礼巴结,而于谦却嗤之以鼻。
王振于是就进谗言,诬陷于谦,英宗皇帝偏听偏信,就把于谦撤去官职后关进了监狱。
当时,河南、山西两省的官民以及一些藩王联名请命,为于谦打抱不平。
明英宗于是释放了于谦,官复原职。
明英宗
“土木之变”爆发,明英宗被俘,于谦力排众议,坚决反对迁都南京,提出固守北京城的主张。
新上任的明代宗听信了于谦的谏言,提拔他为兵部尚书。
于谦上任后,立即指挥城中卫戍将士,以二十二万人马在九门外列阵,抵御瓦剌铁骑,瓦剌部太师也先挟持明英宗,逼着明军握手言和,而于谦认为“社稷为重,君为轻”,坚决不同意讲和。
后来,也先黔驴技穷,只好释放了明英宗,双方这才讲和。
此后,于谦没有放松警惕,而是加强京城的防御,挑选驻京军队中的佼佼者,分成十个团营日夜操练。
不久,又派遣兵马出关屯守,边境之地逐渐安定下来。
朝廷当初若是南迁,大明帝国很有可能提前进入“南明”时期,于谦的坚守挽救了大明,同时也为延续大明统治立下不朽的功勋。
当时,朝中政务、军务繁杂,于谦审时度势调兵遣将,其号令严明,处事明察精细,日夜操劳国事,却从不提及自己的功劳。
于谦清廉为官,家中清贫,居住的房屋也只能遮挡风雨而已,却从未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他的个性又极为耿直,遭致朝臣的嫉恨。
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在大将石亨等人的拥戴之下,发动“夺门之变”,顺利从弟弟明代宗手中夺回了本就属于自己的皇位。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对于弟弟信任的臣子,明英宗是怀有疑虑和戒心的,尤其是声名远播境外的于谦。
石亨趁机诬陷于谦打算立迎立明仁宗朱高炽第五子——襄王朱瞻墡为皇帝。
朱瞻墡在当时的诸王当中“最长且贤”,这一谣言对于明英宗来说,宁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对于是否杀掉于谦,明英宗起初是很犹豫的,他对于谦的评价是“谦实有功”。
参与夺门之变的大学士徐有贞进言说:“若是不除掉于谦,那么我们此次行动就是出师无名啊!”
明英宗认为有理,于是下诏,诛斩于谦。
正月廿三日,于谦被刽子手押至崇文门外斩杀。遂溪教谕吾豫谏言将于谦灭族,同时将其推荐的大臣全部诛杀,明英宗没有同意将事态进一步扩大化。
官员抄家的时候,发现于谦家中没有余钱,值钱的东西只有明代宗朱祁钰赏赐的一件蟒袍和一把剑。于谦被斩的那天,天空上乌云密布,百姓都认为于谦太冤枉了。
参与夺门之变的宦官曹吉祥有个手下叫朵儿,他认定于谦是个忠臣,于是恸哭不已,在于谦被斩的现场泼酒祭奠。
曹吉祥用鞭子抽打朵儿,而他在第二天依旧泼酒祭奠。
都督同知陈逵也非常同情于谦,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收敛了于谦的尸体。
于谦墓
天顺二年(1458年),于谦养子于康将其迁葬杭州三台山。
孙太后起初不知道于谦被杀,得知消息后,大为悲伤,明英宗也开始感到懊悔。
天顺四年(1460年),石亨骄横跋扈,被明英宗以谋反罪名杀掉。
曹吉祥养子曹钦谋反,事败后投井自杀,其家人均被诛杀,曹吉祥被处以磔刑。夺门之变的两个重要人物的谋逆行为,客观上证明了于谦的清白,这使得明英宗深感悔恨,但一切悔之晚矣。
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朝廷恢复了于谦的官职及名誉。弘治二年(1489年),朝廷追谥于谦为“肃愍”,明神宗时期改为“忠肃”,朝廷态度的转变,算是告慰了忠臣的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