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宋辽大战的前奏:宋太祖赵匡胤与辽国之间的三次战争

宋辽大战的前奏:宋太祖赵匡胤与辽国之间的三次战争

五代残唐时期,契丹(辽国)这样新兴军事强国的崛起,对建立在汉人故地的五代政权的军事布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后唐被契丹所灭,后晋是契丹扶植的政权,后来也不能幸免于灭在契丹手中。在灭掉后晋之后,契丹国主,也就是辽太宗耶律德光,试图想要在汉人地区建立正统统治,于是在契丹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辽这个国号。

耶律德光未能在中原真正站稳脚跟,便在遍地的反抗浪潮中被迫北返了,在归途中病死于杀胡林,并有幸成为了一具中国木乃伊。这对于五代史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转折点。此后的契丹,陷入了长期的内部争斗:

——事实上,在辽国的初期,皇位继承就从来没走过法定程序。斗争的最后结果,是公元969年辽国的第五个皇帝辽景宗耶律贤继位后,皇位就永远留在了阿保机长子一系。

——在这漫长的数十年里,辽国除了充当北汉割据政权的幕后老板,必要时出兵支持北汉外,没有对后周和北宋采取过主动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继承中原政权的后周、北宋,终于得以暂时摆脱契丹的军事威压,开始了统一汉人故地的战争。

但契丹虽然内乱,毕竟是一个北方的强国。在这种局面下,后周和北宋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

所谓先南后北的战略,事实上是南攻北守。

北宋在北方必然要保留相当数量的军队,抵挡北汉和契丹的袭扰。但也并不是消极被动的防守。

北宋在统一南方的过程中,主动进攻北汉的次数并不少,在赵匡胤时代就足足有三次。而且每一次进攻,都出现了辽军出动救援的情况,换言之,在宋太宗大举北伐、萧太后攻宋报复之前,宋朝和辽国之间,已经发生了三次间接的交锋。

那么,这三次战争是怎么个情况呢?

赵匡胤第一次进攻北汉,是在公元964年。

李继勋、曹彬率领六万北宋军队,进攻北汉的辽州,辽国则派耶律挞烈率军支援。这是宋辽之间的第一次交锋。

——辽州在现代的名字非常有名,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在这里牺牲后,它被改名为左权县。

以北宋这样的军队规模,打到了太原外围,却并没有力量围攻太原,在契丹援军抵达后,就撤退了。

赵匡胤第二次进攻,是在公元968年。

在这一年,北汉国主刘承钧去世,养子刘继恩即位后,又被郭无为派人杀死。郭无为拥立了另一个养子刘继元。郭无为同时还暗通宋朝,主张投降。在这种局面下,机不可失。赵匡胤再度派李继勋、党进、曹彬等人从潞州进攻,同时还在西路的晋州另派一路军队助攻。

这一战一直持续到第二年。公元969年二月的时候,赵匡胤甚至亲征了。

这一次的规模就大多了。北宋这边皇帝亲征,辽国那边也派来一个重量级人物。

——这个人在后世知名度不高,但在当时无疑是辽国的超级大佬。他就是在两次皇位之争中纵横捭阖的头号重臣,耶律屋质。

——事实上,即使在整个辽国历史上,耶律屋质也是足以排名前三的名臣。

——在辽国立国之后,只有十个臣子获得于越这一称号,耶律屋质就是其中之一。于越的意思是“总军国事”,在辽国史上有特殊意义。在耶律家族登上汗位之前,以这个临时出现的实权职位作为跳板,之后这一职务没有了实权,但作为一个超级荣誉称号,从不轻易授予臣子。

从阵容上看,这无疑会是一场大战。事实也的确如此。

——在李继勋和曹彬再次打到太原城下后,赵匡胤在潞州遭到大雨,滞留了18天。最终直到3月21日才对太原形成围攻。

——这是典型的围城阻援作战,双方围绕太原城,足足相争了四个月,宋军甚至动用了水攻,引汾水灌城。

——在这种局面下,胜负的关键在于,宋军能否在攻破太原之前阻止辽军冲到太原城下。

辽军对这次战争无比重视,河北平原上一马平川,路线开阔,辽国的骑兵可以朝发夕至——宋军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但毕竟是赵老大御驾亲征,宋军也不白给。在极其不利的局面下,宋军拼死作战,竟然连续击败两路辽国援军。但也到此为止了,因为在无比开阔的战场空间里,阻挡以骑兵为主的强大对手,从来都是一件让最顶级的名将也会头疼的事情。

便在此时,又一个辽国于越登场了。他就是后来让宋太宗、曹彬不堪回首的辽国北院大王,耶律斜轸。

耶律斜轸率军从白马岭突入宋军的阻击圈,抵达太原城西,和北汉军队形成了里应外合之势,局面对宋军极其不利。

偏偏宋军这边,又是祸不单行,此时阴雨连绵,伤病频发,完全失去了和对手决战的把握。赵匡胤只能无奈撤军。

此后,赵匡胤直到灭掉南唐之后,才于公元976年八月再度出击北汉。

——这一次五路出击,规模更盛。大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架势。

但如你所知,这一年十月,就发生了传说中的斧声烛影,赵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宋军再度撤回。

赵匡胤这三次进攻,虽然没能达成终极目的,但对北汉的削弱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几乎每一次出击,都意味着北汉军队被消灭,收编,以及对北汉民众的强制迁徙。同时也把宋朝的军事压力一步步推进了北汉的边境或者境内。

之所以没能成功,除了第三次是因为政治原因外,前两次则是因为宋朝能在北方使用的兵力不足,不能完全阻绝契丹对太原的支援。

辽军的介入,意义并不在于直接帮助北汉守城。而是他可以凭借机动能力,不断威胁坚城下宋军的侧后,攻击、截断宋军的补给线,让宋军因为侧后的危机而不得不主动选择撤退。

——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则是可以相对轻松地抵达北汉战场。而当宋军出动大量兵力,卡住相关的交通线和关键点后,辽军如果还要迅速继续驰援,往往就会遭遇宋军的既设阵地,不得不打一些计划外遭遇战,这就非辽军所长了。

——所谓先处战地而待战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虽然骑兵拥有步兵无法比拟的运动能力,但客场作战而且目的地已定时,它的运动能力优势就不明显了。

因此,当完成最后统一的宋太宗在公元979年再度大举进攻时,北汉的灭亡就不可避免了。宋军从容扫清了太原的外围,最后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包围了太原孤城,当年五月,北汉末代国主刘继元出降。

与此同时,宋辽之间的直接对话,也就正式开始了。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辽国,进攻,契丹,宋太祖,赵匡胤,前奏,北汉,大战,宋军,太原,观点评论,辽国,赵匡胤,北汉,宋军,太原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辽国,进攻,契丹,宋太祖,赵匡胤,前奏,北汉,大战,宋军,太原,观点评论,辽国,赵匡胤,北汉,宋军,太原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辽国,进攻,契丹,宋太祖,赵匡胤,前奏,北汉,大战,宋军,太原,观点评论,辽国,赵匡胤,北汉,宋军,太原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