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具备了取代现任君王的条件的大臣有不少,多数都是权倾朝野后,一手遮天,为所欲为,而后意图推翻帝王取代之,有的成功了比如王莽(存在很短时间),更多的是失败.但能够止步而不取代帝王的却少,曹操却是其中一个.
曹操自中平六年十二月首倡义兵讨董卓以来,实力日益雄厚。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他采纳了重要谋士毛玠和荀彧的建议,迎献帝都许,让献帝成了自己手中的一张王牌,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指曹操的这种行为.
纵观曹操的一生,大权在握,带剑入朝,废汉皇帝汉后,可谓皇上的皇上,太上皇是也.但他始终没有篡汉自立,直到后代才实施这个行为,但因为他的各种越权行为,自然引起了别人的非议,所以他心里也会时常苦恼,难免会一吐真言.
《魏志·武帝纪》注引《魏氏春秋》云:曹操曾对夏侯惇说过:“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魏氏春秋》曰:夏侯惇谓王曰:“天下咸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自古已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余年,功德著于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复何疑哉!”王曰:“‘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像这句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是可谓其一句真言矣.
这句话有几方面的信息:
1.曹操自比周文王,可以显示其志向雄心之远大,周文王作为周朝开创人物,为千古流传之明君,所建立的周朝流传了八百年之久,创立了周易经典文化,手下更有姜太公周公召公等名人异士,可谓真正的千古一帝,曹操自董卓入朝招兵起家,东征西战,南征北讨,可谓劳心费力,功勋累累,足显其军政能力非凡.所以这句话显示出其内心是比较自得的,对自己从一无所有到出将入相的能力很是肯定,也说明他认为以他的能力足以变成周文王一样的名流千古的帝王.
2.显示出其内心的不甘心,若天命在他,他就会成为周文王一样的明君,反过来就是说,他认为自己无法完成这个心愿了,所以发发感叹来聊表心愿.为什么他会这么认为?经过灭袁绍,讨乌丸,败马腾马超,破刘备,杀吕布,斩袁术,收刘表等大小战役后,本以为可以顺势而下灭孙权刘璋统一全国,却在赤壁战场一败涂地,由攻击态势转变为抗衡态势,刘备再拿下了西蜀,变成了三国鼎立的形势,由于孙权的长江阻隔地理优势,刘备西蜀的山川阻隔,又有智谋无双的孔明,勇武的五虎将,一时之间难以拿下,曹操认为可能在有生之年无法达到统一全国的目标,
就更难以称帝变周文王了,所以这句话可以显示出他的不甘心的心理.
3.不但是三国鼎立的形势让他无奈,当时汉朝虽然有名无实,但仍然有很多忠于汉朝的人,就连他的手下苟彧追随他那么久,最终却还是忠于汉朝而不是他,让他很感无奈,所以虽然他自认为英明神武,智慧过人,能服众,但终究抗不过天命,无法在有生之年称帝,实现不了变成周文王的心愿,这句话足显示出他的无奈.
曹操的这句话显示出他内心的矛盾心情,既雄心万丈,又限于逐渐年老时衰,既有心统一天下,又感到天下人心仍有归汉难以完全收服,所以发出了这种感叹,但他这个心愿最终被他的后代所实现,又哪想到最后落入司马家的手里呢?天命果然是难以想像和掌控的.
综上所述,曹操不称帝是在深思熟虑之后作出的决定,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高超智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