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从东晋孝武帝加强皇权看东晋灭亡

从东晋孝武帝加强皇权看东晋灭亡

东晋孝武帝时期,士族没落,人才凋零,渐渐失去对政权的掌控。当时的余杭令范弘之曾欣喜地对会稽王司马道子说:晋朝中兴以来,大权多由士族和权臣掌握,直到今上,终于做到总览万机,政令出于王室。

平心而论,孝武帝司马曜为了加强皇权做出来很大的努力,抑制士族、重用宗室、提拔寒人……

但他本人资质平庸,任用的宗室与臣子也大多是无能之辈,导致他的举措不仅没能挽救岌岌可危的东晋政权,反而加速了东晋的灭亡。

一、孝武帝政由己出

(一)桓温摄政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是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子。司马昱原本是琅琊王,并无继承皇位的机会。

太和六年,桓温发动政变,将废帝司马奕立为东海王,扶立琅琊王司马昱为帝。

所以从一开始,司马昱就是桓温的傀儡,朝政大权完全由桓温掌握。

《晋书·简文帝纪》称之为:“政由桓氏,祭则寡人。”

并且简文帝身体孱弱,登基仅八个月,就重病卧床不起。弥留之际,他留下遗诏,命桓温仿照周公辅政,太子司马曜可以辅佐便辅佐之,不能辅佐,则桓温可以取而代之。这份遗诏是简文帝向桓温的完全妥协,其威力不逊于一份禅位诏书。

桓温本可以凭借这一份遗诏达到篡位的目的,可这样一来便损害了王、谢等世家大族的利益。于是乎,王坦之亲自将遗诏拿到重病的简文帝面前销毁,将遗诏改为仿照诸葛亮、王导那样辅政,阻碍了桓温篡位的计划,也让司马曜顺利登基。

司马曜即位几个月后,桓温也病入膏肓。他在病中仍然要求司马曜为自己加九锡,但在王、谢等士族的阻碍下,未能如愿便逝世了。此后大权由太原王氏的王坦之与陈郡谢氏的谢安共同执掌。

(二)谢安之死

宁康三年,王坦之逝世,谢安独掌大权。此时谢安的权力虽大,但威望远不如曾经的权臣桓温。直到太元八年,前秦首领苻坚率领九十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而东晋可用之兵不过八万。

在如此悬殊的兵力差距下,谢安任命谢石为大都督,谢玄为前锋,一举击溃了前秦大军。这一战不仅解除了东晋亡国的危机,还彻底消灭了前秦这个心腹大患。谢安的威望达到顶峰,尤胜当初的桓温。

但谢安与桓温不同,他并没有篡位的打算,而是想竭力维持皇室与士族共治天下的局面。即使他已经进位太保,可以都督十五个州的军事,并且掌握了打败苻坚的北府兵的兵权,但受到司马氏的猜疑时,他仍然想着避让,退出权力中枢,主动请求北伐。

但是谢安在这次北伐中并未取得什么成果。前秦大军之所以败给东晋,是因为前秦的内部矛盾剧烈,在战争中爆发,而非领导东晋大军的谢氏诸人能力出众。

更何况两年之后,谢安也溘然长逝,谢氏再也没有能够撑起门庭之人,大权自然而然又回到了皇室的手中。

二、司马道子掌权

(一)司马道子弄权

淝水之战期间,为了从士族手中夺权,孝武帝就开始任命自己的胞弟——二十岁的司马道子为“录尚书六条事”。后来谢安迫于舆论与帝王的猜忌,一心避让,更是给了司马道子夺权的机会。

等到谢安去世后,司马道子在朝野中已经颇有影响力。在孝武帝司马曜的大力扶持下,司马道子“领扬州刺史、录尚书、假节、都督中外诸军事”,成为了晋孝武帝朝实际上的宰相。

自以为政权归于皇室便万事大吉的孝武帝开始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整日只顾着与司马道子以“酣酒为务”。司马道子开始肆无忌惮地操纵朝政。

(二)重用寒人

司马道子掌握了用人的大权,开始形成自己的利益集团。当时东晋的郡守长吏,都由司马道子任命,对他效忠。此外,司马道子还让自己的儿子司马元显参政,司马元显生性残忍刻杀,喜欢结交朋党,比他的父亲司马道子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对父子喜欢以刑乱政,又爱收受贿赂,身边围绕着各种宵小之徒,导致了东晋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重用寒士的局面。

但是司马道子所任用的寒士多为一些地位低下,只会溜须拍马而无才能之人,对朝政的危害巨大。

比如寒人赵牙,本是一介倡优,为了讨司马道子欢心,花费了大量钱财为司马道子修建府邸。其奢华程度令孝武帝都为之吃惊,认为“修饰太过”。但赵牙仗着有司马道子撑腰,反而将府邸打造得更加豪华。因为赵牙的投其所好,很快便被司马道子任命为扬州郡守。

还有茹千秋,本来只是钱塘的一个小吏,因为贿赂得到了司马道子的赏识,被任命为“骠骑谘议参军”。

这个官职虽然只有小小的七品,却是骠骑将军司马道子的亲信官职,实际地位相当于“协辅宰相”。

正因如此,茹千秋才能公然卖官鬻爵,筹措亿万资金进献司马道子。他的儿子茹寿龄贪赃枉法之事败露之后,也能不受任何惩处,官复原职。

(三)以士族钳制司马道子

司马道子及其党羽如此弄权,不将皇帝放在眼里,引起了孝武帝的愤怒。孝武帝司马曜一度想废黜司马道子,但是他的母亲宠爱司马道子,对此事极力阻止,无奈之下,孝武帝只能再度起用士族钳制司马道子。

由于当时陈郡谢氏与谯国桓氏势力最大,于是孝武帝便起用外戚太原王氏之人,以及与他志趣相投的其他世家子弟为官。

但是这帮士族子弟品行、才能都乏善可陈,使原本就混乱的东晋朝堂更加不堪。

太原王氏的王忱弱冠之年便天下闻名,孝武帝以为他有大才,任命他为荆州刺史,委以重任。谁知王忱狂放不羁,极爱饮酒,有时甚至几月连醉不醒。酒醉之后,还经常裸体游街,风度尽失。

孝武帝察觉到王忱的无能后,转而任命自己的心腹殷仲堪为荆州刺史。殷仲堪喜欢谈玄,又是虔诚的天师道教徒,每日只顾诵读《道德经》。桓玄率大军攻打荆州时,他还在请坛做法,祈祷天师保佑。

而王恭和王珣,一个出身于太原王氏,一个出身于琅琊王氏,都颇有才能。但是王恭为人自负,认为“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过分追逐虚名,在政治上毫无建树。

王珣则一心以求自保,对建功立业毫无兴趣。

孝武帝起用士族并未受到成效,反而使朝政更加紊乱。原本一直安分的藩镇,也因为这混乱的朝政,开始窥伺中央政权。

三、东晋民心尽失

(一)王恭之乱

太元二十一年,三十五岁的孝武帝遭妃嫔所杀,猝然暴毙,东晋政局开始崩坏。

当时司马道子大权在握,他所宠信的王国宝与孝武帝曾重用的王恭不睦,都曾计划暗杀对方。后来王国宝被封为尚书左仆射,更受司马道子器重,便劝说司马道子削去王恭的兵权。

正当王恭惴惴不安之时,一心谋反的桓玄从中作梗,劝说殷仲堪推举王恭为盟主,共同讨伐王国宝。司马道子为了平息事端,将王国宝推出去送死,第一次王恭之乱因此结束。

此次事端虽然暂时平息,但司马道子对王恭与殷仲堪的军队仍然十分头疼。隆安二年,司马道子因为职务任命问题得罪了庾楷,庾楷便派其子庾鸿劝说王恭起兵反叛。

此次叛乱王恭派刘牢之担任将领,王恭自负于门第,看不起出身寒微的刘牢之。于是司马元显派人游说刘牢之,果然令其反叛王恭,王恭因此被捕而死。

(二)孙恩卢循之乱

在王恭的第二次叛乱中,五斗米教的首领孙泰也受到司马道子的召唤,一起攻打王恭。但是在战争过程中,孙泰看到了东晋皇室的腐朽,认为自己也有机会逐鹿天下,于是反叛东晋,不久便为司马道子所杀。

孙泰的儿子孙恩逃到海上,招揽旧部,于隆安三年登陆上虞,在三吴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于是东晋朝廷派遣谢琰与刘牢之举兵讨伐。孙恩不敌两军合兵,再度窜逃于海岛之上。

隆安四年,孙恩卷土重来,杀死谢琰,朝野震动。东晋朝廷多次派人抵挡孙恩,直到十一月,孙恩才被刘牢之逼回海岛。次年二月,孙恩再次为刘牢之所败,于是转为从北面登陆,避开刘牢之。没想到却遇到了更加难缠的刘裕。

随后孙恩多次为刘裕所败,损失部将数万人。元兴元年,孙恩在临海郡投海自尽。孙恩死后,他的妹婿卢循接替了他的位置,以广州为根据地四处作乱。直到义熙七年,这场叛乱才被刘裕终结。

结语

除了王恭与孙恩卢循之乱外,元兴二年,一直在幕后操纵的桓玄也称帝自立。虽然这个政权仅仅存在了八十天,桓玄就被刘裕逼得仓皇出逃,但也可以看出东晋后期社会的动荡。孝武帝一心想从士族手里夺回权力,加强皇权,却导致了奸臣弄权,叛乱四起的局面,加速了东晋的灭亡。最后,出身底层却战功赫赫的刘裕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刘宋,开启了南朝的乱世争雄。

参考文献:

《晋书》

《世说新语》

《东晋门阀政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司马道子,孝武帝,皇权,前秦,东晋,司马曜,谢安,大权,晋简文帝,士族,观点评论,司马道子,孝武帝,谢安,孙恩,王恭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司马道子,孝武帝,皇权,前秦,东晋,司马曜,谢安,大权,晋简文帝,士族,观点评论,司马道子,孝武帝,谢安,孙恩,王恭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司马道子,孝武帝,皇权,前秦,东晋,司马曜,谢安,大权,晋简文帝,士族,观点评论,司马道子,孝武帝,谢安,孙恩,王恭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