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重写夏朝历史:以全新的角度完整阐释中国第一个王朝

重写夏朝历史:以全新的角度完整阐释中国第一个王朝

夏朝(前1995—前1524)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了国家阶段,成为了世界五大文明摇篮之一。可从近代以来,由于缺乏地下资料出土,许多学者对于上古历史的存在表示怀疑。自从殷墟发现了以后,大部分学者也开始相信夏朝也应当存在,但几十年以来,从来没有发现夏朝都城遗址,使得人们对夏朝位置的判断没有定论。而二里头遗址因为其出土的青铜器太少,也没有文字资料,并没有被人们普遍接受为夏朝都城遗址。那么夏朝到底在哪里呢?本文将从历史各类史书中找出夏朝的蛛丝马迹,并结合考古出土文物来探讨夏朝地望。至于夏朝的时间,本文采取的是古本《竹书记年》关于西周257年,商朝496年,夏朝471年的记载。

一,夏朝和虞

夏后氏和有虞氏均为越族的一个父系氏族部落(关于夏人为越族的论证在下文中),有虞氏著名的首领为舜,妫姓,名字为重华,舜是其谥号,因为其政绩突出,被列为“五帝”之一。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孟子所说的东夷并不是山东半岛的莱夷,而是位于江淮地区的淮夷。

有虞氏的活动范围有很多种说法,但是呼声最高的为浙江上虞说。在浙江发现的良渚遗址便被许多学者认为是有虞氏的遗址。良渚遗址是中国史前三大古城遗址之一,距今大约5300-4000年左右。良渚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出土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这些玉器中,许多都带有一个具有图腾样子的刻画符号,看起来十分像一只老虎,如果看作文字,则十分像“虞”或者“吴”,上古时期“虞”通“吴”。有一种说法为虞本位古吴人,后来北上到达淮北,中原人看见其身披虎皮,图腾为虎,因此称为“虞”。

良渚遗址的图腾符号

在有虞氏后期,爆发了大洪水,有虞氏等越族人不得不北迁。在良渚遗址中,普遍发现了水灾的痕迹——淤泥、泥炭,沼泽层。这也是为什么良渚文化突然在4000年前衰落的原因。越族北迁到了淮北,这时候夏后氏开始崛起。

夏后氏首领为鲧,也是一位治水英雄,因为争夺王位而被杀。鲧的儿子大禹继承了治水的艰巨任务。大禹在治水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威望迅速上升。而大禹又娶涂山氏之女为妻,因而得到了强盛的涂山氏的支持。舜去世后,大禹在举办涂山大会,《左传》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万国”说明参加大会的氏族众多,说明诸侯大多统一大禹成为新王。因此涂山之会是大禹成为“天下共主”的标志性事件。

越族北迁示意图

根据《清一统志》所考证,涂山为今天安徽省蚌埠怀远当涂山。在怀远附近,有一个名为禹会村的小村子,流传着“启母石”和“台桑石”的传说,这些石头传说为涂山氏女望夫化石和“启所生处”而来。在禹会村发现了一处距今4000千年遗址,被命名为禹墟。《水经注》在引用《吕氏春秋》时提到:“淮水自莫邪山,东北径马头城北,魏马头郡治也,故当涂县之故城也。”,“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故江淮之俗,以辛壬癸甲为嫁娶日也。禹墟在山西南,县即其地也”。《吕氏春秋》和《水经注》提到的禹墟便是今天安徽蚌埠的禹会村,正好处于淮河干流中游。

禹墟

而后,大禹在阳城宣布称王,建立了夏朝,《孟子·万章上》载“禹避舜之子于阳城”。舜死后,大禹避开舜的儿子商均,在阳城称王,而商均被分封为虞国之君。括地志云:“虞国,舜後所封邑也。或云封舜子均於商,故号商均也。”虞国的地点大约位于淮北地区,今河南商丘有虞城县,可能和虞国有关。此虞国可能后来在商灭夏时也灭亡了,周朝建立后,又将舜的后代分封为陈国。《礼记·乐记》述:“武王克殷及商,未及下车,封帝舜之后于陈。”陈国最早的都城为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镇),后来迁徙到淮阳一带,总之都在淮北地区活动。从虞国和陈国的位置来看,舜的后代也活动在淮北。

二,夏朝和越国

夏朝建立后,大禹为了取得越族传统氏族的支持,便南下越族故地,举办会稽山大会。《山海经·海经第八卷·海内东经》曰:“会稽山在大越南。”这是对会稽山位置最早的描写。在会稽山大会中,《国语·鲁语下》记载:“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这里的防风氏又称“汪芒氏”,因为在会稽山大会迟到被大禹所杀。根据江浙民间传说来看,防风氏为治水英雄,德清三合乡一带有祭祖的风俗,建有防风庙,即农历八月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共三天举行防风王庙会。《述异记·卷上》:“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之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大禹为了树立威信而将之杀害,葬于会稽山。《路史·卷二十二》:“防风氏後至,戮之以徇于诸侯,伐屈骜,攻曺魏,而万国定。”春秋时期,吴国攻击越国,得到越国珍藏的大骨头,不解,于是派人到鲁国咨询孔子,孔子说道:“禹致群神于会稽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节专车,此为大矣。”这说明至少在春秋时期,人们相信防风氏位于浙江一带。

越国范围地图

大禹划定九州,实际上是按照氏族血缘部落来划分管理区域,这代表夏朝开始地方实施管理。划定九州成为大禹一大功绩之一,《左传》云:“茫茫禹迹,画为九州”是对大禹功绩的称赞。

上古民族分布地图

初期,舜对三苗的战争取得了许多胜利,《左传·昭公元年》:“虞有三苗……诸侯遂进,狎主齐盟。”不过最终,舜还是死于三苗地区。《淮南子》:“舜南征三苗而遂死苍梧。”《帝王世纪》有舜“九十五而使禹摄政。摄政五年,有苗叛,南征。崩于鸣条”最终舜也葬于九嶷山。

在大禹之时,和三苗进行最残酷的战争,最终将三苗击败。《古本竹书纪年》云:“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圻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来形容三苗地区的天灾人祸以及战事的残酷,杀戮惨极,血流满地,几无人烟,故龙(蛇)出于旷野,犬哭于市郊。而后三苗臣服,《今本竹书纪年》云:“三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苗,有苗氏来朝。”至此,华夏上古时期最大的敌人最终被战胜。

禹往年之时,巡守越族故地,最终分在越地去世,葬于会稽山。禹共在位了45年,在古代也算是长寿了吧。少康之时,为延续禹王陵的守护与祭祀工作,便封其庶子无余于会稽,号曰“禹越”或者“于越”。《越绝书》、《吴越春秋》中都列出了早期的越王世系,"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无余传世十余,末君微劣,不能自立,转从众庶为编户之民,禹祀断绝。十有余岁,有人生而言语……众民悦喜,皆助奉禹祭,四时致贡,因共封立,以承越君之后,复夏王之祭”。到了春秋后期,越国逐渐变得强盛,并最终灭吴国,成为春秋霸主之一。根据DNA检测,绍兴会稽禹陵村姒姓崇氏DNA主体为O1-M119,而夏朝后代的夏后氏、夏侯氏、姒氏、杞氏、越氏、区氏、欧氏、欧阳氏等DNA主体为也为O1。而O1正式越族人的基因。这也证明了越国是夏朝后代,而夏朝也是越族建立的。

百越

三,夏朝中衰

大禹也十分想把王位传给儿子启,但是还不敢公然破坏禅让制,因此便选择皋陶作为继承人,不过皋陶早亡,便另外选择伯益作为继承人。伯益是夏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在治水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禹去世后,启和益发生了王位争夺战争:“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这场斗争,启获得了胜利,“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启就开创了家天下的先河。之后启又征伐有扈氏,有扈氏乃夏朝的敌人,禹时就曾“攻有扈”,“以行其教”,后启上台后,做的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消灭了有扈氏,以至于“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不过在夏后启沉湎于酒色,导致国家不断衰落。《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了关于夏后启醉心于乐舞的事件,“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传说夏后启到天上观看了《九代》,学习到了《九辩》和《九歌》两支乐舞,将之带到宫廷,从此沉迷于此。夏后启时期,发生了“武观之乱”,武观为启的第五个儿子,由于武观“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在夏后启十一年被流放到西河,而“武观以西河叛”,最终夏后启派彭伯寿征伐西河,平定了叛乱。武观之乱对夏朝是一次重要的打击,曾将“夏有观扈”和“虞有三苗”并论。

继承启为王的是太康,同样骄奢淫逸,他“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太康的昏庸导致“民弗忍”,而东夷族的有穷氏乘机西进,“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从此后羿取代了太康的统治地位。但后羿并没有诛杀夏后氏,而是立太康之子中康为王,“挟天子以令诸侯”。中康死后,其子子相被立为王,但他逃亡到了斟鄩、斟灌二氏。后羿便自立为王。

不过后羿代夏后,也是荒废国事,沉湎游猎。他为了争夺洛氏美女宓妃,不惜和河伯氏发生战争。屈原在《天问》中疑问到:“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他废弃武罗、伯困、龙圉等忠臣,反而重用不孝子弟寒浞。后来寒浞暗中勾结后羿之妻,并设法杀掉将后羿杀掉,取而代之。寒浞上台后,将两个儿子豷和浇分别分封到戈和过,并命令他们进攻斟灌氏与斟鄩氏,并追杀子相。

子相虽然被杀死,但是其妻子缗已经怀孕,并逃亡到了有仍氏,生下了少康。后来,有仍氏任命少康为牧正,浇又追杀到此,灭了有仍氏,少康继续逃亡到有虞氏,也就是大禹分封的大舜的后代虞国。当时有虞氏势力还比较强,并重点扶持少康,虞国之君虞思将两个女儿均许配给了少康,封少康到纶邑,赐田一成、众一旅。少康便在纶邑组织夏族后代,以求复国。此时,逃亡到有鬲氏的夏族人和斟灌、斟鄩氏后代均相应少康后代,在少康的带领下击败寒浞,结束了东夷族有穷氏的统治,实现了夏朝复兴,史称“少康中兴”。

在山东莱州有一座过、戈二侯祠,二侯墓之左的摩崖上有石刻文字,这便是著名的《莱丘铭》,《莱丘铭》记载了“少康复兴”的事情。从铭文中得知,过国和戈国是夏禹分封的诸侯,是夏朝的北方边塞,“過戈外拱,貊域宠厶”。而在寒浞时,两国被灭,被寒浞的两个儿子代替了。而少康依靠舜龙族(颩赖舜龙)时,曾改姓为易伦,成为舜族的一支。

《莱丘铭》

四,夏朝中后期

从少康之后,夏朝正式进入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时期。此时,夏朝和东夷族的战争开始频繁起来。根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早在后相时期,夏朝和淮夷便经常发生战争。例如:“(帝相)元年,征淮夷”,“二年,征风夷及黄夷”、“(后相)七年,于夷来宾。”这些夷族并称九夷。实际上,这里的夷族并不是山东半岛的夷族,而是淮河流域的九夷。

后相只是后羿的一个傀儡,因此发动对九夷的战争实际上就是后羿发动的,后羿本来也是东夷族,为什么要发动对东夷族战争呢?实际上,那时候的九夷是生活在淮北地区的民族。其中有一个最强大的为徐国。夏朝早期,夷族首领伯益因为辅佐禹治水有功,他的儿子若木被分封到了徐国,位置最早今天鲁南或者苏北一带,因此后来这一带被叫做徐州。徐国就是淮夷中势力最强的一国,是淮夷的领袖。因此,后羿实际对付的也是夏朝的分封国。

徐国位置地图

少康时期,“方夷来宾”;少康之子杼曾东征到东海,传说他得到一只九尾狐。到后芬继位的时候,九夷均臣服于夏朝,“九夷来御”;此后,九夷基本和夏朝关系比较密切,如“后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诸夷入舞”。

不过在孔甲时期,夏朝开始走向衰落。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竹书记年》也记载了一件关于孔甲时期的奇怪事件:“胤甲即位,居西河,有妖孽,十日并出”。这里的“十日并出”和上古神话传说有相似性,其实这里的“十日”是东夷族的羲和氏的后代,他们崇拜太阳,曾经被后羿击败,《史记》有云:“帝中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实际上,中康时期就是后羿执政时期。现在羲和氏又作乱,这也证实了《史记》中的“诸侯畔之”。

到了夏朝第十四代王桀的时候,夏朝更加衰落了。桀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大兴土木。《竹书记年》曰:“夏桀作倾宫、瑶台,殚百姓之财”,百姓怨恨夏桀,都咒骂他,“时日曷丧”。夏桀好美色,“桀伐岷山,得女二人,曰琬,曰琰。桀爱二女”。此时又发生了旱灾,严重打击了夏朝的势力,《国语》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而后商族崛起,在商汤的带领下,商族不断歼灭了夏朝的封国豕韦、顾国,昆吾国,并在军事重镇鸣条击败夏朝主力,夏桀逃亡南巢氏,夏朝灭亡。

商朝形势

长方形刻纹玉片

夏桀逃亡南方后,可能他的后代还继续在越族地区生活,并且可能建立有国家,只是缺乏记载。在江西新干,发现了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墓,存在时间大约和商朝同步。从发掘迹象看,墓穴内原放一椁一棺。墓内随葬品异常丰富,仅青铜器就达480余件,另外,墓内还有300多件陶器用品及100余件玉器、玛瑙、水晶和绿松石饰品。在墓中出土一件青铜钺,还有瓒,甚为罕见。由此看来,墓主应该是一位国王级别的人物。我有两种设想,这是夏朝灭亡后,桀逃到南巢地区后的墓葬。还有一种可能,这是越国某一位祖先的墓葬。

青铜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玉器,淮北,角度,防风氏,历史,涂山氏,遗址,中国,大禹,禹墟,观点评论,越族,夏朝,会稽山,后羿,虞国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玉器,淮北,角度,防风氏,历史,涂山氏,遗址,中国,大禹,禹墟,观点评论,越族,夏朝,会稽山,后羿,虞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玉器,淮北,角度,防风氏,历史,涂山氏,遗址,中国,大禹,禹墟,观点评论,越族,夏朝,会稽山,后羿,虞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