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史海谜案:大禹治水是否真实存在?为什么有人说“大禹是条虫”?

史海谜案:大禹治水是否真实存在?为什么有人说“大禹是条虫”?

引言

1923年,历史学者顾颉刚,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中指出:“大禹是一条虫”!并解释说“…至于禹从何来?我以为都是从九鼎上来的一种动物…”,此言一出,震惊天下!

其实,虽然目前已经因为殷墟甲骨文的出现,使质疑商朝的声音基本消除了,但也造成国际上只认可殷墟盘庚3300年历史…而对5000年以上华夏史则持观望态度,这种认识貌似客观严谨,其实也是有相当局限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国内外的考古专家对甲骨文认识水平参差不齐,鉴定水平也存在不同差距,所以极容易导致对甲骨文解读和认知上出现失误。

比如,一部分学者过度依赖C14测年法,忽略了测年误差(±50年)存在的巨大隐患…不清楚忽略了一个50年,就等于一代人或一个王朝过去了,极容易导致断代排序的混乱!

另外,一部分专家又过度迷信许慎的《说文解字》,几乎“凡解字必谈说文”…其实并不清楚《说文》仅仅脱胎于秦篆,距离殷商时代已过千年…字形字义早被商铭文和周鼎文(大篆)及秦篆彻底改变了!虽然汉字的确是脱胎于甲骨文,字形尚有一定保留,但因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及秦灭六国,已使字义大相径庭…比如,代表夏启王权的铭文女,就被商人当成嬴姓,被周人当成姬姓,即上古八大姓看待了…而之后又被六国瓜分成百家姓,尤其是被汉代许慎会意成女性后…导致后人(包括郭老)把西王母自然而然地当成女巫,把妇好自然解读成王后贵妃,至今谬种流传,影响恶劣…

而且很多专家忽略了一个重要细节,即许慎根本不可能见过殷墟甲骨文原字(尚埋在殷墟里),也没读过《古本竹书纪年》原简(尚埋在魏襄王墓中),更没有参予过三星堆文物与甲骨文之间的对比研究(此二遗址近100年才出土)…所以极容易导致对甲骨文字形的主观臆断,,造成对文字解读的“似是而非”,出现引申义大于甲骨文原本含义的可怕情况!

比如,《说文》认为铭文女是女人,郭老则顺其自然认为妇好“冥”卜辞即为妇好分娩之义,会意“冥”字为双手扒开女阴之形,通娩…,如图所示:

那么大名鼎鼎的“殷人帝喾而郊冥”,岂不变成了大男人帝喾到郊外生孩子了…可笑不?就象有学者把铭文“殷”会意成“剖腹产”一样,十分唐荒!如图所示:

而事实上,娩字在甲骨文中是有本字“孕”的,如图所示:

孕为含子,娩为出子,而冥中并无子,何来分娩?所以郭老看法十分不可信!当然,如果仔细观察“冥”字结构,也可以理解为“双手祭祀状”,而推为祭祀少昊太阳图腾象征!大汶口陶文可证,如图所示:

也符合史称“玄鸟生商”记载,而妇好墓恰恰出土于殷墟宫殿区的祭祀区,十分符合妇好冥卜辞“三抱二示”的“帝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之祭祀功能!

所以,网友翁卫和老师深刻指出:

“考古学将殷墟定为商代晚期王都及二里头定为夏代晚期都城遗址都是错误的…”这个观点是十分有见地的!

而这种错误,对于夏代大禹问题的解读则更是雪上加霜!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时至今日在甲骨文中连一个夏字也没有找到,导致上古史研究彻底搁浅,甚至出现“商朝无夏字,夏朝无文字”的尴尬局面…

事实上,根据《竹书纪年》记载:“禹元年壬子,继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及《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禹兴于西羌…”,禹兴于西羌并继位冀似乎言之凿凿,但对于文献上记载的西羌和冀,自秦汉以来一般多指陕西和河北…而在考古上难以确凿其具体地址,所以导致专家们只会纸上谈兵…“复制”所谓的《夏商周断代表》来混淆视听…

自然2002年,当北京保利拍卖行发现西周遂公盨之后,尤其铭文“天命禹敷土,遂山浚川…”破译之后,情况出现了一些转机。李学勤指出:

“大禹是否真有其人,夏王朝是否存在,长期以来广受争议。遂公盨的发现,将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提早了六七百年,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也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

然而,包括四川汶川和青海喇家及浙江绍兴会稽山(大禹陵),都在争夺大禹陵墓所有权时,因不具备实物证据而戛然而止…尤其要求考古三铁证(大禹骨骸/文物/铭文)之时,马上偃旗息鼓了…甚至遂公盨在网上也传出膺品之说!大禹问题又徘徊不前了…

不期而遇二里头遗址

其实时间回溯到建国后的1959年,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在豫西的一次偶然考古发现中,无意间使大禹问题峰回路转,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二里头遗址的出现…

当然,二里头问题时至今日仍然处在争议之中,即在商代早期(汤亳)和夏代晚期(夏桀都城斟鄩)遗址之间徘徊…并没有人旗帜鲜明地指出它就是千百年来人们苦苦寻找的大禹墓所在地→禹墟尸乡…

这一点包括徐旭生先生自己也是不清楚的…只不过直觉告诉他在偃师二里头发现的双身龙纹陶瓷碎片时,很可能就是夏代遗物…如图所示:

所以从1960年到90年代,二里头陆续发现了1号宫殿和2号宫殿遗址、青铜冶炼遗址,又挖掘出3号宫殿…还陆续发现了绿松石龙形器,及中小型墓中的绿松石的铜牌饰…如图所示:

目前,根据C14检测结果,并结合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新郑望京楼商城、焦作府城商城、辉县孟庄商城、垣曲商城、夏县东下冯商城等商代早期城邑断代时间进行综合分析,大体与二里头多座城邑改建时间耦合…如图所示:

说明北方的下七垣文化和辉卫文化,及东方的岳石文化、西方的东下冯文化,都已经开始大量汇聚于郑州商城和二里头…这些考古材料无疑是夏商王朝更替的表征之一…而确定二里头时间,上到龙山文化,下到东周时期涵盖了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的夏朝…这段时间也大体与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及夏启建国时间产生了关联,如图所示:

但是最近几年,二里头因为申请夏都事件遭到了巨大挫折,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核心问题是没有过硬的文字证据证明自已是夏都…虽然许宏王巍老师在《最早的中国》中认可二里头“极似是夏”,但是因为没有文字佐证国家文物局对此已持否定态度:

当然,支持一方也拥有十分丰富的文献论据:

唐李泰《括地志》:“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

古本《竹书纪年》:“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

今本《竹书纪年》:“仲康即帝位,据斟鄩。”

《史记夏本纪》:“后羿为东方某部落的首领,入驻斟鄩执政。太康去世后,扶持仲康登基,仍在斟鄩建都…”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

《国语》:“昔伊、洛竭,而夏亡…”

横空出世的三星堆遗址

然而,无独有偶的是,当二里头悬而未决之时,考古界还有一座悬而未决的遗址,也没有史载,没有甲骨文,并引起天下网民巨大争议,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星堆遗址!

该遗址持续挖掘时间甚至更长,从1929年至今几达90年之久!而且越挖越迷糊,目前祭祀坑时间断代仅仅3200年左右,但和3800年上限的二里头遗址一样没有甲骨文,不知为什么…目前暂被分成3期6个阶段:

第一期,相当于中原文明中的龙山时代到二里头文化的初期阶段;第二期,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中晚期到殷墟文化前段这个阶段。第三期,相当于殷墟文化中的第一期到第三期。

从断代史的角度来看,三星堆前后跨越龙山/夏/商三大时代…涉及的年代在二里头文化二期到殷墟文化一二期,绝对年代是公元前1800年~1250年之间。

那么问题来了,三星堆遗址所处的年代,究竟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呢?为什么器物坑断代时间仅仅3200年,却与3800年的二里头并一样没有甲骨文?而且文物多有“撞脸”?如图所示:

当然,老牌申夏劲旅晋南夏县(东下冯遗址),及新锐山西运城陶寺/陕西石峁/浙江良渚遗址,共同形成了争夺夏都所有权的华夏文明的“四方诸侯″…所以一时之间,风起云涌,销烟弥漫…使夏代问题(包括大禹问题)更加扑朔迷离,风谲云诡!

无意中发现了“大禹墓”

当然俗话说得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忽然出现的三星堆/良渚/陶寺/石峁遗址,对于苦苦思索的人来说,则象闪电一样醍醐灌顶,让人眼前一亮!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他们逐渐发现,虽然三星堆/良渚/石峁/陶寺和二里头都没有甲骨文,但在出土文物上却呈现出一种相似或相同的图案和图腾,尤其是与《山海经》中记载的扶桑树及羿射九日等传说一一对应,这是令当下人十分意外,却让二里头人喜上眉梢的大事儿,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说明疑似夏代的遗址,虽然没有甲骨文字,但是却有相似的图腾文物可以代替文字进行信息传递…

也就是说,三星堆/二里头是夏代氏族联盟(邦国)!其自证性的文物不是甲骨文字(包括铭文),而是氏族图腾图纹本身…

秉承这一思路,我们广大网友和专家学者们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中发现了禹贡图腾:大禹骨骸!如图所示:

经过C14检测此墓主人年龄为35~40岁之间,和禹王碑“楚崇率姒,裹圣浮图”入葬法一致。而铭文解读及对比与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抱蛇礼也一致!所以初步分析认为,贵族墓“抱龙人”,就是史载的禹贡真迹,大禹本人骨骸!如图所示:

为什么这么鉴定呢?首先,根据专家何驽教授判断,此贵族墓主人是祭祀伶官,但是地位低下而身份十分特,因为墓主人随葬品很少。死亡时,怀中仅抱“绿松石龙形器",头戴三皇羽冠,腰系青铜蛾铃,脚踩绿松石,颈戴蚌壳项链,并无其它陪葬品,但却十分诧异地葬在3号宫殿中,身份应该极为特殊…

当然,何驽教授认为此伶官墓陪葬品太少,十分简陋,级别不高…网友也认为不符合传说中的禹王陪葬规制,太过寒酸!

但是,从史料和传说分析,此种形式与史传“禹贡”方式十分一致。大禹因受舜命及负鲧罪治水,风雨兼程十三载,“过家门而不敢入”,最后因脚疾(禹㾟)而死,匆匆埋葬…十分符合考古结论及《禹王碑》早逝记载条件。如图所示:

而在豫北晋南及洛阳民间,也盛传大禹治水和“三川并流”传说,包括一开伊阙(一门峡)的“鱼跃龙门”;二开洛水邙山口(二门峡)的“水漫金山”;三开平陆砥柱山(三门峡)的“愚公移山”,传得十分活灵活现…

而《竹书纪年》记载:“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根据夏小历解释绿松石龙即是夏历象征之青龙星宿!即是二十八星宿之一,代表夏至日(西历6月22日左右)天象,铜铃代表夏令时间(大火星),如图所示:

此历法有两个名称:一,五龙历称“重五”,即黄历五月初五;二,六龙历称“端午”,即夏历七月一日,阳历是6月22日,风俗上叫夏至或夏令时。纪念形式也相似,重五是星回节(火把节)和吃棕子(吃重五),端午是赛龙舟,都是纪念青龙火星出现中天的盛况…与屈原老先生蹈江无直接关系,乃是大禹惹的祸尔…当然屈子蹈江是撞脸端午时间了,碰巧了…

同时俗话说,好事多磨,双喜临门…二里头千呼万唤的最重要的夏代文字证据,禹铭文也找到了!出乎意外的是,竟然发现在安阳殷墟妇好墓中!这是十分奇怪的事情!为什么呢?尚且不说妇好是商代22王武丁贵妃,仅说黄河中游二里头的铭文,怎么会出现在黄河下游的安阳殷墟?两地相差上千公里呐…为什么呢?这里边又隐藏了多少鲜为人知的历史呢?

当然,必须首先确凿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圆斝“网纹手符号”是否是大禹铭文,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网纹手”符号即汉字“又已/又乙”,“又”为手形,“乙/巳”是网纹符号,指大禹怀中抱着的“大虫"即“夏龙",史记称姒!如图所示:

故纹网手即又巳,会意为“手抱龙”之义,与西周金鼎禹铭文的“抱虫式″结构完全一致,如图所示:

并与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抱蛇式”文物“撞脸"…当然,网友争论大立人手中“丢失”之物,也在三星堆博物馆中发现了!果然是蛇!如图所示:

结合《史记》“契长佐禹治水″史实,所以推测大禹怀中的“绿松石龙形器”,被商契铸成二里头网格鼎,然后又被刻在青铜圆斝上,代表夏人王权的传承符号…铭文含义解读就是:“有夏在手,号令天下”!

所以证明抱龙人即是禹,二里头是大禹治伊水工地之一,民间称为伊汭和尸乡,即今偃师。

后人误读“大禹是条虫”,原因即把抱龙人和抱虫人当成虫子本身了…在蜀地,禹被称为捕蛇人和观天大人及大祭司…

主要是不懂铭文解读和夏历来源,尤其是不懂太阳历和月历并被汉字误解,造成此误会!

更不知道二里头绿松石龙的存在!尤其是不懂大禹非虫,此龙非虫,乃是夏至日天文星相之一,青龙星宿!

当然,它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甲骨文或周鼎文,而是一种图腾符号…故华夏天子自称真龙天子,民间都自称“龙的传人",原因即在此龙图腾信仰所致!

亚长墓发现夏启符号

当然,殷墟妇好墓不仅出土了“大禹″铭文,也同时出土了“夏启”铭文!与大禹铭文基本一致,只不过增加了一个“十字符号",如图所示:

铭文会意为“日抱龙",甲骨文为“日又其/乙/巳"。

其中“十字”符号是子铭文“鸟负日”简写,特指庙底沟出土“鸟负日”陶纹图腾,如图所示:

庙底沟图腾“鸟负日”即“子”铭文象征,子=太阳+鸟=玄鸟,如图所示:

而“十字(亚)”铭文即“子”铭文,文字佐证即甲骨文“弃”与启铭文“又其”结构完全相同!只差“十”和“子”不同!如图所示:

而二里岗牛胛骨卜辞出现“又乙”和“又其”符号,也证明二里头禹和二里岗启(契)有关,如图所示:

而且亚长墓位于殷墟宫殿宗庙祖庭区,符合《史记·殷本纪》“契长佐禹治水有功,受子姓,册司徒,封商地”之记载,司徒即是对契的名号“又其”称谓,商地即安阳北蒙殷墟,所以亚长墓就是北蒙启长/契墓。商人称启,周人称弃,汉人称契,今人称妇好…

妇好铭文再鉴

那么,安阳殷墟“妇好”墓也就不是郭老鉴定的武丁贵妃墓了!而是大名鼎鼎的商太祖帝舜(帝喾)的夏启祠堂了!只不过考古称母辛宗/阏伯之墟,民间叫殷庙/殷宅/汤亳/冥堂/太昊陵/黄帝陵/伏羲陵…如图所示:

所以“妇好”的正确解读顺序应是“帚女子/帚子女”,如图所示:

①“帚”铭文解读

首先,仔细观察“帚”铭文外形,也有新的发现,它酷似一棵树!对比甲骨文和史料内容,及文物, 应该是三星堆青铜树形象,经会意代表帝喾启木,根据《山海经》记载“…汤谷中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也就是史称的“少昊孺颛顼″的轮流执政的行启禅让制度!“帚”即周人对启树→扶桑/若木/启木的铭文符号,如图所示:

而甲骨文“四方凤”卜辞则是商人对启木的妇好启制的客观描摹!如图所示:

②“女”铭文解读

其次,妇好“女”铭文,许慎说是妇人,两点为乳…但经过三星堆文物对比,反而更象“跪坐面具人”形象,两点是面具双眼…如图所示:

与此同时,妇好礼器中也陆续发现了跪坐面具人铭文形象,如图所示:

说明铭文女和跪坐面具人之间,的确存在某种关联…《大荒西经》:“有人戴胜,虎齿,有狗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西王母头戴一块奇怪的“胜”物,有锐利如虎的牙齿,有一条像狗那样弯曲上翘的尾巴,住在洞穴里。《西次三经》:“西王母其状如人,狗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山海经叫“戴胜王”“西王母”,史记叫启王…其实就是戴龙虎面具的少昊颛顼继承人,与二里头及濮阳西水坡/石峁/良渚龙虎图腾有继承关系。如图所示:

③“子”铭文解读

第三,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子铭文,如图所示:

为什么甲骨文子与金文子不一样?再观察一下如下两枚“妇好铭文”,如图所示:

为什么此“妇妇铭文”中竟然都没有“子”铭文?只有一只玄鸟为代表,为什么?是不是玄鸟就是子?子就是玄鸟本身?

根据目前出土的青铜树分析,树枝上应站九鸟一乌,但目前尚缺一乌,也就是金乌,而目前已发现此金乌了,如图所示:

大家对比一下甲骨文子的和金乌形象,是不是有一样之处?金乌的“三冠羽”与甲骨文子的“三冠羽”完全一致?说明“子”铭文就是“太阳玄鸟"子契形象转化而成的…如图所示:

所以妇好会意为:“子(乌)居在帚木上,执行启王权力…",而金沙遗址也出土了“使四(司)鸟”金箔文物,说明子铭文即四鸟(金乌)化身也!如图所示:

根据史料记载,“玄鸟负日”源流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距今7000年的“双鸟负日”骨雕和“双鸟朝阳”牙雕,可说是最早的“金乌负日”的资料。如图所示:

并被庙底沟文化继承,后与大汶口文化结盟,陶纹“日鸟山″纹饰,甲骨文为岳字,如上图所示。所以子铭文就是太阳为头,玄鸟为身,代表庙底沟文化的图腾,二里头出土的青铜爵就是“负日玄鸟”的三足乌形象,故称子爵!如图所示:

并与大汶囗东夷少昊氏族结盟,形成妇好铭文,即夏商周禅让制符号启…只不过“妇好”铭文是周人对“启”制的解读,“司其”是商人对“启”制的解读,两族异名同谓,都是代表夏商周王权轮换之义,即《史记》“少昊孺颛顼”及《史记·殷本纪第三》载:“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舜封契于商,赐姓子氏”。事件。考古妇好公式为:

大汶口(玄鸟氏少昊)+庙底沟(高阳氏颛顼)=下七垣(先商夏启/商契)

如图所示:

所以《竹书纪年》载:“禹元年壬子,继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帝泄元年为公元前1650年,禹称帝,也就是壬子年继位,11年后壬戍年卒。而老黄历推算公元前1639年为壬戍年!正是大禹去逝时间!说明大禹治水时间为13年,在位时间为11年。

而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抱龙人”的C14检测为35~40岁之间…也就是说,大禹大致在公元前1674~1679年之间出生,12~17岁之间开始治水!公元前1650年左右,大禹治水成功继位,公元前1639年因㾟疾(脚气)抱龙而葬于二里头,时年40岁左右!

故二里头禹王碑称之为率姒尸乡,甲骨文称之为抱巳(抱乙)稽堂…民间讹巳为尸/师,故有尸乡/偃师之称呼。

二里头“居葬合一”的埋葬方式即夏人风俗,至今南方少数民间还有此风俗!

所以经图腾及铭文证明,二里头是大禹治伊工地兼禹墓,即尸乡斟鄩冀都!而二里岗是契佐禹治洛水工地“弇臿(古开封)”契城(汤西亳),安阳殷墟是夏商王权传换的“禹生启”之地北蒙斟灌!而妇好墓即是商周之祖帝舜之“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之启祠,商人称“母辛宗”…

难怪当年周武王伐纣时路过偃师,命令所有部队偃旗息鼓停留一天…原来是祭拜他的先祖禹之墓“余其宅兹中国,自兹司民”也!

附录1:“宅兹中国”

根据清华简载:“假中于河,归中于河。”何尊更名河尊,是“高祖河”鲧尊,也是“鲧生禹”象征。因为甲骨文“中”字呈“两河夹一郭”状态,是大禹凿龙门伊阙运河记录…如图所示:

根据《逸周书·作雒》:“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

《史记》:周公往营成周洛邑,卜居焉,遂国之。《诗 王风谱》:成王居洛邑,迁殷民于成周。

《尚书·洛诰》中记载,周公勘察洛阳地形后,禀告成王:“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

《礼记·明堂位》中记载,“(成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

《史记·周本纪》中记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太史公日: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居,居九鼎焉”。

《春秋传》曰:"成王定鼎于郏郦(洛邑别称)河南是也。成王既卜营洛邑.建明堂,朝诸侯”。

《尚书· 洛诰》云:“ 戊辰,王在新邑(洛邑)熏,祭岁。”

据《逸周书· 作雒》记述:成周“ 设丘兆于南郊,建大社与国中, 乃位五宫:大庙、宗富、考富、路寝、明堂…”。甲骨文“宅”即亳(明堂)也。如图所示:

而甲骨文“國”,是契持戈护城(祭鼎)形,考古证据即指二里岗偃师商城,如图所示:

二里岗牛肋骨卜辞也证明是禹生启城!如图所示:

甲骨文“兹”为玄鸟双至,代指少昊玄鸟氏商周二族,如图所示:

故“宅兹中国”含义即史记“契长佐禹治水有功,受司徒(启),封商地…”事件。

《竹书纪年》记载:成王七年营建成周之后“王如东都,诸侯来朝”,又记载:宣王“九年,王会诸侯于东都”…及《尚书大传》中称,周公代成王执政七年,主要功绩为:“一年救乱(灭武庚),二年克殷(建妇好墓),三年践奄(建偃师),四年建侯卫(建帝丘/宋州),五年营成周(建洛阳),六年制礼作乐(作周祭),七年致政成王(宅兹中国)。”并特制何尊/妇好冥卜辞/宰丰匕骨卜辞以述成周(祀)之礼。如图所示:

附录2:商看玄鸟问殷甲,夏看龙虎二图腾”

①网友豁达孔雀认为:

在石峁发现石壁蛇形龙图案,禹可以是图腾或族徽也可以是部落称号,也有姓禹的。

中华文明源自西蜀,融合于江淮黄(长江、淮河、黄河)流域,发展壮大巩固于中原至今,这才是炎黄一华夏一中华演变的真正历史脉络。

说白了:四川盆地三星堆就是夏朝:黄帝,颛顼、伏羲、嫘祖,大禹,后羿,都出生于此,后来大禹去中原治水统一华夏!一些专家死不承认!

②“土豆灵珠子”说:

一,鲁冀辽等地曾陆续出土铭文中有“㠱侯”字样的铜器,铭文中常见“亚”字图形,此类铜器被称为“亚其器”。

二,㠱,从己其声。甲骨文中用作方国之名。甲骨文中有“又老㠱侯”、“王其在㠱”、“王⋯⋯于㠱侯”等,记载㠱国商时已存,商王频繁往之,或说明商王室与㠱国有较紧密的联系。

三,亞其器在中期前出現有五件青銅器,包括亞其有卣等,銘文有:亞其㞺作母辛彝;有:亞其㞺作母辛卣,還有:亚其戈父辛……亞其的器物物品出現在武丁至帝乙帝辛時期,亞其又不僅僅指一代的具體人,其方首領其候都可稱作“亞其”。㞺【古文】族字。

四,且“亚其”二个字在甲骨文金文中较多出现,亚其族或是商时期一个族系之一,亚其又是亚㞺,㠱候亚㞺的先祖。甲骨金文中的其同箕。

五,本文铭文图中“亚 其”图形字符部分有待商榷,在已发现的器物及其铭文。如下图,亚其或指方国,或是族名族徽号,或是人物代表,有待考和探讨。

③网友ChengDuBull认为:

关于大禹争议太多。多种观点,谁也不确定,缺少考古共时材料证明。

文中提及的几个绝对年代,争议极大。一、三星堆文化上限为1800BC。二、夏,断代工程给出的年代是2070BC。三、二里头文化上限,目前考古学界主流观点,一致确认为是前1750年,那问题来了:按文中观点,大禹与二里头差两百多年。要自圆其说,大禹必须200岁。

另外,如果按文中所说,三星堆文化上限早于二里头上限50年,就惹出了一个天大的麻烦来。

三星堆和二里头相同的文物,陶盉、绿松石铜牌、牙璋,逻辑上就推导出,中原二里头,受到了三星堆的影响。

我的回答是:

一,三星堆器物(6号坑)C14断代为商代晚期(前1200年),晚于二里头上限1800年,并不早于二里头。所以三星堆文物,陶盉、绿松石铜牌、牙璋受到中原二里头的影响是确实的,许宏没有判断错误。

二,从考古证据分析,首先从治水起源的气候变化因素讲,国家气象局和地震网测给出汶川地震周期(大震)时间为4000年左右,符合3800年前大禹治水的洪水泛滥期…即由汶川地震引发黄河长江上游洪水下泄情况,与山海经大荒西经之瑶池(都江堰)及西王母(三星堆蜀王蚕丛)记载相吻合。彻底否定夏商周断代表有关夏代上限时间前2070年上限。其次,殷墟甲骨文及亚长铭文证明,史记夏本纪就是殷先史。夏商一个时期存在。因为,甲骨文启即商契“司其″名号,史称夏启。授封于尧舜(史记记载),得禅位于大禹(启铭文证明),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750年~1650年一百年之间,不会超过前1800年。

第三,从图腾角度分析,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手中抱的不仅是操蛇或象牙,而且还有天人抱天梯,天梯是两片楠竹易腐,天梯上端通过屋顶天眼,四周放天相(青铜面具),前置天龙天虎,天鸡等,组成天阶祭祀,以前巴蜀地区回音音就有的盛大祭祀活动。大立人是大祭司,有操蛇禹,操鱼鲧,操天梯者颛顼(绝地天通)…

据《晋书·地理上》记载:“颛顼始自穷桑,而徙邑商丘”。《黄帝神农氏谱系表·释考》记载“颛顼高阳氏……在位七十八年。国都若水,徙商丘”;《太平御览》卷七九载:“颛顼始都穷桑,后徙商丘”,《帝王世纪》引《世本》说:“契居番,相徙商丘,本颛顼之墟,故陶唐氏之火正阏伯之所居也。”

2005年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濮阳市文物保管所联合对濮阳高城遗址,进行考古钻探和试掘,探明古城址面积达916万平方米,如图所示:

尤其当大名鼎鼎的西水坡龙虎墓挖掘出土之后,少昊孺颛顼及鲧生禹,禹复生启事件,终于为此说划下了重重的句号!

那么问题来了,濮阳古墓众多,你凭什么认为龙虎墓就一定是颛顼墓呢?其实奥秘就在龙虎图腾和史料中!为什么这么肯定说呢?

原因其实也不奇怪,上文已述殷墟模式是靠甲骨文断代,但夏墟靠图腾…而龙虎墓中用大量的蚌壳摆拼成了两只龙虎形状图腾!竟与二里头的绿松石龙摆拼形式完全一样,如图所示:

这种看似十分巧合的图腾摆拼方式, 其实隐含着重大的王权传承信息 …尤其当代专家靠C14断代,认为龙虎墓是7000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但产生了一个无法解决的巨大矛盾,即3800年前的夏代晚期遗址二里头,在出土的蚌壳项链及绿松石龙风格上,与蚌壳龙虎图腾是完全一样的,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十分奇怪,因为至合C14的证据是取自人骨还是蚌壳尚无人交待…而龙虎墓主人右侧蚌壳龙,与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中的绿松石龙形器拼摆方式及使用材料蚌壳完全一致,十分符合史记大禹治水时代的水生物产及“鲧生禹,禹复生启"记载,如图所示:

而且龙虎墓主人左侧的蚌壳虎图腾,也与石峁皇城台石雕/三星堆青铜面具/良渚玉琮王/殷墟青铜鼎饕餮纹的虎面具十分类似,符合颛顼传子虞舜的高祖“夔/夋"记录,如图所示:

这种图腾传承路径与史载颛顼世系竟完全一致,是否说明龙虎墓与二里头/三星堆/良渚/石峁族人之间存在一种相似的龙虎崇拜习俗?…而史记五帝本纪明确指出,颛顼世系有虞舜(石峁)和鲧禹(二里头)两大子系统,如图所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殷墟,遗址,铭文,问题,大禹,六国,甲骨文,二里头,祭祀,考古,观点评论,三星堆,铭文,大禹,甲骨文,夏启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殷墟,遗址,铭文,问题,大禹,六国,甲骨文,二里头,祭祀,考古,观点评论,三星堆,铭文,大禹,甲骨文,夏启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殷墟,遗址,铭文,问题,大禹,六国,甲骨文,二里头,祭祀,考古,观点评论,三星堆,铭文,大禹,甲骨文,夏启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