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西安的兴庆宫遗址公园里,有一座巍峨耸立的花萼相辉楼。取自《诗经》: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
的典故。它是李隆基向天下昭示兄弟之间的情谊,就像是花和萼那样相辉相映生生不息。
据说,当年李旦带着他的五个儿子移居长安,在隆庆池畔开府建宅,碧波荡漾的湖边,微风轻轻吹起柳树的枝条,九曲桥下盛开的荷花,如此诗情画意的府邸,也引来一个神奇的传说。
一位风水师经过此地,忽见隆庆坊上空云气缭绕,神色大变的跟身边的人说:此地常郁郁有帝王之气,比日尤甚。
在那个笃信天人感应的帝制时期,这样的悖逆之言若被叵测之徒附会,那后果不堪设想。一生谨小慎微的李旦,再次陷入到极度惶恐之中。但是流言还是在长安不胫而走,并引起了中宗李显的高度警觉。
这年4月中旬,李显假借游幸隆庆池为名,在此设宴畅饮,泛舟嬉戏,最后甚至牵出几头大象,绕着隆庆池周旋踩踏,据说是为了去除这里所谓的帝王之气。
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理解,古人对图谶预言的迷信程度,但历史却似乎真如预言所指,在冥冥之中潜藏着难以言说的玄机。就在李显游幸隆庆池一个月之后,便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毒弑身亡。有学者认为,隆庆池的谶言很可能是韦后在弑君篡位之前,为了进一步剪灭李唐宗室的构陷之举,但或许她至死也不会想到,正是她处心积虑的这番王气传说,迅速成就了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的天命传奇。
公元710年,二十五岁的李隆基联合陈玄礼等人,以拥立相王诛灭逆党的名义发动兵变。一举铲除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及其族人。这位日后注定要与这个时代正面相对的年轻郡王,就这样以时不我待之势,向大唐的臣民们宣告着他的粉墨登场。
尽管对那个曾经弃如敝履的皇冠依旧心怀拒斥,但面对朝政废驰宗室中落的惨淡局面,年届半百的李旦在李隆基和百官的簇拥之下,再次登基。
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从他登基的那一天起,便无可奈何地陷入到与当年高祖李渊一样的困局当中。长子李成器自幼才气过人,精通音律。曾在李旦第一次登基时被立为太子,而今李旦再次称帝,那么李成器必然成为储君的不二人选。但大唐帝国近百年来,宗室们在争夺帝位的厮杀之中,不仅未曾有过任何一个出身嫡长的太子最终登上帝位,而且往往随之而来的都是生死族灭的倾覆之祸。
而此时的李隆基,不但因功晋升平王声誉正盛,而且兼领左右万骑禁军,全面掌控京城的卫戍部队,一旦立储之事处理不当,势必又将是一场骨肉阋墙、父子反目的宫门血案。
正在李旦万分焦灼之际,李成器站出来主动让位。他的这一举动在整个帝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多学者认为李成器久受李旦淡泊无为,致虚守静之风德熏陶,对王霸之术兴味索然,加之自幼聪慧过人,洞明世事,对李隆基的实力和野心,更是有着十分清楚地认识,故此让位以显大义。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李成器急流勇退,正是因为笃信多年休戚与共的手足情谊,可以让自己在父亲百年之后,免遭刀兵之祸。
就这样,在李唐皇族因皇权更替而持续了近百年的内讧和杀戮之后,饱经风霜的李旦父子,却联袂书写了一段世所罕见的佳话。
李隆基登基之后,更是在隆庆池畔的五王宅邸大兴土木,使这处雕栏玉砌,大气磅礴的皇家离宫,成为闻名遐迩的兴庆宫。
据史料记载,睿宗五子个个精通音律,李隆基尤爱羯鼓,李成器善吹横笛,其它三兄弟也各有所长。在繁忙的政务之余,李隆基常与兄弟几人在花萼相辉楼里,各执乐器,自演自娱不绝于岁月。
李成器病逝之后,李隆基悲痛不已,辍朝三日。后追谥李成器为:让皇帝,并以帝王之礼将其安葬在桥陵之侧,是为:惠陵。
在惠陵博物馆展厅中,有一件彩绘红陶腰鼓出土于惠陵之中,学者们认为这应该是李隆基生前所用之物。为了表达对兄长的深切怀念,故将自己钟爱的腰鼓与大哥的横笛共处一龛。
时光过去一千多年,原有的皮质鼓面和竹制横笛都已朽坏不存,但腰身表面描绘的诸多彩绘图案依旧雍容华贵,艳丽如故,那是兄弟之间花萼相辉的恒久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