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郏县电视台)
一代文豪苏轼,崇宁元年(1102)六月葬汝州郏城县小峨眉山麓后,有着“小坡”之称的苏轼三子苏过和侄子苏符,在苏轼坟旁搭盖“墓庐”小屋,守护坟墓直到崇宁二年(1103)7月服除。小峨眉山位于郏城之西北,故有“北山”之称。
△河南郏县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墓)园外景
苏过在郏城小峨眉山守丧期间作有《北山杂诗》十首,《北山杂诗》之五末句,从中可窥见他在郏县小峨眉山采摘薇菜和“雅致”:
采薇聊卒岁,雅志在箕颍
“采薇”入诗,首见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有《小雅·采薇》。另见《召南·草虫》有“陟彼南山,言采其薇。”《小雅·四月》有“山有蕨薇,隰有杞桋 ”。清代的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薇”:薇,今之野豌豆也。潘富俊著《诗经植物图鉴》载,“薇,今名野豌豆”。《中国烹饪辞典》“薇菜”条下载:一年或两年生草本蕨类植物,为野生蔬菜,有“山珍佳品”之誉。
△薇菜(野豌豆)
薇菜,苏轼又为其命名为“元修菜”。《苏轼诗集》卷二十二有元丰六年在黄州所作《元修菜并序》一诗,说明其命名为元修菜的缘由。其序全文如下:
菜之美者,有吾乡之巢,故人巢元修嗜之,余亦嗜之。元修云:使孔北海见,当复云吾家菜耶?因谓之元修菜。余去乡十有五年,思而不可得。元修适自蜀来,见余于黄,乃作是诗,使归致其子,而种之东坡之下云。
从序文中可知,原来在苏轼的老家四川称之为“巢菜”,有大、小巢菜之分。乡间以大小称之“大野豌豆”、“小野豌豆”。苏轼贬谪黄州,在这里,苏轼置办了一块土地,取名“东坡”,并以之为号。自称“去乡十五年,思而不可得”,他不仅思念家乡,更思念家乡的一种味道,苏轼的家乡故友巢谷,字元修,与苏轼同有食小巢菜的嗜好。元丰六年(1083),两人在黄州相逢,说到此菜,巢元修戏言:假如孔北海(孔融)见到小巢菜,当说是我家的菜了!这里有个典故,出自《世说新语》的杨氏之子:孔坦访友人杨某,恰巧杨不在家,九岁的孩子出面接待,捧上一盘杨梅。孔指着杨梅说这是您杨家的果品,哪知这小孩子机敏得很,随口回了一句: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家的禽类。由此,苏轼便说既然老家称之为巢菜、巢家的菜,那就干脆叫元修菜吧。
苏轼不仅为之命名,并嘱巢谷:“使归致其子,而种之东坡之下。”苏轼还在诗中再嘱巢谷:
此物最妩媚,终年系余胸。君归致其子,囊盛勿函封。
苏轼要巢谷告诉儿子,寄种子时一定要用囊(袋子)盛,千万不要用函封(匣子盛而封之),因为“此物最妩媚,终年系余胸”。并将寄送种子与还将“巢谷寄菜种”与“张骞移苜蓿”“马援载薏苡”相提,张骞从西域带回苜蓿种子,马援从交趾带回薏苡种子一样,在黄州东坡的贫瘠薄土上,使巢菜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长使齐安民,指此说两翁”(“齐安”,在湖北黄冈县西北,此指东坡所在黄州),要像张骞、马援那样用食物造福一方百姓,令后人感念。
“我老忘家舍,楚音变儿童。此物独妩媚,终年系余胸。君归致其子,囊盛忽函封,悬知东坡下,塉卤化千钟。长使齐安人,指此说两翁。”苏轼再三嘱咐友人,回到巴蜀后一定要将元修菜籽寄给他。他担心菜籽会因“邮寄”时密不透气而影响发芽,他还特意叮嘱友人在邮寄时一定要用“囊盛”,而不能用“函封”。其细微之处,也足以窥见苏轼对徽菜(元修菜)的嗜好和钟情。
“老坡”苏轼对徽菜(元修菜)的情深,到“小坡“”苏过“采薇的“雅志”,薇菜这一“山珍佳品”镶嵌苏轼父子特有的精神符号。
2017年,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院等有关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自然博物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20余位专家,在我国航天员“野外常见植物识别”课程前期教案讲义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补充与整理,撰写《中国野菜野果的识别与利用》一书。《中国野菜野果的识别与利用》对薇菜(野豌豆)的识别要点、分布与生境作有详细描述,在“食用部位与食用方法”条下有如下介绍:
嫩茎叶经沸水焯,换清水浸泡后,可凉拌、炒食或做汤。
《中国野菜野果的识别与利用》对薇菜(野豌豆)“食疗保健与药用功能”有如此认定:性温,味甘、辛,有清热、消炎解毒之功效。(刘继增)
▶ 来喽!来喽!你们要的城乡公交营运时刻表→
▶ 中国铸铁锅之都·郏县“广阔天地”集体商标发布暨启用仪式举行
▶ 用多大碗?放多少肉?郏县饸饹面咋做,有了“标准”!
编 辑:李淑军
监制:吴帅钢
总 监 制 :邵 华
政务合作:18337558666
商务合作:13721865063
(声明:除本地新闻、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外,推送图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转载的目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