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牧野之战:改变两个朝代命运的战争

牧野之战:改变两个朝代命运的战争

新乡,我现在生活的地方。3068年前,此地发生了一场国运之战:牧野之战。我曾试图在战争发生的地方寻找一些遗迹,很可惜,时间由于太过久远,除了在此地流传的战争传说,以及一个牧野区的地名,所有一切都在历史的风烟中湮灭。

只能从一些诗歌和史书找到一鳞片爪的记载,来还原那场战争。

牧野之战

别看新乡这个地名在中国声名不显,城市名称甚至还略显土气。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国风》类别内,差不多四分之一的内容都是发生在新乡周边。惊不惊奇!

其中,诗经中还专门有一篇描写牧野之战的内容。《诗经·大雅·大明》是这样记载的: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诗经中对牧野之战的描述

前面还有一段内容就不引用了,大抵意思就是说周武王在牧野誓师,对抗强大的商朝,周朝有上天护佑,将士要奋勇杀敌,然后就是上面引用话,先描述了一下宏大的战争场面,周朝军队在姜太公指挥下,经过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殷商。

我一直认为中国汉字是世界上表现力最丰富的文字,而最能体现中国文字魅力的体裁就是诗歌,含蓄又丰富。

诗经里短短两小段,几十个文字,就把一场战争完美地表现了出来,发生、过程、结果、声音、场面无一不备。千百年后,我们读来仍然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要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

这段描述首先陈述了一个事实,在当时的情况之下,这场战争的场面的确是相当宏大和激烈的。

除了描述这个客观事实外,诗歌又表达了一个主观观点,而这个观点基本也是我们很多人对这场战争的看法:这是一场代表正义的战争。

先不考虑这个结论。诗经完成的年代虽然离这场战争更近,但诗歌受体裁的影响,文字简约,有些叙述更是语焉不详。那么作为正史之一的《史记》对这场重要战役是怎么描述的呢?《史记》对这场战争的叙述其实也相当简略。

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

《史记》关于牧野之战经过的描写

这段文字很简单,就不再翻译了。但结合《史记》殷本纪和周本纪,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出,太史公观点和孔子同出一脉,都是支持周灭商的。不过太史公说得更详细一些,商纣倒行逆施,残害忠良,牝鸡司晨等等,反正是,非常不得人心。而周朝天下归心,取而代之,理所当然。

所以,又回到了前面的观点:这是一场毫无疑义的正义战争。

真是如此吗?我以为未必。

首先,经过考证,基本可以认定《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离这场战争也已经三四百年了,(当然也不排除个别诗歌产生的时间更早些),事实如何,也难以论证。

更重要一点是,这些诗歌又经过了孔子的修订。孔子是谁,儒家创始人,周公旦的拥趸,超级小迷弟。孔子忧心于春秋时期的“礼乐崩坏”,提倡“克己复礼”,这里面的礼和乐,都是指的周礼、周乐。可见周朝对后世的影响之深。

那么《史记》的记载也靠不住吗!当然不是怀疑太史公。史记的年代离牧野之战就更久远了,差不多近一千年,在上古不要说音视频资料,连纸都没有产生,在竹简上刻句话都要考虑如何省字的年代,去记述一千前的事,有多少信度,真的很难说。这是时间因素的考虑。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地推行,儒家文化第一次得到强化,太史公和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也就理所当然了。

在内容上,其实也有可商榷之处。首先,太史公竟然把武王伐纣写成了两次,第一次声势浩大,却因为武王一句“尔未知天命”直接撤军,无功而返。从军事角度来说,这实在儿戏了,八百诸侯会盟孟津,然后又解散,这是不是有“烽火戏诸侯”的意思,而且就这么轻易地提前暴露自己的军事意图。你让诸侯怎么想?你让离孟津并不算远的商纣王怎么想?

而且除了史记,还真没一个信史记述过两次伐纣的事,除了史记,偏偏太史公这么写了,经专家考证,这应该是太史公误会了,但又搞不清楚具体的时间,所以和稀泥,就写成了两次。

即便是这样,太史公对第一次伐纣的说法前后也不一样,在《殷本纪》中,大史公说: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而在《周本纪》中却是这样记述的:” 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前面记述明显是串联好的,后面却变成了“不期而会”,八百诸侯不期而遇,你信吗?

周本纪

殷本纪

而且太史公为强调周灭商的合法合理性,强化周朝以弱胜强功绩,他把牧野之战商纣军队写成70余万,再加上周军,差不多一百万了,而现在整个新乡市区人口也不过一百余万,而且上古时期人口存活率本来也低,要集齐一百万人在一个小区域互相争战,我认为不现实。

而且水分极大,这个大家可以自行查找资料。根据当时的人口状况,我个人倾向于双方投入交战的总人数大抵也不超过十万人,但殷商无疑是人数占优的,但多为奴隶,或者还有部分俘虏,战力肯定是不如准备充分的周军的。

另外,这个八百诸侯也甚是可疑,这个大家可以看一下专家们的研究,就算一个诸侯10平方公里,800诸侯也远超商周加起来的统治区域了。

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论证,太史公对牧野之战的论述都谈不上公正。

那么,作为商纣一方呢?是不是真的已经到了人神共愤,到了亡国灭种的地步了吗?

通过史记中对商纣王的描述,帝辛“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我们可以看出纣王不是一个“何不食肉糜”的糊涂蛋,相反他不但勇武,而且很聪明。

史记对商纣王的描写

也许,他有某些性格缺陷,做了一些不讨喜的事,但也没任何记载说商朝在纣王的治理下,政治、经济已经到崩溃的地步。

当然一个王朝到了末期,总会出现一些矛盾对立,如果能国君能解决或缓和部分矛盾,延续统治,那就是中兴之主,反之,可能就是亡国之君。

很不幸,商纣王成了后者。这一点荀子看的其实比较超脱,他在《荀子 非相篇》中说:

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

一方面肯定了纣王百人之敌,天下之杰的能力,另一方面指出世人只以成败论人,一旦身死国亡,就什么都不是了,还成了反面教材。

对于牧野之战的结果,如果商纣王没死,他一定会表示不服。我正派主力远征东夷,扩充领土,你突然带兵打上门来,导致我们没有正规兵作战,这不公平。

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证明了史记中那个八十万数字不靠谱,真有那么多的人,商纣王的军队决不至于这么少,征一个东夷就把主力全投进去,导致京城空虚,被敌所乘。

无论如何,周武王抓住了机会,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发动闪电攻击,完成了这场以少胜多的牧野之战。

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说,牧野之战都算不得一场正义战争,甚至和后世历史上改朝换代都不完全一致。他更像是这么一个故事。

老大整天在外夸耀武力,老二却不声不响发展自己的势力,并私下联合了一帮对老大不满的小弟兄。等准备充分后,某天,趁保护老大的人外出未归,对老大发动突然袭击,打了老大一个措手不及,并成功上位。

本质来上说,牧野之战,不过是场以少胜多,以有心算无心,事关权力交接的突袭战争。战争的结果改变了两个王朝的命运,过程虽然残酷,结果也不算太坏,毕竟,周朝的许多政策还是要比殷商先进一些的。

历史的硝烟已然散去,我们已经无法在旧日的战场找到丝毫的痕迹,但是正因为如此,历史深处的迷雾却越发浓重,需要我们擦亮眼睛,透过重重迷雾,去发现历史的真相。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史记,诗歌,武王,命运,诗经,诸侯会盟,朝代,牧野之战,战争,周朝,观点评论,商纣王,史记,武王,牧野之战,太史公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史记,诗歌,武王,命运,诗经,诸侯会盟,朝代,牧野之战,战争,周朝,观点评论,商纣王,史记,武王,牧野之战,太史公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史记,诗歌,武王,命运,诗经,诸侯会盟,朝代,牧野之战,战争,周朝,观点评论,商纣王,史记,武王,牧野之战,太史公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