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古书记载说大禹治水的那个大禹,娶了涂山氏族的女子,然后生下了启,后来启在父亲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建立了夏朝。那么这个涂山是在现在的哪里呢?
看了一下地图,搜了一下网络信息,发现有两处地方,一个是安徽蚌埠的涂山。2013年经过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等60多位专家深入考古论证,最终达成共识,确认蚌埠就是“禹会诸侯”之地。由此烘托出“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真实性。
涂山风景区文化积淀深厚。四千多年前,大禹借助与涂山氏女的联姻,劈山导淮、召会诸侯,娶妻生子,在涂山风景区留下了荆山峡、禹王宫、禹墟、上下洪等众多人文遗迹。主要人文景观有:禹王庙、望夫石、启王庙、白乳泉、圣灵泉、玉液泉、卞和洞、白狐洞、凤凰池、三皇庙(今为三圣寺)、荆山古城遗址、四眼井、白龙井等。
涂山脚下方涂巷,作为古代聚落遗存,入选第二批安徽省传统村落名录。据考证,涂山一带是大禹的妻子偃攸故里丶民歌“南音”的诞生地,流传着大禹娶妻偃攸的故事,当地民谣《涂山之歌》广为人知,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传唱:“涂一、涂二丶涂三四,涂妈妈生了个夏皇帝;喫新米,挂涂牌,大雁不来小燕来。”
另一个说法是说:涂山在中国山东曹县南部土山集遗址。涂山历史悠久,是涂山氏族的发源地。大禹治水时,往来于涂山一带,在路上遇到涂山氏女,两人一见钟情,禹想到自己三十岁还没成婚,治水回来一定要娶此女子为妻。禹治水回来又见到在此等待的涂山氏女,于是与其在桑台(景山,又称楚丘,今曹县东梁堌堆景山遗址)成婚。婚后四日,禹即受命外出继续治水。《吕氏春秋·音初》记曰:“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命其妾候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曰:‘候人兮猗!’又:“禹三十未娶也,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曰;‘吾娶也,必有应矣。’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又:“禹娶涂山,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屈原《天问》有:“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涂山女,通之于台桑。”禹治水成功后,受舜禅让为王,在涂山大会天下诸侯,《左传·哀公七年》有:“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夏禹的母亲修己是有莘氏(古有莘国,今曹县西北莘冢集一带)女,禹父鲧长年在外治水,夏禹自幼在母亲家长大。有莘,即今曹县莘冢集遗址。禹治水时,往来于涂山一带,在路上遇到涂山女,想到自己三十岁还没娶妻,治水回来一定要娶此女子为妻。
果不其然,禹治水回来又在路旁见到涂山女,于是禹与涂山女在桑台成婚,婚后四日,禹即受命外出继续治水。涂山女教禹:“水性阴,故趋下,宜顺其性分流,疏浚入漕,不可一味筑堤。”禹依其言,历经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治水取得成功。
夏末,商汤率部落迁于涂山之阳的薄地(今曹县涂山西南三里,汉置薄县),建城名亳。商王朝建立后,涂山西南一带作为商初之都,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商汤王死后,葬在涂山之阳,时有陵墓殿宇桐宫,威严壮观。周代,穆王东巡,在涂山会盟诸侯,《左传·昭公四年》记:“穆有涂山之会。”
个人感觉,大禹早期应该更可能是活动于古黄河河道,比较这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山东曹县那的考古遗址虽然没有大肆宣扬,现在只是个小破村庄,但更符合远古历史的脉络,大禹年轻时去那边活动顺着河道施工,遇到村里的涂山氏族的姑娘,娶妻生子。
而他中年以后,治水有功,旗下部落实力增强,有了号召力,并且有了治理更多其他水域的经验和能力。这时候来到淮河等河流流域,到安徽境内的山上会盟,彰显事业蒸蒸日上。那给当地留下一些遗迹也正常。毕竟曹县那边是娘家人的地方,出嫁以后跟着大禹走四方了就不太顾及老家了。反而在大禹扩展事业的安徽蚌埠地区造福一方。目前那里尊奉他们为上古崇拜对象,建立了优秀的文化风景区。由此来看,曹县的遗址那边也值得书写一下故事,开发建设一下大禹、涂山氏美女、夏朝之母的旅游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