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确实存在。
最有名的是明朝海瑞,海瑞是个大清官,可是偏偏他生活的时代不好,靠藩王上位的朱厚熜,也就是嘉靖皇帝晚年宠信炼丹,不理朝政,天天在西苑专心设坛求福。
地方的总督和巡抚等官员争着向皇帝进献有祥瑞征兆的物品,实际上都是为了讨好皇帝。
一些正直的大臣像杨最、杨爵等人上书劝诫嘉靖皇帝,都被嘉靖皇帝治罪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没人敢再劝诫嘉靖皇帝了。可是海瑞是个倔脾气,他看到大明朝乌烟瘴气,皇帝不理朝政,很着急,也很悲愤。
公元1566年,海瑞在棺材铺给自己买了一个棺材,然后把家人托付给朋友,然后向明世宗呈上《治安疏》。
《治安疏》的内容是什么呢?当然是指责嘉靖皇帝崇信道教,整天想着炼丹长生不老,荒废了朝政,弄得天下民不聊生,把这些责任都归结到嘉靖皇帝身上。
海瑞还指出“嘉靖”的年号,是“家家皆净而无财用”的意思,可谓是一顿羞辱皇帝,最后还为皇帝制定了具体的改革计划方案。
嘉靖皇帝看了以后,当然大怒,直接把《治安疏》扔在地上,并且对左右说:“抓紧把海瑞逮起来,不能让他跑了”。
可是旁边人说:“海瑞不会跑的,因为这个人有愚名,听说他上书之前都买好了棺材,他是抱着必死的决心。”
嘉靖皇帝听了,瞬间没有了脾气,最后只能把海瑞关起来,但是并不敢杀了海瑞。
而等到万历皇帝时期,大臣骂皇帝则更加难听,有的大臣比海瑞更“勇猛”,直接把万历皇帝骂的狗血喷头。
御史冯从吾上书警示皇帝:“(皇帝)谓圣体违和,欲以此自掩……天下后世,岂可欺乎?”
户部给事中田大益痛斥皇帝:“陛下驱率虎狼,飞而食人,使天下之人,剥肤而吸髓,重足而累息,以致天灾地坼,山崩穿竭。”
最厉害的还是大理寺评事雒于仁,他和海瑞一样写了一个《酒色财气四箴疏》,里面指出,万历皇帝平时不上朝、不工作、不关心政事,主要原因是万历皇帝只喜欢“酒、色、财、气”。
雒于仁还说:“嗜酒则腐肠,恋色则伐性,贪财则丧志,尚气则戕生。”
并且他还一一列举了万历皇帝只喜欢酒色财气的事实,直接说出万历皇帝的一切过失。
弄得万历皇帝很没面子,但是最后万历皇帝也只是让他辞职而已。
还有万历皇帝时期大臣李三才,也是把历代昏庸的皇帝跟万历做对比,可是李三才不仅没事,还升了官。
明朝大臣骂皇帝确实比较出名,很多大臣简直到了目无尊长的地步,虽然皇帝有过失,可是把这些言论放在别的朝代,估计早就人头落地了。
就拿清朝而言,很多大臣别说骂皇帝了,就是一不小心说错话,都会有杀身之祸。
清朝前期“文字狱”盛行,只要自己作品里有一点大不敬的话,都会直接被处死,这样的政策下,谁敢说“不”。
那么为什么同样是皇帝,明朝皇帝就要受大臣的气,而清朝皇帝却不用?
其实作为皇帝,明朝皇帝和清朝皇帝都是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没有什么区别。
不要以为明朝的皇帝被大臣骂就没有实权,实际上明朝的所有皇帝,包括崇祯皇帝,都是有实实在在的权力。
当然清朝的皇帝也一样,除了最后几任幼儿皇帝,咸丰帝之前的皇帝也都有实权。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明朝皇帝和清朝皇帝所处的政治环境和个人能力不一样,总结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清朝的皇帝整体要比明朝的皇帝敬业。
明朝的皇帝除了朱元璋、朱棣、朱瞻基、朱祐樘等几位好皇帝,明朝其他皇帝在历史上都不能算中游。
明朝皇帝之所以水平低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嫡长子继承法则导致的。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给子孙定下的嫡长子继承制虽然可以杜绝皇位争斗,可是坏处也很明显,就是万一嫡长子才能一般,甚至低下,也只能让嫡长子继承,这样就导致明朝的皇帝能力低下。
其次,明朝的皇帝很多都不敬业,就像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荒废朝政,多年不上朝,直接导致朝政腐败,大臣骂皇帝,皇帝也不敢反驳,因为这是事实。
而清朝的皇帝却很少有昏君,主要原因清朝采用的“择优传位”,水平都是在中游以上,并且敬业程度完全高于明朝的皇帝。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前期的皇帝都英明神武,大臣们也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皇帝的,都老老实实的工作。
英明的皇帝对大臣的管控比较严格,自然可以把大臣收拾得服服帖帖。
明朝的皇帝不理朝政,就需要大臣们管理国家,需要大臣们出力,因为明朝皇帝想玩,想享受生活,所以明朝大臣骂皇帝,皇帝也只能忍着。
第二,明朝的制度和清朝略有不同。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工作狂人,他觉得丞相权力太大,很多事情丞相就可以决策,丞相管理六部,制定国家政策,让六部执行,造成皇权受到威胁。
所以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自己直接管理六部,朱元璋身体很好,有能力管理六部,比较敬业。
可是后来的皇帝,慢慢地觉得自己管理六部太累,就创立了内阁制度,内阁一开始也就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机构,处理一般事务,给皇帝出谋划策。
等到宣宗朱瞻基时期,内阁开始权力变大,具体就是内阁大臣负责处理官员提出的问题,他们制定好的建议。
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作“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或叫“朱批”)。但是有的皇帝觉得自己批太累,就自己口述,让司礼监的太监按照自己的意思代笔。
最后也导致了,不理朝政的皇帝,一些事情就相当于交给了内阁和太监处理。慢慢的内阁大臣权力变大,同时司礼监太监也拥有大权,这样一来皇帝就很依靠内阁大臣。
皇帝依靠大臣,明朝大臣都是科举出身,他们治理国家确实也可以,但是当他们看到皇帝昏庸时,自然要发挥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作用,开始同皇帝博弈,甚至骂皇帝。
而皇帝过分依赖大臣和太监,自然不愿意得罪大臣,这样一来就纵容了大臣,同时就感觉明朝的皇帝管不了大臣。
其实明朝的皇帝权力是没有问题的,内阁制定的政策,批复权力还是在自己,一些大事还是自己处理,但是皇帝为了自己舒服,只能向大臣和太监妥协。
而清朝的皇帝就比较勤政了,天下大事都要经过自己处理,清朝的权力机构在军机处,军机处也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处,军机大臣制定建议,皇帝最后决定。
因为前面提到了,清朝的皇帝很敬业,这样清朝的大事小事,皇帝都要自己下最后决定,这样一来皇帝依赖大臣的地方就很少。
军机大臣不听话,可以随时换了,大臣能只能老实地听话。
并且还有一点很重要,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对于皇室宗亲,就采用得分封制,朱元璋把儿子们都分到各地为藩王,其实就是为了大明江山永固,皇子不在皇帝身边也可以减少皇位争斗。
可是没多久,朱允炆继位后开始削藩,导致了朱棣起兵,靖难之役持续了四年,朱棣登上皇位。
朱棣称帝后,也开始削藩,剥夺了藩王的权力,让藩王成了地方富翁。
这样一来,明朝的皇室宗亲其实并不参与朝政,皇帝真正地变成了孤家寡人,他能依靠的人只有大臣和太监。
所以,很多人说明朝采用的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策略。
而清朝则不同,清朝是少数民族统一的全国,虽然皇帝都表示满汉一家,但其实一直防备着汉人。
清朝前期重用满人,甚至皇室宗亲,就像清朝前期的重要大臣都是皇帝的近人,不是外戚就是宗室。
比如康熙时期的明珠、索额图,雍正时期的胤祥,乾隆时期的傅恒,所以清朝皇帝不倚重文人士大夫,很多科举出身的人并不能身居高位。
这样清朝皇帝身边聚集的都是宗亲和外戚,可以说和自己的奴仆一样,都不是外人,怎么会有人敢骂皇帝,骂皇帝就是骂自己。
由于清朝皇帝可以依靠自己人,他们当然不用惯着大臣,不需要士大夫治理国家,当然可以轻松拿捏言官,不听话就直接处理掉。
明朝不让宗亲管理国家,其实确实是一大败笔,这样明朝皇帝只能让文臣牵着鼻子走,最后明朝也是葬送在文官之手。
第三,明朝言官制度太坑人。
明朝从朱元璋设立了言官制度,就是为了让大臣们给皇帝提建议的,朱元璋是个杀伐果断的人,这时候言官们不敢造次,只干自己分内的工作。
而后面的明朝皇帝显然镇不住场子,很多言官的进言简直是无理取闹。当然像海瑞等官员,确实是为了国家好,指出皇帝的缺点。
但是有一些言官,他们为了标榜自己是清官,就经常骂皇帝,如果皇帝把他们杀了,他们还挺高兴,这样可以获得好名声。
可是大部分皇帝是不愿意杀他们的,因为皇帝也怕落得坏名声,甚至有的皇帝还给骂自己的大臣升官,在这样的风气下,是个大臣都要骂一骂皇帝。
大臣们每次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骂皇帝,让明朝皇帝没一点脾气,因为皇帝还需要他们治理国家,同时也不愿意落得杀忠臣的恶名。
就像崇祯皇帝在明朝快要灭亡时,也想南下迁都,可是大臣们都不同意,他们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崇祯皇帝放弃南迁,结果满人来了,很多大臣都投降了,所以最后崇祯骂文臣都可杀。
清朝从开国后,为了稳定政权,文字狱盛行,别说骂皇帝,就是说错了话,都直接被杀,哪里还有人敢骂皇帝。
皇帝自己可以把大臣治得服服贴贴,关键是清朝皇帝还真不依靠这些言官治理天下,他依靠的是满清贵族。
但是清朝后期,尤其是太平天国以后,满清贵族没有统兵的将才,满清才开始依靠汉族大臣统兵。
并且太平天国以后,清朝皇帝不得不开始依靠汉族大臣治理国家,地方督抚也都是汉臣掌控,中央示弱,慈禧太后也开始收拾不了地方大佬了。
总结一下,皇帝能不能控制大臣,主要是有两点:第一,手中有没有硬实力,也就是实权。第二,有没有精力。
说白了,明朝皇帝被大臣骂得狗血喷头,也不愿意杀他们,主要是因为明朝皇帝需要士大夫治理国家,如果过多的杀戮,只会让自己成为光杆司令。并且明朝皇帝不想自己太劳累,只能放任大臣骂自己。
而清朝皇帝都是比较勤政的,事事都自己亲自处理,并不过多地依靠大臣,再加上清朝皇帝有自己的八旗满族老底子,有的是人给自己出谋划策,文官士大夫在清朝皇帝眼里不值一提,敢乱说直接就咔嚓一刀。
不过,等清朝后期就不行了,因为慈禧手中没有了硬实力,硬实力被地方督抚掌握,所以清朝后期依然不能把大臣制服得服服帖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