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朱棣的孙子、朱瞻基的亲弟弟,是明朝最会自保的人。他3次被推上皇位,3次全身而退,历经7朝,享藩王的最高礼遇,高寿而终。
他就是朱瞻墡,又被称为明朝“最牛皇叔”。
父亲是朱高炽,母亲是张皇后,在家中兄弟排行中,他排第五。
1424年,18岁的朱瞻墡,被爷爷朱棣册封为襄王。此时,朱棣钦定的太子,是父亲朱高炽,而朱棣中意的皇位继承人,是哥哥朱瞻基。
朱瞻基是皇太孙,自小备受宠爱。
朱瞻墡也受宠,但从排行来看,皇位似乎与他没有半点关系。
可命运就是眷顾他,给了他无数次当皇帝的机会,但朱瞻墡不仅一次都没争取,反而跑得特别快,好像皇位是烫手的山芋一样。
临危受命,2次监国
按照明朝的规矩,非储君不可监国。
朱棣很喜欢皇太孙朱瞻基,便时常让他监国。而对于朱瞻墡而言,哥哥地位稳固,自己只要当个安稳的藩王,过逍遥日子即可。
但变故总是来得很突然。
1424年,朱棣去世,朱高炽登基,立儿子朱瞻基为太子。
之前,朱棣为了守国门,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但南京还有很多遗留问题,比如,中央机构突然搬迁,南方权贵和地方豪强都需要安抚。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朱高炽不顾大臣劝阻,执意把太子朱瞻基派去了南京监国。
在朱高炽的计划内,他希望儿子在外建立功勋,回来后就能稳坐皇位。
但他低估了自己的身体,称帝不到1年,他就重病不起,突然去世。
此时,朱瞻基还在南京,收到消息,火急火燎往回赶。但此时,汉王朱高煦想要夺位,预谋半路截杀朱瞻基,自己当皇帝。
而更为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国不可一日无君。
朱高炽去世后,朱瞻基没回来,此时,国家朝政,谁来处理?
荣登为太后的张皇后,当机立断,定下了自己的五儿子,也就是本文的男主人公——襄王朱瞻墡。
大学士杨士奇记载:“仁宗宾天,夏忠靖公受顾命。时宣宗为皇太子,监国南京,中外汹汹,有汉庶人之忧。太后以公东宫旧辅,凡军国事悉命公裁处。公密谋急迎驾还京。驾将至,群臣出迎,太后密命公留佐襄王监国。
为了稳固朝堂,张太后做了2件事:
第一,封锁朱高炽的死讯,暗中通知太子朱瞻基回北京。
第二,授意襄王朱瞻墡监国,处理国家朝政。
张皇后有3个亲儿子,当时,除了朱瞻墡,还有三儿子朱瞻墉也在京城。但太后没有选择朱瞻墉,可见,襄王朱瞻墡应该有过人之处。
不过,说实话,张太后的处理方式,并不高明。
在明朝,“监国”非储君不可为,此外,藩王有自己的领地,若是再监国,极有可能威胁皇位。
另外,此举极容易引起朱瞻墡兄弟不和。
不过,事急从权,当时可能也没有其他的好办法。
不久,朱瞻基逃过汉王追杀,回到北平登基称帝,而朱瞻墡则退回藩王的位置,开开心心当自己的逍遥王爷。
朱瞻基没有对五弟表示任何怀疑,甚至非常信任他。
后来,朱瞻基决定平定汉王之乱,再次任命朱瞻墡监国。
朱瞻墡恪守本分,遇到机密的事,都会快马加鞭,请示朱瞻基,只有最着急的事情,需要马上做出决断的时候,他才会表达自己的态度。
《明史》宣德元年八月,宣宗平汉,命郑、襄二王居守。
朱瞻基大胜归来,将2岁的长子朱祁镇立为太子,并将弟弟朱瞻墡的封地改为长沙,自此,藩王各就各位。
按照历史的发展,朱瞻墡的一生,应当和皇位无缘。
但事实上,他却实打实卷进皇位风波整整3次。
按理说,卷进皇位风波,要么功成名就,要么舍身成仁,但朱瞻墡每一次都安稳下床,保住了一生的荣华富贵。
他是怎么办到的?
第一次皇位之战,上奏表示自己“无德无能”
公元1435年,朱瞻基突然驾崩,年仅38岁,此时,太子朱祁镇只有9岁,还是个智力、身体的发展都略慢于同龄人的孩子。
这样黄口小儿,要怎么当皇帝,治理国家?
就在这特殊时期,有人提出,应当采取“兄终弟及”的方式,让湘王朱瞻墡登基为帝。甚至有传言,这是张太后的意思,毕竟,襄王朱瞻墡可是她的亲儿子,文才武略不输朱瞻基。
一时之间,大臣们诚惶诚恐,也不拥立太子了,而是明哲保身,等着太后发话。
此时,只要张太后有意拥立儿子朱瞻墡,这皇帝之位,大概率就要落到朱瞻墡的身上。
但最后,张太后诏令群臣,直接指着朱祁镇说:“这就是大明的新天子!”朱祁镇这才坐上的皇位。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宣宗崩,英宗方九岁,宫中讹言将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万岁,浮言乃息。
而远在长沙的朱瞻墡,也听闻这一风波,他连忙上奏,表示自己无德无能,不敢觊觎皇位。
等他的诏书送达京城时,朱祁镇早已登基。
虽然叔叔没有觊觎皇位,但朱祁镇还是有所怀疑,便下令,将他的封地从长沙,改为襄阳。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太皇太后张氏下的命令,毕竟,她活着时,军政大权都把握在自己手里,一直到张氏去世,明英宗朱祁镇才掌控皇权。
对于迁移的安排,朱瞻墡没有丝毫怨言,乖乖去了封地,并且尽可能少参与朝政,关起门来,依旧过着逍遥王爷的生活。
第二次皇位风波,滴水不漏,不得罪任何人
自从太皇太后去世,朱祁镇就仿佛脱缰的野马。
他想当战神,一心效仿太爷爷朱棣、父亲朱瞻基北征。结果,这一北征,就在土木堡一战中被瓦刺俘虏走。
堂堂大明朝的皇帝,居然成了瓦刺的人俘虏,这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当时,瓦剌太师也先,想要用朱祁镇的性命要挟大明朝给钱赎人。但孙太后(朱祁镇的亲生母亲)一口回绝:“别想威胁我大明!”
此后,孙太后带着群臣,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并商议另立新帝。
那么,到底拥立谁当皇帝呢?
此时,已经成为皇叔的朱瞻墡,再一次被推了出来。
他是先皇朱瞻基的胞弟,也是正统嫡出,素来有贤德的名声,在宗室之中也有很高的威望,是成为新皇帝的最好人选。
这是朱瞻墡距离皇位最近的一次,但得知消息,朱瞻墡吓得魂都没了。
他连忙上奏:“英宗有儿子、有弟弟,立我与礼不合,不如立皇长子为皇帝,让朱祁钰来监国,然后请有勇有谋的人,去救英宗回来。”
《明史》英宗北狩,诸王中,瞻墡最长且贤,众望颇属。太后命取襄国金符入宫,不果召。瞻墡上书,请立皇长子,令郕王监国,募勇智士迎车驾。
皇叔就是皇叔,这奏折写得滴水不漏,没有得罪任何一方,还表达出自己无心皇位的意思。
你看,朱祁镇的弟弟郕王监国,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当太子。
这样,两不得罪,也不会招致明英宗朱祁镇的怨怼。
而事实上,最终,孙太后又答应于谦,把郕王朱祁玉立为了皇帝,即明景帝。
这一次夺位风波,朱瞻墡靠着写奏折,把自己择得干干净净,保住了荣华。
第三次皇位风波,靠掘皇后墓,保住性命
朱祁玉即位后,瓦刺太师见占不到便宜,把朱祁镇带回蒙古。
由于也先的母亲是汉人,是被也先父亲虏来的女子,后来,也先争气成了首领,她也就成了瓦剌地位最高的女人。
当她得知,儿子居然把明朝皇帝抓了,当即要死要活,要和朱祁镇同生共死。
也先没办法,只能好吃好喝供着朱祁镇,后来,他干脆把朱祁镇给放了回去。
但在蒙古没受虐待的朱祁镇,一回大明,就遭到了弟弟朱祁钰的折磨。
他被尊为太上皇,但实际上被朱祁钰软禁了起来。
当年,朱祁钰称帝时,答应孙太后,绝对不动侄子朱见深的太子位,可最终,他还是改立了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很可惜,朱见济寿命太短,早早夭折。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依旧没有合适的皇储,但他又不愿意让哥哥的儿子朱见深当太子。
这一次,皇叔朱瞻墡再次成为皇位的候选人。
甚至,朱祁钰直接放出话,要把皇位传给皇叔朱瞻墡。
被软禁的朱祁镇,彻底被激怒了:“你都没有儿子了,居然还不把皇位传给我儿子!”
这一年,朱祁镇发动了夺门之变,从太上皇变为了皇帝,成功再度坐上皇位。
他登基后,把朱祁钰的一干心腹大臣全部下狱,而无端被卷入皇位之争的朱瞻墡,也受到了怀疑。
《明史》英宗复辟,石亨等诬于谦、王文有迎立外籓语,帝颇疑瞻墡。
朱瞻墡知道,这一次,可能和以前任何时候都不同了。
朱祁镇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又在南宫被囚禁了好几年,早就已经是惊弓之鸟,宁可错杀,不愿放过。
为了保命,朱瞻墡开始了神操作。
一方面,他派人把以前写的折子找出来,让朱祁镇看见,自己曾经拥立过他的儿子为皇帝;
另一方面,他开始上奏,称明景帝朱祁钰的杭皇后,墓葬规模太过,有违祖制,应当被处理掉。
《明英宗实录》:(襄)王还,上章言郕王葬杭氏,明楼高耸,僣拟与长陵、献陵相等。况景陵明楼未建,其越礼犯分乃如是,臣不胜愤悼!
杭皇后,是《女医明妃传》中谈允贤的原型,也是明景帝朱祁钰的第二任皇后。
早夭的太子朱见济就是她的儿子。
她是民间女子,几年时间,就成了皇后,生下的儿子也被册封为太子。她去世时,明景帝破例让她先入太庙,为她修建规模庞大的“寿陵”。
本来,明英宗朱祁镇犯不着和女人过不去。
但杭皇后的儿子朱见济,抢了他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就算朱见济早夭,朱祁镇心中这口气也没消。
为了给朱祁镇消气,朱瞻墡便想了这么个阴损的招数。
果然,看了朱瞻墡的上奏,朱祁镇下令,废掉杭皇后“肃孝皇后”的谥号,毁掉杭皇后的陵墓。可怜的杭皇后,不仅陵墓被毁,就连尸骨都找不到了。而在史书中,她的皇后地位也不复存在。
打扰一个死人,终究不是什么高明的法子。
但朱瞻墡此举,彻底让朱祁镇相信他是自己人,相信他对皇位没有心思,自此对他信任有加,几度重用。
临别之时,皇叔朱瞻墡嘱咐朱祁镇,希望他“少刑狱,少税敛”。
其实,在皇叔朱瞻墡心中,当不当皇帝,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姓是不是过得好,国家是不是长治久安。
公元1478年,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已经当皇帝14年,朱瞻墡去世,享年73岁。
【写在最后】
在朱家的血脉中,皇叔朱瞻墡是罕见高寿之人。
他的父亲朱高炽,48岁去世;他的大哥朱瞻基,36岁去世;他的三哥朱瞻墉,35岁去世;他的四哥朱瞻垠,15岁去世;他的六弟朱瞻堈,47岁去世;他的七弟朱瞻墺,37岁去世,他的八弟朱瞻垲16岁去世,九弟朱瞻垍30岁病逝,十弟朱瞻埏22岁去世……
两个侄子朱祁镇、朱祁钰也都没活过他,朱祁镇37岁去世,朱祁钰29岁去世。
或许,他长寿的秘诀,就在于心平气和守规矩,从未妄想皇位。
史书对他的评价很高:
“王小心清慎,笃于孝敬,尤为诚孝昭皇后所钟爱。然能守礼法,远嫌疑,故虽有异议,不为上下所疑,卒能安荣寿考以终其天年。”(取自《明宪宗实录》)
不存非分之想,安安心当个闲散王爷,谨守立法,这或许是朱瞻墡的保命法则吧。
安安分分当个闲散王爷,富贵荣华,衣食无忧,也未必比当皇帝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