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元璋路过田埂,突然遇到一大汉,从此帮他打下大明王朝

朱元璋路过田埂,突然遇到一大汉,从此帮他打下大明王朝

公元1355年4月,浩浩荡荡的元末群雄逐鹿,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这场乱世纷争的最终胜者,朱元璋此时已经拉起了一支队伍,正在进攻安徽重镇和州。

这天,朱元璋正在视察周边的地形,在经过一处农田时,突然听到了一声响动,随后,一个彪形大汉跳了出来。这大汉看了一眼面前的这个人,迷迷瞪瞪的眼睛瞬间就有了光彩,随后对着朱元璋纳头便拜,请求朱元璋将他收留下来。

朱元璋和这个大汉没啥交情,但是他不介意自己的部队多个壮丁,所以就把他收下了。可是朱元璋不知道,这个大汉就是日后他最宠爱的将领,为自己横扫天下的开平王常遇春。那么,常遇春是如何认识朱元璋的?他又是怎样为朱元璋征战沙场的呢?

常遇春出生于公元1330年。当时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已经基本崩坏,世道并不太平,常遇春的出身又只是个贫苦农民,他很清楚,如果自己继续过着普普通通、本本分分的日子的话,基本没什么出路。因此他从小就打熬筋骨,练功习武,准备为未来的乱世大展拳脚。

果然,公元1341年,腐朽没落的元朝官员,终于听到了那句著名的口号: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随后,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大起义拉开了帷幕。常遇春在成年之后,也投入了农民起义的大潮。不过他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自己的生存问题。

在当时,天下大乱,群雄、盗匪群起。常遇春十分清楚,自己不主动投身洪流,就必然会被洪流淹没。正好当时有一个叫刘聚的人,他拉拢了一帮土匪,正在打家劫舍,常遇春果断地投靠了他,无论这个刘聚靠不靠得住,先找到个组织是最重要的。

常遇春身强体壮,武艺高强,又胆气过人,有豪情,讲义气,很快就得到了山寨的一致欢迎。刘聚对他十分器重,将他视为自己的心腹。于是常遇春追随刘聚,过上了当强盗的日子。

按理说,像常遇春这样胸有大志又有能力的人,一般的土匪头子大概率驾驭不住他。但常遇春在山寨中混得如鱼得水,这一来是他的人缘确实不错,二来则是常遇春的能力,在山寨中并没有得到十分充分的展现。所以大家跟常遇春关系虽好,却也没觉得他是个多么抢风头的人。

而常遇春收敛锋芒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对于刘聚团伙并不十分看好。

常遇春其实是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然而在上山入伙之后,他发现刘聚的势力很有规模,但是这个山寨之主的格局实在不行,不但打起劫来不分善恶,丝毫没有“劫富济贫”的侠气,而且忒没志气,当个山大王就满足了,不想像当年的瓦岗寨那样做大做强。所以常遇春一边帮刘聚卖力,一边寻找着跳槽跑路的机会。

就在这时,常遇春结识了朱元璋。

实际上,常遇春很早就知道朱元璋的名声。他听说朱元璋胆识过人,知人善任,又有大志,带兵打仗很有一手,是个能成大事的人。不过之前常遇春脱不开身,所以没办法跑几百里去拜访朱元璋。现在朱元璋的部队到了和州,常遇春觉得是时候了,于是找刘聚请了几天假,说是下山踩点,实际上是为了试探朱元璋部队的虚实。

常遇春化妆成普通百姓,接近了朱元璋的部队。按照普通的军阀,他们的部队此时就该把常遇春这种闲杂人等赶走了。可谁知,朱元璋的部队军纪十分严明,对老乡也很和善。后来,常遇春悄悄围观了一下朱元璋部队的驻扎情况,十分有章法。至此,常遇春断定,朱元璋正是值得自己追随的人。

于是常遇春果断收拾好细软,从山寨跑路,投奔朱元璋的部队而去,但是没想到,朱元璋的部队已经开拔了,常遇春看着废弃的行辕,内心可谓失望无比。他随即沿着一条田埂瞎转悠,不知道走到了哪里,也不知走了多久,常遇春最终是把自己转悠得身心俱疲,干脆在地头睡着了。

根据《明史·常遇春传》的描述,常遇春当时本来睡得正香,然后突然梦见了一个穿着铠甲的神人,告诉他:“快醒醒!你的主公到了!”常遇春随即惊醒,抬头一望,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个骑马的将军。定睛一看,不就是他心心念念的朱元璋吗?他随后大喜过望,立刻拜倒了下去,希望朱元璋将他收留。

朱元璋将常遇春捡回军营后,看着眼前这个又累又饿,埋头大吃,还请求被任命为先锋的大汉,不由得感到好笑,就调侃他:你是不是饿的没饭吃,所以才来投奔我?像你这样只想吃粮的人,我干嘛要留你?

谁知常遇春立刻不卑不亢,义正言辞地告诉朱元璋:“我当年跟随刘聚打家劫舍,也是有本事的人,如果我真的只为金银酒食,那大可不必投奔你。只是我看不惯刘聚胸无大志的样子,看您为人豪侠仁义,能成大事,才过来投奔。如果您不嫌弃我,那在下愿意为您誓死效力。”

朱元璋一见常遇春出言不凡,也暗暗觉得是个人物,所以把他留了下来。结果没想到,仅仅两个月后,常遇春就在他面前好好地露了一手。

6月,朱元璋的部队到达采石矶,准备渡河。元军在此处布下了非常严密的防守,弓箭、长矛应有尽有。如果贸然登陆,打头阵的士兵必然会被乱箭射死。一时间,朱元璋部队的进攻受到了极大的阻滞。

就在这时,朱元璋想起了两个月前,那个嗷嗷叫着要当先锋的常遇春。他立刻把常遇春叫了出来,告诉他,你不是想当先锋吗?现在就有这个机会,快冲上去吧!

常遇春一听朱元璋发话,立刻意识到自己的机会到了,于是他乘上一条小船,一手持戈,一手持盾,向敌岸冲去。敌人的箭矢如同雨点般射来,常遇春用盾挡在身前,挥戈将箭矢打落,竟然还真的让他登上了敌岸。

随后,常遇春冲进敌阵,乱砍乱杀,如入无人之境,将敌阵搅得方寸大乱。朱元璋心中大喜,立刻命令部队跟进,将采石矶一举夺下。

这一战之后,常遇春的勇猛善战,给朱元璋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如愿得到了先锋的官职。但是常遇春这把利刃已经出鞘,那可就不会轻易地收回去了。

在朱元璋军中,向来有“徐常”之说,指的就是徐达与常遇春这对黄金搭档。徐达性格稳重,深有谋略,又是朱元璋的同乡,非常适合作为主帅坐镇中军,运筹帷幄。而常遇春勇猛过人,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往往能极大地带动士气,夺关斩将。

徐、常这一动一静的组合,几乎参与了朱元璋所有的军事行动,不知道打败了多少军阵。公元1360年,朱元璋率军远征,留下徐常二人看守重镇池州,而朱元璋的死对头陈友谅闻讯后,亲自带兵前来攻打城池。徐达和常遇春定下先发制人的策略。常遇春领兵在陈友谅的必经之地进行埋伏,打了陈友谅一个措手不及。随后,徐达的部队也从城中杀出,一举击退了陈友谅的进攻。

当然,常遇春也不是个只会破阵攻坚、有勇无谋的莽夫。他在单独进攻衢州城时,正面进攻受挫,于是取奇兵从侧翼攻城,守军本以为常遇春会在正面和他们死磕,所以放松了警惕,常遇春这一手突袭可以说是打的他们猝不及防,纷纷抱头逃窜。因此,徐达和常遇春也不止是共同领兵,他二人常常分头行动,合击抗敌。

朱元璋虽然将他的同乡徐达视为第一大将,但对于常遇春也极为厚爱,称赞他“当百万众,摧锋陷阵”,给予他仅次于徐达的待遇。而常遇春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

公元1363年,陈友谅与朱元璋爆发了鄱阳湖决战,这场历经36天,决定中国命运的水战中,陈友谅手下的第一猛将张定边见朱元璋的战船搁浅,便带兵杀去。眼见朱元璋走脱不及,就要被张定边当场斩首,常遇春拈弓搭箭,一箭射伤了张定边,将朱元璋从阎罗殿门前拽了回来。

鄱阳湖大战,死里逃生的朱元璋大获全胜。他回到了应天休整势力,但是却命令常遇春继续进军。常遇春长驱直入,连战连捷,平定荆襄、湖广,一举扫清了陈友谅的势力。随后,常遇春与徐达这对老搭档,继续被派去肃清朱元璋的另一个强敌张士诚。常遇春连克太湖、乌镇、湖州六镇,包围了张士诚的首都平江,并会同其他部将,俘获了张士诚。

此战过后,朱元璋在南方再无敌手,常遇春因为身先士卒,战功居首,被晋封为鄂国公。接下来,就是常遇春人生的最高潮一幕——北伐。

公元1367年,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国号大明。而在大明帝国建立之前,由徐达担任主将,常遇春担任副将的二十万北伐大军已经开拔,为统一天下做出最后一战。

徐达、常遇春时而分兵推进,时而合军共进,一路势如破竹。1369年,明军攻破元朝首都大都,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已经不复存在。随后,徐达和常遇春分领一支兵马,开始在整个北方秋风扫落叶。朱元璋闻讯大喜,准备将他们二人召回,论功行赏。

徐达部已经将北元势力追击到了陕西,得令后随即班师还朝,而常遇春部则追到了蒙古地区,一举踏平了元上都开平,将元朝势力撵回了草原老家,俘获元宗室子女、贵族无数,但却迟迟不见其回朝复命。7月,朱元璋得到消息:北伐军班师到柳河川时,常遇春突患疾病,暴毙身亡,年仅40岁。

向来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朱元璋,对于常遇春的去世表现得极为悲痛,甚至失声痛哭。他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并允许其陪葬在自己的陵墓之旁,还将常遇春的儿子常茂,封为了郑国公,与徐达等开国元勋并列,足可见朱元璋对于常遇春的弥补之情。

常遇春,这位为朱元璋鞍前马后,打遍天下,征战在大半个中国的疆土之上,被朱元璋称赞“开拓之功十有六七”的盖世猛将,虽然寿命短暂,但功劳夺目。他宛如一颗流星,虽然光芒转瞬即逝,却在无数将星之中璀璨生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朱元璋,常遇春,部队,刘聚,先锋,大汉,大明,山寨,田埂,一大,观点评论,徐达,朱元璋,常遇春,刘聚,陈友谅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朱元璋,常遇春,部队,刘聚,先锋,大汉,大明,山寨,田埂,一大,观点评论,徐达,朱元璋,常遇春,刘聚,陈友谅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朱元璋,常遇春,部队,刘聚,先锋,大汉,大明,山寨,田埂,一大,观点评论,徐达,朱元璋,常遇春,刘聚,陈友谅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