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夏、商、西周时期的城池建设还不完备,如何搭建防御体系?

夏、商、西周时期的城池建设还不完备,如何搭建防御体系?

在古代,城池是交战双方的必争之地,双方你攻我守,各展奇谋,留给后世很多经典战役,

那么在

我国的早期国家阶段,夏商周时期,

城池建设还不完备的时候,又是如何搭建

防御体系的呢?

城市的出现

在很久很久以前,居无定所的远古先民过着三五成群、渔猎而食的生活,

由于群体日渐庞大,收集的猎物也越来越丰盛,也不再像从前一样便于携带,

于是先民们找地方将食物贮藏起来,久而久之便在那地方定居下来,

定居点一般都会选择在水源附近,不过这同样也是凶猛的动物繁盛的处所,

先民们为了抵御野兽的侵扰,

便在居所周围扎上了篱笆,形成了早起的小村落。

随着时间的流逝,也随着人口的繁盛,小村落里的先民们打来的猎物也更加丰盈,

这样就出现了一些群体带着多余的猎物,与其他群体换取所需物品“以物易物”的现象,

而交易场所,在原始社会末期往往是在部落氏族较大规模的营地里,

随着交易产品种类、范围的扩大,到了夏商时期已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市集”,

古代传说“因井为市”,早在公元前4000多年以前,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许多部落都先后发明了凿井技术,

井的发明使先民们不再依赖江河定居,

所以市集的地点,往往是在人们聚居的水井附近,

不过,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带着物资到其它部落进行交易,往往还是像商人祖先王亥这样拥有身份地位的奴隶主才行,

较大的一些集市,也由此成为奴隶主贵族们聚居的地方,

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便在篱笆的基础上修建起更加高大坚固的围墙和深沟壕涧,

或因"城"而"市",或因"市"而"城“,

总之形成了城市。

城以墙为界,有内城、外城的区别,

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内城里住着皇帝高官,外城里住着平民百姓。

古代一个城市

的核心要素是城墙,用城墙包围起来形成的空间才叫城市,

当然也有极少数的古代城市没有城墙,

但这些都是偶然现象,

早期的城墙不同于后来的砖石筑砌墙体,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是夯土城墙,

这种城墙并不是十分先进的防御构筑物,又面临着雨水冲击损坏的风险,

可以说守好一座城并非是件容易的事,

正如《孙子兵法》所言:

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统治者不得不费尽心思、

耗财耗力来建立完备的防御体系,防范入侵。

夏代防御体系搭建情况

新砦城址平面图

根据文献记载,“鲧作城郭”、“夏鲧作三仞之城”、“鲧筑城以卫君,造城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可见夏朝已有城墙环绕、初具规模的早期城市了,

如夏邑、安邑、纶邑、阳城、斟鄩、帚邱、斟灌等,这些都是从世代居住的大型村落发展起来的早期城市,

夏代统治者们还在一些城市里还修建起了宫殿。

关于夏代防御体系搭建情况,或许河南省新密市的新砦遗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这是一座面积约百万平方米、

设有外壕、城垣与城壕、内壕共三重防御设施、中心区建有大型建筑的

夏代早期大型城址,

集中分布在环嵩山地区的东半部,西不过登封,南不过禹州,北不过黄河,东到郑州,

经碳14测定,新砦遗址始建年代不早于公元前1900年,下限不晚于前1700年,处于夏王朝统治时期,

有学者认为新砦城址应为夏启之居或启都夏邑,

新砦遗址

能被视为都城,是因为发现了

三重巨型壕沟围绕下的夯土城墙

,有明显的工坊区域和贵族宫室等分布,至少聚集了数千人数的居民。

无论如何,种种迹象表明这里曾经聚集过一个颇为兴旺的城邦式部族联盟,或许已形成早期国家或王朝的阶段,

而其统治区域

中心的外围

北为黄河、西为嵩山、南有颍河和双洎河、东为贾鲁河

这些高山和大河相连,已构建起畿外防御体系,

花地嘴遗址平面图

此外,

嵩山以北还有一处“花地嘴遗址”,

该遗址共发现四条环壕、环壕东南大门,由于破坏严重,尚未发现确证的城墙迹象,

不过新砦期遗址之后的二里头文化一期,

主要向花地嘴遗址西部的嵩山以西的豫西扩展,

这可能意味着

豫西地区部族势力较为强大,

但无论如何,

花地嘴遗址拱卫新砦都邑的意图很明显。

到了略晚的二里头文化时期,

一期

文化主要集中于洛阳盆地一带,其畿外

西有崤山和熊耳山、南有汝河、东有贾鲁河、北有黄河

而位于

夏都二里头遗址南部的平顶山蒲城店城址,似乎正肩负着镇抚南部的使命;

二期文化表明当时统治者向四面扩张推进,除了一期的

平顶山蒲城店城址,又兴建了军事重镇

荥阳大师姑、新郑望京楼;

二、三期文化之交形成了具有较强防御系统的环壕聚落,东部出现数座具有较强军事防御功能的城址或环壕,

应与“太康失国”“后羿代夏”这些重大的事件发生后,严加防范东方的夷族有关;

三期文化,1号、2号、4号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兴建于这个时期,统治者持续南扩,此时平顶山蒲城店城址已弃用,但

荥阳大师姑、新郑望京楼

等聚落继续使用;

四期文化,夏国家涵盖范围基本定型,东、南、西三面畿外防御体系未变,北部以汾河、太岳山、太行山、沁水、黄河和济水构建起东西绵延数百公里的防御体系。

《史记》记载,

武王说有夏之居“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

,吴起也说

“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与夏末二里头文化的分布区域相吻合。

总的来说,夏代统治者

畿外据高山、大河构建起相互连接、相互依存的第一道天然防御屏障,并在畿外防御体系内,建立起城垣或环壕这类防御性强的遗址,承担起拱卫都城和防范外族入侵的作用。

商代的防御体系搭建情况

郑州商城平面图

商代时期,整个商王朝的边界线并不是很明确,

因此统治者平时不是沿边界设防,而是通过种种途径增强防御能力来实现的。

首先,就是重视王都、方国的城郭修建。

像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和殷墟等都有高耸的城墙和深陷的壕沟,这些城池的选址都是从军事防御角度着眼,

选择易守难攻的地形,同夏代一样,一般以天然障碍山河湖泽为屏障,多在靠水倚山之地,

当然也要优先考虑土地肥沃地区,这样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生活物资供应,

从已发现的商城遗址来看,商代的筑城技术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这些城池的城墙相当高厚、坚固,如偃师商城土墙厚达 19-25米,最厚部分甚至达到了40米。

当时的城墙都是用夯土砌筑,且下宽上窄,

有的城池虽然没有发现城墙,但也会有一条深达5-10米的大濠沟,

种种迹象表明,若要完成如此庞大的工程,其对建筑技术的要求和工作量都是惊人的。

可见,统治者为了加强防御,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来建筑规模庞大、墙高池深、极为坚固的城郭。

其次,就是加强地方的防御能力。

商都及其周围大片地区是商王直接统辖的统治中心——王畿,

王畿以外东南西北“四土”是臣服侯伯的辖区,

而四土之外则是那些或友好、或敌对的方国、部族活动的地区,

这些方国部落与商王朝的关系,随商王朝国力的强弱而时叛时服。

在此形势下,商王为了加强统治,经常派出一些王室贵族带领其族众及奴隶进驻新征服的地区或“四土”,通过作邑、垦田或驻守,建立星罗棋布的统治据点。

根据甲骨文

常见的“某来告”来看,

这些外驻的王室贵族及四土的侯伯,不仅负责守卫边防,还要随时向商王通报敌情,以作为商王决定军事行动的依据。

一旦边境出现异动,如有外敌进犯,戍边诸侯紧急报告商王,并根据商王的命令阻击来犯之敌。

若敌人过于强大,商王会派王师或调遣别的封国军队前来支援,

甲骨文有许多这方面的卜辞。

通过这种方式,商王朝建立起两人完善的畿外封疆戍边警卫体系,维护着畿内的安全。

不过根据

商城遗址来看,早商时期的城址后来几乎同时被废弃,原因是什么?

有学者认为这与商王

仲丁以后“九世之乱”有关,否则以商王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当时没有哪个集团可以对商王朝构成威胁,

更不要说同时毁灭掉商王朝的畿内防御体系了,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商王朝的内乱导致这些城址的同时废弃。

西周的国防体系及设施

武王灭商后,实行分封制,以王室贵族控制和管理被征服的地区,以巩固周王的统治,

在统治区内到处建城设防,使之构成遍布全国的防御据点,

如周公营建的洛邑,还有大小封国兴建的城池,

据史籍载,当时的城墙上筑有女“陴”,也称作“堞”,

王城每面三门,门外有曲城,名“闉”(瓮城);城墙四角筑有高出城墙的屏,此是后来角楼的前身;城墙外环以水濠,一般情况下,统治者利用山川地形,还筑有城郭。

由此,西周的畿内已非常明确,宗周丰镐和成周洛邑。

宗周置“六师”,成周置“八师”,“西六师”保卫京师和防范西、北戎狄,“东八师”则保卫成周和防范南、东诸国及蛮夷。

西周统治者除筑城设防外,还在交通要道和地形险阻处,修筑关门,设置关塞,以控制交通,并阻止外来入侵。

如《周礼》中有

“司关”、“司险”、“掌固”、“掌疆”

等职官的记载,它们的职责均涉及军事防御。

如“司险”“掌九州(指天下土地)图籍,“以周知山川林泽之阻而达其道路”、“国有故,则藩塞阻路而止行者”、“唯有节者达之”,即负责边疆的防卫,若有变故“司险”则受命阻断交通,禁止行人往来,只有“持节”(许可证)者方可放行;

又如“掌固”的职责,利用自然地理优势在边界上,以山川作天然屏障,植树造林、挖沟设障。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西周统治者对道路交通的修筑也非常重视。

当时的道路也有严格的等级之分:

“径”,是小路;

“畛”,是田间道路;

“涂”,是井田堤上的道路;

“道”,即间隔更大的地域间宽平的交通干道;

“路”,是更高级的道路,一般是从王都通向诸侯国的交通大动脉。

这些道路又有王都及城郊区的“国涂”和王畿以外的“野涂”之分,

这些等级不同、质量不一、宽窄不等的道路的修成,在西周防御体系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谓“兵贵神速”就是这个道理。

总的来说,纵览夏商西周时期,

从国家产生之初的夏代开始,就注重凭借高山、河流,运用各种措施构建由外及内的多重防御体系,

一系列城址和环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是故夏末商汤只有在剪灭夏畿内重要方国葛、韦、顾、昆吾的前提下,在攻下大师姑、望京楼等一系列拱卫畿内城址的基础上,才最终灭掉夏桀;

这也是“小邦周”在窥得商王朝内乱后畿内防御空虚的情况下,可以以区区数万兵力灭掉多达几十万兵力的“大邑商”的原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防御体系,城墙,先民,文化,古代,城址,建设,遗址,城池,城市,观点评论,统治者,城墙,城址,遗址,商王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防御体系,城墙,先民,文化,古代,城址,建设,遗址,城池,城市,观点评论,统治者,城墙,城址,遗址,商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防御体系,城墙,先民,文化,古代,城址,建设,遗址,城池,城市,观点评论,统治者,城墙,城址,遗址,商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