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熙河开边是宋神宗时代最大的军事成就,那么五路大军攻夏则是那个时代规模最大的军事行动。在这次行动中,宋神宗趁着西夏内乱的机会,调集了超过五十万兵力,分五路大军围攻西夏,意图彻底灭掉这个宋朝西北的最大威胁。然而战争的结果却让人非常的失望,宋军依旧延续了之前先赢后输的规律,在攻打灵州和兴州时被西夏军所阻挡,最终在西夏军队掘开黄河的水淹战术下几乎全军覆灭。这次战争开创了宋朝建国以来最大的战争规模,也获得了最大的败绩,全军受到超过四十万人的损失,朝野上下无比震动。
对于这次战争的失败,统率五路大军的主帅都遭到了朝廷的谴责,大臣们纷纷上书请求宋神宗从重处罚败军之将。宋神宗在处置败军之将时,环庆路经略使高遵裕、鄜延路总管种谔、泾原路副总管刘昌祚、河东路经略使王中正都得到了降职的处分,唯独作为节制五路大军的最高统帅熙河路经略使李宪却被赦免无罪。宋神宗对李宪的袒护让朝廷大臣们非常不满,双方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和争执。最终宋神宗用皇帝的权威力保李宪,让李宪得以从这次战败的处罚名单中逃脱,继续担任统领西北战局的最高统帅。
很多历史爱好者朋友对宋神宗如此袒护李宪感到非常不解,产生如此重大失败的败军之将,岂有不惩处之理?也有的人说宋神宗任人唯亲,李宪因为是宦官出身是宋神宗的亲信,他才能够逃过一劫。其实这种说法完全是主观臆测的,也是非常想当然的。宋神宗在如此重大的军事失败面前袒护李宪,甚至不惜与朝廷大臣发生争执,是有着深层次原因的。从根源上看,宋神宗的选择是必要的,也是唯一的。如果不袒护李宪,按照当时朝廷大臣的想法,那宋朝将遭受到更大的失败,甚至让亡国危机提前到来。
李宪是宋神宗时代两大名将之一,他和王韶共同完成了熙河开边,成就了宋神宗时代最大的拓边军事行动。熙河开边让宋朝的疆域向西拓展两千余里,夺回了自安史之乱后脱离中央王朝的熙河六州,是宋朝屈指可数的军事功绩之一。因为这个功绩,李宪得到了宋神宗的重用,成为熙河路的经略使,而且还能节制西北各州的军队。他是宦官出身不假,但他的功绩也是扎扎实实的,并不是靠着向宋神宗邀功卖宠而来。宋神宗对他的信任,既源于他以往的军事功绩,也因为政治斗争和维持西夏战略的需要。
宋神宗是很有想法的皇帝,一直想要平定西夏,解决宋朝在西北的威胁。但由于宋朝军队上下不支持,他只能暂时放下这个想法。后来王韶提出了《平戎策》被宰相王安石推荐给了宋神宗,于是有了熙河开边的军事计划。王韶主持这个计划期间,李宪是作为他的监军和副手存在的,也是这个计划的重要核心之一,所以得到了很大的功绩。按照熙河开边的战略目标,王韶完成了拓边两千余里,收复熙河六州的计划,并且从战略上完成了对西夏的包围。按照这计划,宋朝在熙宁末年对西夏形成了战略压制态势,只需一个机会便能出兵灭夏。
元丰初年,西夏梁太后囚禁夏惠宗李秉常导致国内发生动乱。宋神宗认为时机一到,便安排了五路大军攻打西夏的战争。这次出兵超过五十万,可以说是宋朝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战争,几乎掏空了宋朝的家底。战争初期非常的顺利,宋军先后攻取了兰州、米脂寨、石州、夏州、银州等地,泾原路副总管刘昌祚甚至率先攻打到了灵州城下。由于环庆路经略使高遵裕与刘昌祚争功,导致宋军错过了最佳的攻城战机,使得灵州久攻不下。再加上西夏军集中防御灵州、兴州等战略要地,使得宋军在此打不开缺口,不但严重减员,而且后勤补给断绝。
西夏军队抓住机会掘开了黄河,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攻击宋军,给宋军造成了重创。再加上冬季大雪漫天,天寒地冻,后勤补给断绝等各种因素,使得宋军遭到严重减员,遭遇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失败。虽然宋军退去后依旧占领了银、石、夏、宥诸州和横山北侧一些军事要地,但与五路大军攻夏的战略目标相差太远,而且损失也的确惨重,所以朝野群臣的反对声音极高。宋神宗按照朝廷大臣的上书处置了高遵裕等四路大军统帅,唯独袒护了最高统帅李宪,这让朝廷上下非常不满,甚至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攻夏战争的前因后果分析,宋神宗如此操作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很多人说宋神宗的选择是因为李宪是宦官,与他的关系好,走得比较近。实际上高遵裕还是宋神宗的舅舅呢,他是高太后的哥哥。如果任人唯亲的话,宋神宗至少该力保高遵裕。高遵裕在灵州之战中的确犯下大错,为了和刘昌祚争功而错失攻破灵州的良机,才导致了这次失败的发生。李宪并没有参与攻打灵州,而是在兰州设下帅府,重新组织战事。最后宋军败退,李宪麾下的熙河路军也是最完整的军队,从这个角度看,宋神宗力保李宪也是有道理的。
实际上宋神宗对李宪的袒护,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朝廷中新旧两党党争的延续。在熙宁变法之前,宋朝朝廷由保守派旧党掌权,他们对宋夏战争的态度是非常反对的。对于西夏的入侵,保守派是处于被动防御的态势,不愿意花太多的钱解决西夏的威胁问题。这根本原因还是在与西夏地处偏僻的西北地域,这里资源贫瘠,又不是宋传传统的北方士大夫家族和将门世家的核心利益范围。攻打西夏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这会消耗士大夫家族和将门世家的力量。但打下西夏后并没有多少好处,而且他们还需要投入更多来维持地方。
因此掌握西北军政大权的士大夫集团和将门世家反对宋神宗开启对夏作战,直到王韶拉开了熙河开边的序幕。在熙河开边后,宋神宗终于有了一批掌控西北军政大权的心腹大臣,李宪便是其中之一。然而此时宋朝西北的军政情况却出现了两个重要矛盾,影响了历史的发展。第一个是宋朝西军中出现两个主要派系,一个是熙河开边发展起来的番邦军队和拓边军队,他们以王韶、李宪等人为首,里面有大量是从内地招募的军士,或者是吐蕃、西羌都部族加入。另一个是传统的西军派系,主要是西北士大夫家族和将门世家。
这两方在利益上产生了极大的冲突,对于熙河开边后的资源分配和投入都产生了很大的矛盾。王韶死后,宋神宗任用李宪主持西北军政事务,节制西北各路大军,所有军事资源都向着宋夏战争投入。宋夏战争开始后,对于平灭西夏这个最大的敌人,两派在军事策略上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以李宪为首的一方认为该先攻下兰州,然后以兰州为核心建立帅府,步步为营地攻破西夏各路,最终完成灭国战略。而以高遵裕为首的将门世家认为这么做消耗太大,他们需要速战速决,也有与李宪争夺战功权力的想法。于是五路大军攻打西夏的战争,变成了两个派系互相争功的战场,于是才有了后来灵州战役的惨败。
由于熙河开边和宋夏战争都是在变法派新党的推动下进行的,保守派旧党坚决反对,于是灵州战役的失败变成了旧党政治攻讦的机会。他们利用这次失败攻讦新党和支持宋夏战争的大臣,力图从新党手中夺回军队的控制权。这里面表现最为激烈的便是同知枢密院孙固,他甚至提出了将李宪斩首的想法,并且与宋神宗发生了严重分歧。这是由于西北并不是保守派士大夫阶层的核心利益所在,他们并不在乎熙河开边和宋夏战争的得失,而是在意如何抓住时机将新党拉下马。李宪作为新党在军事上新的代言人,自然首当其中地遭到攻讦。
一旦让保守派旧党的政治目的达成,自然会让支持宋夏战争的军队和将领们遭到重创。没有李宪主持边务,将门世家会主动同西夏妥协,甚至将已经到手的各州地盘送回去。后来司马光上台后就干了这样的事情,他将宋夏战争中得到的米脂、浮图、葭芦、安疆四地送给西夏求和。西夏甚至想要熙河六州,好在朝野反对声音大,司马光不敢继续卖国。所以李宪是绝对不能撤职的,这关系到宋朝对夏的整个战略方向,也关系到熙河路各部族对宋朝的凝聚力问题。宋神宗想要保住自己在熙河开边和宋夏战争的成果,就必须保住李宪这杆大旗。
正是出于现实的在西北宋夏边境线上的利益考虑,也是防御西夏军队反扑的需要,李宪必须留在西北继续主持军队事务。而新党也需要将这些战争成果保留下来,自然会全力保全李宪,不容他被旧党搬倒。因为有着这些政治斗争的因素存在,宋神宗想尽办法袒护李宪,甚至将运粮失期的责任都推给了李宪的部下董毡。而李宪的存在,也让保守派否定宋夏战争策略落空,与西夏妥协的想法成为泡影。直到宋神宗去世后,司马光上台,保守派才抓住机会反攻倒算,开始大力打击和迫害支持宋夏战争的大臣和军队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