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明朝大将蓝玉如果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明朝大将蓝玉如果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朱棣造反这件事情到了最后,其实没有敢不敢的问题了,横竖都是个死,有蓝玉和没蓝玉的区别只在于:朱棣这场从北京打到南京的靖难之役能坚持多久罢了。

蓝玉,一直被视为洪武朝后期的军事天花板,在开国大将们被打压的打压,去世的去世如此背景下,蓝玉成为了征战内外的第一梯队主力。

因为是常十万常遇春的小舅子,蓝玉本质上也属于是关系户,属于“淮西勋贵”集团里的一员。

因为珠玉在前,蓝玉又多次被常遇春提携,蓝玉虽是晋升得快,却未必有着大明建国初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人的实力,实力的来源有时候除了自身思想和肉体的统一,也还需要一点“关系底气”。

何为“关系底气”?

徐达是朱元璋发小,李文忠是朱元璋外甥,所以他们是有一点别人不具备的底气的,而常十万,是一个实实在在肉体和思想高度统一的能人,在他还没离世时,徐达也说过,常十万乃是这批团队里的战争第一人。

因此说蓝玉是否很厉害,是否能够吊打朱棣,仅靠蓝玉在洪武后期阻击北元残余势力的战绩是难以判断出来的,反而是朱棣,他有着“关系底气”,格局要比蓝玉高得多。

建文帝登基之处,削藩严苛,本来他就和四叔关系不好,而朱元璋的“四巨头”儿子,朱标、朱樉、朱棡都去世了,只剩下一个朱棣,你说朱棣是不是太“显眼”了,打掉朱棣,那是刻不容缓的。

建文帝的削藩,从来都是围绕着朱棣展开的,虽然说藩王都要削,但是朱棣的下场肯定是最惨的。

可是一开始,朱棣也没怎么反抗。

给朱元璋祭祀,朱棣让仨儿子去的,本来三个儿子就等于是人质了,谁知道建文帝身边“卧虎藏龙”,有人觉得,朱棣的儿子不要软禁起来,而且还得把他们放回去,以此来麻痹朱棣。

朱棣又不傻,需要这种麻痹吗?

而建文帝另一方面也没停下来,派人去卸了朱棣在北京城建立的防御,岗位都换了,兵权都被拿走了,朱棣只能装傻熬日子,要说未来该怎么办,朱棣自己都没想好,他能起事,还是因为建文帝逼得太紧。

假如蓝玉还在,而建文帝的使臣已经把刀架在了朱棣的脖子上了,那么朱棣是应该造反还是等死?

造反,说不定会在战场上遇到蓝玉,不造反,就要立马被这几个无名小卒弄死,那么二选一,堂堂北击匈奴的燕王,怎么可能愿意这么死去。

在北京起事,朱棣是被侄子建文帝逼到了一个没有选择的地步,不过朱棣起事,不是完全劣势的,朱棣也看准了时机,那就是建文帝的“削藩”,导致天下藩王离心,阻挠朱棣靖难的路上,朱棣注定不会看到太多兄弟。

要知道,朱棣当时所能拥有的人马,仅是“八百”之众,甭说这个阵容是否能震动南京了,能安全活到南京,那都是幸运的了,可问题是,没有庞大的军事实力,朱棣是没有底气支撑起漫长的战线的。

那么朱棣的“军队”从哪里来的?

从靖难之役的历程来看,可以发现的是,朱棣最早获得实力增长,乃是他“挟持”了弟弟宁王朱权,这被称为改变了朱棣的一个重大政变。

看似是朱棣胆大心细的安排,可问题是,如果朱权一开始死心塌地地帮助侄子,又怎么会让朱棣进城,而且还被朱棣立下了“二分天下”的誓言,最终他把军队的指挥权拱手相让,让朱棣去靖难。

按正常的逻辑来讲,朱权不完全配合,朱棣是一点机会都不会有的。

在随后朱棣所扫荡过的地盘中,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大多数将领和城池选择投降,是完全没有打过的那种投降,夸张程度堪比宋太宗当年北上幽州之战,从属于辽国的汉人城池纷纷不战而降。

要说这里面没有猫腻,是没有人信的。

如果这些城池坚守,周围部队执意平叛,甚至为了平定燕王之乱,纠结大军来把燕王扼杀在半道中,那么不需要蓝玉的存在,朱棣就算三头六臂,也是无力回天,这已经不是军事能力的问题了,而是势力的拥有量问题。

因为燕王常年和游牧骑兵交手,这一套穿插迂回的战术施展得是炉火纯青,一旦成势,官军并不好阻挡。

朱棣不是没有遇到过生死危机,可建文帝一方面下令不要杀害叔叔,要抓到南京来跟他谈谈心,一方面又派出大量的“打酱油”的将领去御敌,比如建文帝就很信任他的表兄弟李景隆,李景隆乃是李文忠之子,可在靖难之役的表现来看,更像是个“叛徒”。

靖难之役重要的一环是“北京保卫战”,李景隆带着大军围城朱棣的老巢,守城的是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整整五十万大军乌压压一片,只要一不小心,北京就会沦陷。

按道理来说,朱高炽肯定是守不住的,但历史的常理就是不按套路出牌,朱高炽挡住了,李景隆白白浪费了五十万大军的战斗力,这边打不下北京,朱棣在另一个方向越跑越快,耽误了很严重的战机。

假设是蓝玉在,那么北京也许已经拿下了,这会给朱棣造成很大的麻烦,让朱棣完全没有了老巢,那么朱棣就等于输了一大半,不过即便是如此,朱棣也不可能放弃造反,还是那句话,造不造反,结局都不会比死更好。

后来李景隆昏招百出,多次挡朱棣都挡不住,据史料的逻辑来看,在某一个时间节点,李景隆或许已经和朱棣私下有了“密谋”,不然的话,后来朱棣进入南京城,“金川门”之变就不会有李景隆参与了。

靖难之役,朱棣是经历过九死一生的,但不得不说,朱棣还算是“捡到便宜”了,按照正常的藩王勤王,沿途官军消耗来说,朱棣必然是十死无生,可气运的东西,谁也说不准,也没人想到建文帝这些损人不利己的招数那么多。

一开始,朱棣未必是想当皇帝,他想造反,和他想当皇帝,那是两回事,造反的本质是保命,甭说蓝玉不在,即便是常遇春和徐达还在世,朱棣一样还是要起事,因为不起事,等待他的就是一个窝囊死去的下场。

同样的,从这个结果来反推,朱元璋确实是给自己的孙子埋下了大坑,因为压根就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帮助建文帝过渡这一时期,朱棣能够成功,更多时候是因为“保皇派”的减少,是朱元璋开国团队的逝去。

都说人自有天命助,朱棣屡次险象环生,又如何不是天命,建文帝垂坐高堂,自以为把叔叔掌握得死死的,最后却自焚南京皇宫,这又如何不是天命,这个天命,是人和环境、遭遇的集合。

朱元璋也同样想不到,本来儿子们可以稳住,老四帮孙子看住北边的门户,虽然互相不对眼,但不至于生死相对,毕竟一个在南京一个在北京,怎么都得罪不到一起,可朱元璋也不知道,他这个年轻的孙子特地派人千里迢迢地去招惹朱棣。

也许是朱元璋在世,朱棣才不敢造反,朱元璋要朱棣往东,朱棣也不敢往西,像朱元璋这种传统的家世,教子肯定是很严格的,可当朱元璋宾天,下一代人已经开始了新的人生,各自有未来,又怎么会再去坚持过去古老的一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关系,大将,底气,李景隆,问题,蓝玉,朱棣,北京,南京,大军,观点评论,建文帝,朱元璋,李景隆,蓝玉,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关系,大将,底气,李景隆,问题,蓝玉,朱棣,北京,南京,大军,观点评论,建文帝,朱元璋,李景隆,蓝玉,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关系,大将,底气,李景隆,问题,蓝玉,朱棣,北京,南京,大军,观点评论,建文帝,朱元璋,李景隆,蓝玉,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