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姜子牙的真实身世:陕西考古改写认知,难怪会被姬昌重用

姜子牙的真实身世:陕西考古改写认知,难怪会被姬昌重用

史记记载:“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也就是说,姜子牙为四岳之后,但在夏商之际,他这一支已是庶人,到姜子牙时生活贫穷。总之,姜子牙祖上很牛,但他身份低微(还是庶出),要钱没钱、要权没权。

公元前209年,在大泽乡号召起义时,陈胜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为有权有势之人,难道生来就比别人高贵吗?从此开始,中国打破了王侯将相的血统论,开启平民政治时代,身份低微之人也能成为王侯将相,乃至皇帝。当然,春秋战国时,中国用人制度已经出现变革,陈胜这句话更具代表性。

但问题是,姜子牙生活在商末周初,比陈胜早了800多年,当时中国还是“王侯将相真有种”的时代,那么史书中身份低微的姜子牙,为何能突然翻身成为帝师?陕西考古改写认知,姜子牙的真实身世非同凡响。

2012年,在陕西宝鸡渭滨区石鼓镇石咀头村,考古发现石鼓山古墓群。在接下来的数年考古中,出土了很多珍贵文物,其中很多极其罕见,是我国商周考古的重要发现。

更为重要的是,综合近年来学者研究成果可知,石鼓山墓地是姜子牙的姜族墓地,具体理由如下:

首先,M3墓中出土的“中臣鼎”,上面五个字铭文为“中臣(管理王后祭祀等活动职责之人)尊鼎,帝后”。李学勤(下图)等学者通过多方考证指出,“帝后”是指邑姜(姜子牙之女,周武王正妃),在此被用作“族徽”,表明“中臣”是“帝后”邑姜家族之人。

其次,考古发现的“高领袋足鬲”,是姜戎文化的代表器物,这一点在此前考古中已得到印证,由此表明石鼓山是姜族之人的墓地。

第三,中国文化报《陕西石鼓山西周墓地主人系姜太公之女》报道,陕西文物鉴定研究中心主任尹夏清表示:经专家考证,石鼓山墓地(M4)主人的身份已基本确定,属于姜太公之女——邑姜。至于邑姜为何没有葬到周王陵,或与周武王合葬,目前还是谜团。

第四,石鼓山墓地始于商朝时期,新华报业网《西宝鸡石鼓山西周墓已发现44件青铜器》报道:“中国商周墓葬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商周时期一处重要的聚落遗址,为探讨该区域姜姓戎人与姬姓周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较为系统的资料。”

可见,石鼓山墓地是姜子牙的姜族墓地,从商朝一直延续到西周。

以石鼓山墓地来看,姜子牙应该是姜族一个重要人物,而以此来看史书,那么姜子牙的传奇就更为合理。

首先是空间,石鼓山墓地位于宝鸡渭滨区,与姬周的岐山临近,换言之姜族与姬族相近,两族可以频繁互动,符合当时的交通能力。

其次是姻亲,古公亶父妻子为太姜,说明姬族早就与姜族联姻,后来周武王娶邑姜,也是加强与姜族关系。因此,姜子牙能成为帝师,显然具有姬姜联姻的基础。

第三是实力,甲骨文显示“羌姜一家,羌是男羌、姜是女羌”,后来姜成为部分羌人姓氏,而在西部地区羌人实力强大(但一盘散沙),因此姬周必然要拉拢羌人,让其成为自己的助力。如果姜子牙背后没有一定实力基础,无疑就很难让姬周心动,并最终与姜子牙联姻。

由此来看,姜子牙显然不太可能是贫民或平民,而应是姜族的重要人物,在姜族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同时因为姬周与姜族早已联姻,存在信任基础,故而姜子牙才会得到姬昌重用。

需要说明的是,姜族可能很大,或有多个小族组成,姜子牙的姜族是其中之一,古公亶父妻子太姜又是其中之一,两者未必属于同一个小族,但两者却可能存在血缘关系。

可见,关于姜子牙的身世,史书中的“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等不太可信,但其他的“盖尝穷困”、或“尝事纣”、或“做屠夫”、或“开旅馆”未必不可信。

李硕在《翦商》中认为:周人是靠给商人抓捕“人牲”发家的(抓的主要是羌人),姜子牙可能就被抓到了殷都,但幸运的活了下来,后来在屠宰场工作,无意中认识了来到殷都朝拜的姬昌。或许,因为孤身在殷都,故而姜子牙比较贫穷,又或许曾被屠宰场老板派到东海地区工作了一段时间,故而被认为“东海上人”,又或许脱离屠宰场后还开过旅馆等。

总之,姜子牙的身世显然不凡,但他投奔姬昌前的一些个人经历,已经无法考证,只能大致相信史书记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认知,墓地,陕西,中国,姜子牙,王侯将相,身世,邑姜,姬昌,考古,观点评论,石鼓山,姬周,姜族,姜子牙,姬昌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认知,墓地,陕西,中国,姜子牙,王侯将相,身世,邑姜,姬昌,考古,观点评论,石鼓山,姬周,姜族,姜子牙,姬昌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认知,墓地,陕西,中国,姜子牙,王侯将相,身世,邑姜,姬昌,考古,观点评论,石鼓山,姬周,姜族,姜子牙,姬昌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