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禅“六帝”,讲究的,可是“资格”。
皇帝是有责任的,神州之器在手中,他享受着荣华富贵,也需要把国家民族带向强大,这是由社会诞生携带来的荣耀基因所决定的。
不过自古以来,天子有好有坏,就跟班级里的学生成绩一样,有好的,有不好的。
所以在上古时期,“好天子”就养成了一个习惯,一旦获得了成就,那就要“祭天”,告诉“上天”,他完成了什么什么任务,不负神器,而这个祭天的地点,被选在了古人认为离天最近的“泰山”。
这边叫做“封禅”。
封,乃是“祭天”之意,禅,乃是“祭地”。
秦始皇一统六国,改变了分封制的国家基础,自称“皇帝”,属于是史无前例。
为了天下稳定,始皇帝多次东巡,刚好就有一次到了泰山,顺便封禅告慰祖宗天地,以此来确定亲朝廷的绝对合法性,这正印证了“传国玉玺”上面的那句话:
“受命于天,既受永昌”。
秦始皇是大功绩者,封禅,自然没问题,而继秦始皇之后的,乃是西汉北击匈奴,把匈奴赶出漠南的汉武帝刘彻,刘彻文治武功都突出,于是也有着封禅的底气。
刘彻之后,唐朝之前,封禅的皇帝也不多了,唯独重新光复大汉江山的汉光武帝刘秀一个,刘秀于乱世中再次拯救江山,功绩伟大,就连谥号,都是“光绍前业”的武皇帝,大臣们自然同意刘秀封禅。
自刘秀封禅后,泰山又冷清了数百年。
直到唐代高宗时期,再次迎来了他的封禅。
其实比起唐高宗李治,隋代杨坚,唐代李世民,都更有资格封禅,可惜杨坚没空,内外梳理特别忙,最后因为疑案驾崩,而李世民呢,却是被严格的谏臣魏征打断,魏征让李世民不要飘,不要劳民伤财封禅,李世民又很听魏征的话,于是作罢了。
唐朝高宗封禅后,又到了玄宗皇帝李隆基,唐玄宗的确是有封禅的资格的,这个资格,既来自于强大的开元盛世的实力,也来自于唐玄宗早期的行政,不过开元盛世后便是安史之乱,神州因此受到上百年的影响,没人再提封禅一事。
其实要封禅,最显著的不成文规矩也不复杂,就是要征战天下,不求四海皆服,最起码保证自家的领土完整且被人敬畏吧。
而安史之乱后,中原已经不是以前那个中原了,自五胡十六国以来,胡汉大交融,在中原割据的不仅仅是汉人,还有大量的胡人,这个时候,谁敢说一句“光复华夏”?
一直到五代,都没有,最讽刺的是,五代十国里,很多也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而封禅,只是华夏人的概念,他们并不热衷于这项祭天祭地的仪式。
自唐玄宗后,一直到宋真宗,都没有人封禅了,比宋真宗强的皇帝不是没有,但是他们不封禅,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还有自知之明。
可宋真宗,却是没有。
北宋的建立,本来就是在领土不完整的背景下的,五代以来,燕云十六州就落入了契丹之手,后周世宗柴荣若是不中途早崩,或许燕云之地就拿得回来,中原王朝再次完整,但宋太祖即位后,这个遗志却是没有能一鼓作气地完成下去。
宋太宗竭尽全力,经历三次大败,无力再拿回燕云之地,这就等于再也拿不回来了,直到宋真宗即位,一切的形式都是在向低发展的。
澶渊之盟后,确定了两国的和平,这是用协议换来的和平,在以前,是没有的事情,而澶渊之盟,里面的内容,几乎都是北宋在“付出”,来换取和平,换句话来说,虽然不至于丧权,但却真的是辱国。
可北宋文人们不能暴露这种事实,因为承认了辱国的本质,就等同于在支持战争讨伐契丹,这跟大宋的国策不符合,他们只能说,这是双赢之计,以此来打压武将蠢蠢欲动的状态。
为了证明宋真宗的“伟大”,朝廷内部还有人推动“封禅”事宜。
彼时各地出现“天意”、“祥瑞”,都是说上天在嘉奖宋真宗的功德云云之事,特别是说到“天书”的出现,当时宋真宗极其迷信道教,偶说有神仙和他交谈,而后有一张“黄绢”,上面写着:
“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
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在无比肯定宋真宗的地位,还有抬高宋真宗的功绩,褒扬大宋赵家取得江山的合法性,根据这个“天书”,宋真宗借着楼梯继续爬,他在朝堂表示,既然上天看到了他的付出,那么他也不能无动于衷,他要效仿“秦皇汉武”,举行封禅大典。
所以宋真宗封禅的前因后果,就是一场“自导自演”,一下子把封禅的档次给拉低了。
在此前封禅的五位皇帝中,即便是功绩最不突出的唐高宗,人家起码还真的是灭了高句丽,算是开国拓土,但是宋真宗呢?
签订澶渊之盟,每年要给契丹交保护费,最重要的是,国土依旧不完整,他连把燕云之地买回来都做不到,堪称是奇耻大辱,但就是这么耻辱的情况下,他还要封禅,朝廷内的大臣们议论纷纷,但最终结果都是同意。
而封禅这也不是小事,主要是特别“费钱”。
封禅没有固定的规格,你越有钱越能宏大,越宏大也就等同于国力越强,当然啦,也不排除有人打肿脸充胖子,而宋真宗,就是这么一个人。
为了封禅,宋真宗把国库几乎都闹空,可是北宋大臣们不敢反对,因为封禅一事,本质就是对于他们这一群统治者集团在“澶渊之盟”协议下的一种掩饰,不仅不是过,还是功,而刚好,这些文人不怕死,却怕遗臭万年,这件事情诱惑还是很大的。
恰好宋真宗信奉道教,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大量的道观,这里面花去的财富乃是天文数字,背后都是无数百姓的税收,还有大宋未来的国力,宋真宗是在赤裸裸地透支。
宋真宗封禅当天:
辛卯,发京师,以玉辂载天书先行。次日如之。至郓州,令从官、卫士蔬食。......庚戌,帝服通天冠、降纱袍,乘金辂,备法驾,至山门幄次,改服 袍,乘步辇登山,卤簿、仪卫列山下,天书仗不上山,与法驾仗间立。
打扮得神圣非凡,宋真宗最终还是封禅了,举国同庆,很多人都觉得,宋国的确是强,宋真宗做到了秦皇汉武都做到的事情,殊不知,被宋真宗这么一闹,泰山这个地方,成为了后来的帝王们都不愿意提起的事情。
因为宋真宗,直接把封禅的档次拉到了最低。
可在隆重上来说,又是这个没有什么功绩的宋真宗的封禅仪式最突出,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而后世皇帝没有封禅,也有着很客观的民族因素。
封禅,虽说不限定汉人,但怎么说都好,封禅乃是华夏专属的一种仪式,而宋之后,便是“元明清”三个朝代,其中除了明朝是汉人政权,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数民族政权,对于华夏的封禅,他们并不是很上心。
所以说,因为明朝皇帝对于宋真宗行事的“膈应”,让封禅一事成为了大家不愿意谈起的事情,而且明朝统治者本身就是有着领土包袱的,明太祖朱元璋到死之前,都想彻底剿灭草原,但事实上也没做到。
朱允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也没有做到,而到了朱祁镇这里,反而还被草原差点打入了北京城,所以大明前五位皇帝没有做到能够封禅的功绩,此后的皇帝,就更做不到了,这就是包袱给予他们的责任感。
而最后一个因素非常现实,那就是封禅太“费钱”了。
封禅费钱,这一个问题谁都无法避免,而且最明显的一个规律是,只要是帝王封完了禅后,在未来三十年的时间里,国家经济都会发生倒退,这倒不是一种玄学式的魔咒,纯属就是封禅太费钱了,直接对经济造成了影响。
这个“魔咒”,是科学的,也是影响极大的,后世帝王考虑最多的,也还是封禅的钱的要求,要是比宋真宗的规模小了,那绝对不合适,要是大了,又是一个劳民伤财的事情,历史上也只有开元盛世那种等级的盛世,能够轻松地供起一次庞大的封禅。
可开元盛世之后,大唐也不就是由盛转衰了嘛。
综合云云,再加上信仰的因故,封禅这件事,在宋朝之后真的是不令皇帝感兴趣,甚至被人认为,统治者心虚才会封禅,真正的自信的皇帝,是不需要封禅的。
而后世人所说,宋真宗以一己之力断绝了泰山的“生意”,这句话看似在开玩笑,却也不是没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