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经过4年的靖难之役终于攻进南京。是时,建文帝不知所踪,百官投降称臣,朱棣终于称帝,史称明成祖。
朱棣称帝后忽然发现刑部侍郎卓敬写给建文帝的一封奏疏,看完后朱棣、国师道衍和尚不禁大吃一惊,如果当年建文帝采用此两点,朱棣必死无疑。
奏疏云:“燕贼朱棣智虑绝伦,雄才大略,酷类太祖。北平又是形胜之地,士马精强,现在应即刻将其迁徙至南昌,万一有变故,也容易控制。另,臣启陛下应重用平安、盛镛之才…”。大意是说:“朱棣颇有太祖之风,应该把他迁移到人生地不熟的南昌封王。另外一定要重用平安和盛镛两位将军,李景隆这个草包不能用了。”
这两点建议恰恰就是朱棣的软肋!可惜建文帝并未采用,文臣方面继续重用方孝孺、齐泰等书呆子,武将方面则继续重用纸上谈兵、首鼠两端的李景隆。果不其然,最后则是李景隆打开南京金川门放朱棣进城。
可惜历史没有假设!
01【卓敬其人】
卓敬(1348~1402年),字惟恭,浙江瑞安人。明初著名才子。
少时聪颖绝伦,博学多才,诗词宏丽,文章大气恢弘。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榜眼及第(进士科第二名),官至户部右侍郎。
卓敬为官清廉,深得明太祖朱元璋的喜爱,经常和他一起探讨朝廷礼法以及治国安邦之道,在此期间卓敬为朱元璋提了好多利国利民,朱元璋大部分都采纳了。
如果朱棣不造反,以卓敬之才当尚书是绰绰有余。
02【下入大狱】
南京城破,朱棣杀了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文学博士方孝孺、御史大夫练子宁,卓敬由于“奏疏事件”也被下入大狱。朱棣早就知道卓敬的大名,于是派旧臣去狱中用高官厚禄招降卓敬为己所用。卓敬不为所动,成祖更加敬重此人,看了看身边的金幼孜、解缙、杨荣等人若有所思地说:“自太祖开国以来,养士三十载,唯他不负君!”众人皆脸红。
原来,南京城破之日时,金幼孜解缙、杨荣、杨士奇等旧臣早就站在路边迎接新皇帝朱棣。尤其是号称天下第一才子的解缙,头天晚上还与其他大臣说:“若燕贼(朱棣)攻破京城,我唯一死耳。”众位大臣皆称赞不已。
谁料第二天他是第一个去迎接朱棣队伍的人,当有人把这一切告诉朱棣时,朱棣微微一笑并未说话,其实朱棣这一刻对“即当婊子又立牌坊”的解缙是大大看不起了。后来永乐13年,朱棣故意问锦衣卫指挥使纪纲说:“缙犹在耶?”心领神会的纪纲立刻冻死了解缙。
而杨荣拍马屁则更有一套,朱棣大破京城欲马上登基时,杨荣拦住王驾说:“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受到提醒的朱棣果然先去祭太祖陵了,临走前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杨荣则开始了长达40多年的富贵之路!
金幼孜与他们情形相似,这里不再赘述。
03【终究被杀】
1402年秋,朱棣亲自到大狱探望感化卓敬。
朱棣盯着卓敬深情地说:“江山还是太祖高皇帝打下的江山,朕也并非昏君。你不见唐太宗玄武事变吗?魏征作为旧臣照样投靠李世民,我希望你就是第二个魏征,为大明江山人尽其才。”
其实朱棣这段话还是非常有感化力的,朱棣自比李世民,其实在卓敬面前间接承认了篡位,身段已经放得很低了。
卓敬却说:“人臣被俘,有死而已。先皇(建文帝)并没有过错,你却横行篡夺了他的皇位。我恨不得即刻死去,好与先皇于地下相见。你竟然还要让我投靠你?”并且最后恨恨地说:“可惜先皇没有采纳我的意见,不然你朱棣早被喀嚓了…”
朱棣气得几乎吐血,在姚广孝的建议下杀了卓敬,并灭其三族。
晚年的朱棣几次给宠臣杨荣说:“也许我当年杀卓敬是个错误,太祖高皇帝养士三十年,唯一卓敬耳!”作为一个杀伐决断的皇帝,朱棣虽有悔意但并未为其平反,收买人心的事只能留给下任皇帝。
1424年朱棣死后,仁宗朱高炽登基仅仅四个月后,就下令为卓敬等人逐步平反,赐还家产、金银给其后代。并说:建文帝的忠臣亦是我大明朝的忠臣!靖难期间凡先皇治罪之人皆可赦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