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宗,古代皇帝的庙号之一。在《谥法》中,“出类拔萃曰英,道德应物曰英,德华茂著曰英,明识大略曰英”。中国古代有四位皇帝的庙号为英宗,分别是宋英宗赵曙、大理英宗段智廉、元英宗硕德八剌和明英宗朱祁镇。今天先来聊聊明英宗朱祁镇,这位差点覆灭明王朝的皇帝,为何他的庙号还是英宗呢?
庙号的由来,英宗并不是褒义的庙号
庙号起源于商朝,是中国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相对于谥号,庙号更能评价皇帝的一生,起到盖棺定论的功用,在封建社会后期,只要一看皇帝的庙号就能知道这位皇帝的功绩和他的一生。
庙号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太宗发扬光大;世祖、圣祖、成祖重新打了次天下;世宗是守成令主的美誉,也指传承发生偏移;仁宗、孝宗、睿宗乃仁爱孝顺的贤主;中宗、圣宗是中兴之主;哲宗、兴宗、成宗、显宗是守成之君;肃宗有中兴意愿却没有成功;宪宗、宣宗、景宗有功有过;宁宗过于懦弱;德宗遭遇动乱被迫逃亡;高宗由盛转衰;玄宗、真宗、理宗、道宗为人好玄虚;文宗文弱无能;武宗偏好武力;度宗、定宗、顺宗仅是过渡君主,影响不大;穆宗、光宗在位时间短且作为少;惠宗治国无方,江山残破;僖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则是亡国之君。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上面这些如神宗,徽宗,穆宗,文宗,德宗等明褒实贬的庙号?这是因为庙号是后世子孙在君王死后评定的,新继任的皇帝都会想给自己祖宗一个好的庙号,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天子的形象,并且巩固皇权。
英宗,这是一个多内讧和多麻烦的庙号,而且尽是短命,历史上宋英宗赵曙,在位4年,享年35岁;大理英宗段智廉,在位4年,享年31岁;元英宗硕德八剌,在位3年,死于南坡之变,享年20岁;明英宗朱祁镇,在位22年,发生了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享年37岁。英宗,也有英年早逝之意。
被冠以“英宗”的两件错事
土木堡之变。正统十四年(1449)春,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率人马攻打明朝边境大同,又分兵骚扰辽东、宣府、甘肃。在宦官王振的极力怂恿下,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带着文武官员、将士共五十余万人出发。途中不听名将张辅等人的建议,对宦官王振言听计从,最终在土木堡被瓦剌骑兵围困,英宗被俘,明军死伤几十万。土木堡之变导致明朝国力严重下滑,使明朝由盛转衰。
冤杀少保于谦。于谦,人称救世宰相,在英宗被俘期间,他坚持“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主张,建议孙太后立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帝,英宗朱祁镇的儿子为太子,并力阻徐理(后改名为徐有贞)提出的皇室南迁。在于谦的带领下,朝廷上下一心,组织北京保卫战,并最终战胜了瓦剌军。也是在于谦的建议下,景泰元年(1450)八月,在外流落一年的英宗被迎回京,以太上皇的身份居住南宫。但当“南宫复辟”成功后,徐有贞一句“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师出无名”,完败英宗自己的原话“于谦是有功劳的。”就这样,于谦在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
英宗的两起高光事件
平定石曹之乱。朱祁镇重新登上帝位后,改年号为“天顺”,开始任用李贤、王翱等贤臣,又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显现了英明君主的风采。英宗曾对首辅李贤说:“吾早晨拜天、拜祖毕,视朝。既罢,进膳后阅奏章。易决者,即批出,有可议,送先生处参决。”
废除殉葬制度。明朝自太祖起恢复了殉葬制度,皇帝驾崩后,除了皇后、太子生母及皇帝、太后特旨赦免的个别妃嫔外,其余妃嫔一律殉葬。明成祖朱棣驾崩时,殉葬者有30多人,据《李朝实录》载:“帝之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于庭,饷撤,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圈于其上,以头纳入其中,遂去其床,皆雉经而死。”明宣宗驾崩时,也有10个妃嫔殉葬,其中包括育有三个亲王儿子的郑贵妃。据史料记载,明英宗朱祁镇病重时,“口占遗命,定后妃名分,勿以殡御殉葬,凡四事,付阁巨润色”。从此以后,明王室消灭了人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