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是明朝初年的大政治家,有人认为刘伯温的本事比诸葛亮还要大,因为诸葛亮就算耗尽一生心血,也只是帮助刘备三分天下,而刘伯温却是帮助一无所有的朱元璋当上了全中国的皇帝。还有人把他比做鬼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简直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甚至有未卜先知的本领。这些夸赞之语是不是有言过其实之处尚且不谈,但是他的淡泊名利、激流勇退却是几百年来备受人们的称赞。
刘伯温
但这样一位亦官亦民亦仙亦鬼的传说中的人物之死却成为一个千古之谜!
据说,刘伯温在京中病重之时,胡惟庸曾特地带了医生去为他诊治。他们回去后,刘伯温服了这个医生开的药,从此更是一病不起,药石无效,不久就病重而死。
还有一种说法,由于刘伯温功高震主,受到朱元璋的猜疑,于是授意胡惟庸害死了他。事实究竟如何?我们一块来理性分析一下!
但凡害人都要有一定的目的,我们来看朱元璋和胡惟庸是否有害死刘伯温的动机!
朱元璋和刘伯温的关系:君臣相得
刘伯温虽然不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一批人,但投靠朱元璋时,朱元璋的势力还比较弱小,比同时期的张士诚、徐寿辉都颇有不如,更不用说当时坐拥百万大军的陈友谅。
刘伯温是朱元璋“三顾茅庐”请出山的,刘伯温来到军中之后,朱元璋对他非常礼遇。刘伯温也投桃报李,向朱元璋提出了十八条政策,这让朱元璋非常满意。从此他对刘伯温言听计从,刘伯温也尽心替他出谋划策。
在朱元璋征战的岁月中,他始终与刘伯温形影不离,即使偶尔分开,也时常写信去向刘伯温询问事情。就算后来刘伯温辞官回家隐居,朱元璋还是时常写信给他,问一些问题,他也仔细地逐条解答回报。
朱元璋
朱元璋与刘伯温的关系如此之好,但对于皇帝这一独一无二的“生物”,我们当然不能仅凭私人关系就断定朱元璋没有杀刘伯温之心,我们再来看动机!
朱元璋大杀功臣也并不是滥杀,他都有明显的政治目的。朱元璋大杀功臣的目的我们可以归结为三类:一是为惩戒贪污腐败杀贪官,比如朱亮祖;二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杀宰相,比如李善长、胡惟庸;三是为朱允炆继位扫清障碍杀权臣,比如蓝玉、冯胜。
朱元璋
刘伯温是其中一类吗?显然不是!刘伯温嫉恶如仇,刚直清廉,与贪污沾不上边,况且他很早之前就回乡归老了,既无权又无势,对朱元璋没有威胁,引不起朱元璋的杀心。
洪武四年,也就是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的第二年,刘伯温就以年老多病为由,请求解甲归田,并谢绝了朱元璋的一切赏赐。朱元璋见他没什么野心,也就让他带爵回乡养老了。
刘伯温回到青田老家后,仍然谨言慎行,小心翼翼。他知道明太祖派出很多锦衣卫,在各地巡行,监察官员们的言行。无论官员在朝还是在野。都逃不掉这些特务的监视,许多大臣就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不谨慎而遭到严惩的,严重的甚至为此而丢了性命。刘伯温深明此中利害,担心言多必失,所以回家后闭口不谈政事,也不与任何地方官员往来,尽可能地避免一切嫌疑。
刘伯温
而朱元璋也不会因刘伯温的威望而猜忌他。朱元璋曾下令减免刘伯温家乡青田的税收,而且让当地的百姓都记住这是因刘伯温而得到的恩惠。朱元璋在刘伯温死后,还感念他的忠诚,破例让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传承爵位,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胡惟庸和刘伯温的关系:互不顺眼
李善长是明朝开国的第一任宰相,他因病辞官后,朱元璋找到已经归隐的刘伯温,问他新宰相应当任命何人。刘伯温从公正无私的角度出发,不偏不倚地评断当时朝中几个有可能当上宰相高位的官员。其中的一个人就是胡惟庸,刘伯温认为胡惟庸比其他几个人更糟糕,如果任命胡惟庸做宰相,没有发生事情就是国家的最大福气,批评胡惟庸桀骜不逊,成事不足,却是败事有余。
胡惟庸
后来刘伯温对胡惟庸的评价传到了胡惟庸的耳朵里,这让本就心胸狭隘的胡惟庸十分嫉恨刘伯温,因此多次向朱元璋说关于刘伯温的坏话。
后来,胡惟庸甚至抓住刘伯温寻墓地一事大做文章。实际上,刘伯温只是为自己找了一块风水宝地,让自己死后安葬在这里。但是胡惟庸却说,这刘伯温选择的墓地并不是一般的风水宝地,而是有天子之气的。
朱元璋对于胡惟庸所言,并不完全放在心上,只觉得是胡惟庸的嫉妒心太强。
所以,汇总来分析,朱元璋根本没有必要杀死早已告老还乡,无权无势,且已经年已六十五的一古稀老翁,而胡惟庸出于个人私怨而害死刘伯温的可能性却是有的。还有一种最大可能,就是刘伯温寿终正寝,没有死于任何人之手,以刘伯温的智慧要做到此点也是顺理成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