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瞻基和他的太监们的二三事

朱瞻基和他的太监们的二三事

作为明朝颇有作为的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可谓是文武双全,他和明仁宗朱高炽对大明的贡献只多不少。在“靖难之役”后,朱棣几次三番的劳民伤财都是仁宗和宣宗二人不断收尾,好歹成就了一个“仁宣之治”。

但是大明朝始终摆脱不了一个“诅咒”,那就是宦官,并且在明宣宗时期,宦官地位大大提高,相比较之前更加猖狂,甚至为后面的宦官专权埋下了隐患。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东汉和唐和后面的明朝,宦官为祸是十分严重的,甚至大儒黄宗羲觉得他所在的大明宦官才是最嚣张的,“奄宦之祸......未有若明之烈也。”甚至还觉得明朝如果是灭亡了,那肯定不是亡在流民手上,而是宦官手上。

我们都知道在明朝建国初期,朱元璋以史为鉴对所有人包括宦官的控制都是十分严格的,“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庭”而且还规定了宦官不得干政,否则就人头落地。

但是在他死后,因为太子朱标不幸逝世,皇太孙朱允炆上位,当时朱棣就是靠着朱允炆身边服侍的宦官刺探消息,更有甚者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等到朱棣真的登基成为了皇帝,就开始重用宦官,于是隐患开始。

且等到朱瞻基上位,他也没有意识到宦官的威胁,或者说他不认为宦官有什么威胁,因为宦官的第一服务对象首先就是皇帝,他们或许在外面作威作福,但是也是皇帝忠心不二的奴才,比那些大臣更让人觉得安全,于是朱瞻基也对宦官十分重用。

这样的重用不是表现在突然的事务上,而是有意识地扶持培养自己的势力,先是在宫中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名为内书堂。我们都知道朱元璋三番五次说过,太监不准读书,不准识字,免得他们干预政事从而迷惑皇帝。

但是这套现在肯定是没人听了,等到内书堂建成并且开始教学了,“......选内使年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读书其中。气候大学士陈山亦专是职,遂定翰林官四人教习以为常。”这样教育出来的宦官是十分高质量的,他们利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和交际人脉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甚至到了可以得到皇帝的免死金牌的地步,比如司礼监太监金英和范弘。

当然,如此高质量的宦官下一步就是参政,其实宦官干政的源头就是朱元璋自己,先是禁止干政,但是实际操作上是非常难的,“自禁之又自紊之”,然后是成祖直到宣宗,但是宣宗朝就不是继承这么简单,而是妥妥的夸张式发展,无论是中央到地方,军事到民事,甚至外交方面都有宦官插手的身影。

内阁审议官员呈递的奏议,并提出适当的处理意见,此为票拟,再给皇帝决策,称批红。这其中司礼监秉笔太监的作用就是为了减轻皇帝的负担,他们甚至有权力在奏议上批红,本来这个批红就是皇帝的职权,只用来审核、牵制内阁的,但是现在这个职权到了太监手上,就相当于皇帝授权太监有制衡内阁的权力,“秉笔太监”的权力就能制衡内阁,可想而知能当上秉笔太监是多让人羡慕的事,完全是一步登天,只要成为皇帝身边受重用的太监,比那些寒窗苦读十年还要在官场摸爬滚打多久的文人都轻松。

第二个地方就是各省和边镇的镇守太监,宣宗在当了皇帝之后就直接让太监去云南镇守,之后更是层出不穷。而这些都是逐渐发展并且完善为正式的程序,使得明代地方政治体系中宦官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镇守太监,他们的作用不是单一的,监督民事、刺探民情,甚至还有随军出征、监军甚至弹劾的权力。

除了镇守之外当然还有与之相似的军政参与,比如和锦衣卫一起去巡视军民利病,或留守京师、调动部队等军事行动。甚至还把神机营铳炮部交给宦官管理,让太监杨庆带着铳手到蓟州、永平等地同都督陈景先备御。我们可以预见有了铳炮部的宦官是何等的嚣张,甚至能够和地方抗衡,于是在宣德九年,当时的副总兵都督方政就上书给皇帝弹劾宦官,说他们作威作福,随意干扰边务,甚至还随意调兵出境。

可见朱瞻基虽然想要用这些宦官来达到高度的忠心,但是很明显这些宦官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在得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之后他们的行为就开始脱离掌控,贪污虐民,骚扰地方正常行政甚至在边境做出很多匪夷所思的行为,严重干扰了国家的安全,于是黄泽就上书给皇帝列举了汉唐宦官的灾祸,希望皇帝以史明鉴,不要重蹈覆辙。

但是明宣宗不理,他没有实际上认识到宦官的错误,反而觉得这样可以更好地牵制那些蠢蠢欲动的官员。但是实际上他的不作为让那些本来还观望的宦官更加嚣张,他们知道皇帝就是自己最坚强的后盾,于是更加肆无忌惮,欺压百官。于是那些官员和宦官的矛盾越发严重,后面甚至出现官员忍无可忍大打出手的情况。

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明宣宗的本意并不是让宦官作威作福,但是实际上的发展又是超出他本人可以控制的范围了。于是在宣宗去世,著名的“叫门天子”英宗继位后,继续宠信太监,而这时候就有一个特别出名的,王振,也就是“土木堡之变”的主角之一,他和英宗一起长大,十分得到皇帝的信任,于是各种拉帮结派,扫除异己。

终于在正统十四年,瓦剌人侵犯边境,朱祁镇昏庸听从王振的建议亲征,大臣们无论如何都拦不住只能舍命相陪,但是一路上王振和明英宗的无厘头操作使得大明朝元气大伤,作为皇帝的他还被蒙古人请到草原上做客,有家不得归。

其实土木堡之变与其说是朱祁镇和王振的任性代价,不如说是朱瞻基重用太监而埋下隐患之后的爆发,并且这样的爆发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次序性的,因为之后还有刘瑾、魏忠贤等人的粉墨登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严重,朱瞻基,地方,明朝,权力,内阁,明宣宗,皇帝,宦官,大明,观点评论,朱瞻基,皇帝,宦官,王振,太监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严重,朱瞻基,地方,明朝,权力,内阁,明宣宗,皇帝,宦官,大明,观点评论,朱瞻基,皇帝,宦官,王振,太监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严重,朱瞻基,地方,明朝,权力,内阁,明宣宗,皇帝,宦官,大明,观点评论,朱瞻基,皇帝,宦官,王振,太监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