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作为一个历史文盲来说,对于历史庞大繁杂的人物与事件心有余悸,很不能理解大多数人对历史传记的喜爱。
唐朝历史给我的记忆也停留在《一代女皇》、《武媚娘传奇》、《长安十二时辰》这些改编电视剧中的情节了。
而陈子昂、骆宾王、李白、王维、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这些星光璀璨的名字,常常出现在脑海。课文中诗句哪怕相隔20年,依然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意气风发的李白欲与落日争光辉。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四首》
一首少年行活脱地传达出少年从容朱毅的神情和义无返顾的决心。
说起唐朝,它留给我们最丰富的文化遗产就是唐诗了。小小的诗篇,蕴含深刻的道理,寥寥数语的唐诗,诉说着一个王朝的雄浑与神秘。
《去唐朝:帝王和帝国的事》的作者常华以唐诗作为历史和文化的透视点,用诗歌还原唐朝历史。诗史互证,立意很新。将历史的严谨与诗的感性结合起来。比枯燥乏味的历史书读起来有趣多了。
常华是高级记者、资深电视媒体人。曾出版《唐诗密码》、《宋词密码》、《诗词里的中国》等多部专著。多次举办过以“唐诗宋词里的中国”为题的公益讲座,是国内颇有影响力的诗人、作家。
诗歌可以与时代相融,其中包括了充沛的活力、浓郁的激情、不息的生命力。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唐诗以它恒久的魅力成为了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夺目瑰宝。
《去唐朝》,以三部曲的形式呈现,他们分别为《帝王和帝国事》、《诗人和人世间》和《众生和烟火气》。
《帝王和帝国史》侧重审视唐朝政治格局的最初构建到最后崩塌。从唐高祖李渊晋阳起兵,到年仅17岁的唐昭宣帝李柷被朱温鸩杀,这个在中国历史上走过近三百年的大帝国,经历了肇兴、全盛、动荡与衰落,最终成为夹藏在史籍里的风声。
这样一个浩大的历史弈局,这个风雷激荡的帝国成长图册,究竟有多少需要关照的细节?
这本书很适合初学者增进对唐代各个侧面的了解。因此,作为一本轻松的历史读物,本书是带你了解唐朝最好的敲门砖。
正如作者说的,作为一位历史爱好者,无法像专业史书那样引经据典,他更愿意亦文亦史、文史兼融地走进大唐三百年。
循着唐诗的足迹,用历史随笔的方式,探寻王朝的沉浮起落,梳理史书的蛛丝马迹,表达自己的一孔之见。
中国人提到唐朝,都习惯称其为大唐盛世。盛唐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情结,唐朝对后世影响至远至深,不仅是因为它的政治稳定、经济丰足、军事强大,更因为它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与民族精神。
纳百川之水,方能成滔滔之海,唐代融合了当时的文化精髓,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成果。唐朝的繁华决定了唐诗的繁华,而唐诗的繁华又记录下了唐朝的繁华。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曾在长安逗留十年的诗人杜甫可谓感触颇深。
在他的《忆昔》中提到开元盛世的繁荣场面。根据历史学家的计算,开元盛世的经济规模不仅超过了隋文帝的开皇之治,也超越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然而盛极必衰,唐玄宗满足、堕落了。他认为天下已经太平,先后任用了李林甫、杨国忠这些奸臣,日日与杨贵妃厮混,早年那个精明强干的李隆基,已经被春宵帐里那个纵情声色的老朽皇帝所取代。
史书写杨贵妃“三千宠爱在一身”,新旧唐书提到过,开元、天宝年间,长安洛阳和各地行宫加起来的妃子总数,超过了四万,而当时唐朝的总人口数也不过数千万。
可见“三千”并不是夸大而是夸小了。怪不得当时唐诗如此写:“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安禄山叛乱之时,就是祸起萧墙之日,动地而来的渔阳鼙鼓,击碎了盛世的清梦,令后人叹息不已。安史之乱后,唐朝也由无奈中唐走向凄凄晚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历史和现实融为一体,既引起人们对陈亡悲剧的追忆,又使人联想到国势危殆的晚唐现实;既辛辣地讽刺了纸醉金迷、苟且偷安的上层人物,又表达了作者以国事为优的爱国情怀。
唐诗中无论是意气风发、家国情怀、抑或开阔的意境,总是在导引着人们走上不断求索的道路。读唐诗,去唐朝,从这本书开启诗史互证的唐朝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