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05年,杨广下诏改元大业,隋朝进入了隋炀帝时期。在接下来的十四年中,他用跑步的时间完成了建东都、修长城、挖运河等工程,又四处巡视,开疆拓土。最终在自己和整个国家都精疲力竭的时候,为隋王朝短短三十七年的历史画上了一个不甘心的句号。
杨广
平心而论,杨广一生的所作所为有对也有错,但是就因为做了一个类似于秦二世的亡国之君,在后人的添油加醋中,隋炀帝的形象被越抹越黑,终于变得面目全非,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坏的皇帝之一。
那么,隋炀帝在位的十四年中究竟做了些什么,才会将一个强大富庶的王朝拖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自已不但落得一个白练绕颈的下场,更因此被后人塑造成一个千古暴君形象呢?
隐忍低调的20年
杨广是隋文帝的次子,小字阿摩。
相传独孤皇后生杨广时曾梦见金龙升天,觉得此儿日后大有作为而对他疼爱有加,开皇元年(581),年仅十三岁的杨广就被立为晋王,官拜上柱国、并州总管,可见隋文帝对他是寄予厚望的。
当时,长子杨勇占据储君之位,而且站得很稳。因此文帝夫妻一直认为杨广再怎么能干,也不过是一藩王耳。不过事在人为,如果藩王执意要取而代之,办法还是能想出来的。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这个貌似谨恭的晋王其实一直在暗中觊觎储君之位,并处心积虑地做了许多小动作。
杨勇
太子杨勇为人胸怀坦荡,不拘小节。在他身上也没有什么特别坏的品性,不过就有一些富贵子弟常见的声色之好,私生活比较奢侈放纵罢了。他和独孤皇后亲自挑选的太子妃元氏关系一直不好,后来太子妃突然暴毙,杨勇不但不悲,反而和宠妾云氏更加和美。这让奇妒成性的母亲很是不满。再说,作为嫡长子,储君的位置早就确定,再加上他生性散漫,自认为没必要结交外官以作朝援,平时除了请安问候和例行公事之外,太子只喜欢和歌姬饮酒赋诗、愉情自乐。万万没想到亲兄弟在暗中搜罗把柄,要夺他的位子,由此生出许多风波来。
杨广深知母亲奇妒,父亲节俭,他就投其所好,尽量作出一副完美无缺的样子来。比如,他和王妃萧氏都是同食同寝,须臾不离,身边也没有别的姬妾,平日伺候左右的都是年老丑陋的婢女。有时候,父母到晋王府探视,看到府内少有歌姬乐人,墙上挂的琴上不仅落满了灰尘,连琴弦都是断的。晋王府上下的衣着也很朴素,儿子的淡薄清净让帝后二人很是欣赏。
杨广
杨广还善于拉拢人心,平时不但对朝中百官礼貌谦恭,就是宫中来的传谕内侍,他都要起身迎接,厚赠礼物,并亲自送至门口。有一次,他跟着父亲狩猎,突然下起了大雨,侍卫递上油衣为他遮雨,杨广却说:“土卒都淋在雨中,我岂能独穿雨衣?”这种伪善的两面派做法很有效果,也难得他一直隐忍伪装多年,终于成功地蒙蔽了所有人的眼睛,于是众口一词,无人不说晋王仁厚贤能,这些好话也自然就源源不断地传到帝后的耳中。
杨广
天长日久,这两相比较下,太子的声名自然就弱了下来。杨广借机常在母亲面前诋毁兄长得不仁,赢得了皇后的垂怜和支持,又拉拢了当朝重臣越国公杨素作为外援,夺嫡大事渐渐就有了端倪。杨广后来授意手下捏造太子谋反,于是在独孤皇后和杨素的撺掇下,文帝果然入套,果真将杨勇给废了,并将他囚禁在宫中内史舍中。这样,杨广也就顺理成章地当了新太子。
杨勇
此后,任凭杨勇怎样爬上树枝,望着父亲的寝宫整日哭号,文帝一直不予再见,专制制度下形成的对权势的占有和惧怕丧失的心理,让父子之情在一个莫须有的造反罪名下毁灭得荡然无存,也导致杨广在攫取了最高权位后,无视一切伦理道德,肆意妄为地发泄他的所谓抱负,尽管其中很多是空前绝后的好创举,但是因为缺少了约束和人情,就只能转化为贻害万民的暴政。
杨坚
杨广在夺嫡之后,倒也安分守已,比较老实地履行储君的职责,和父亲也相安无事。仁寿四年(604)七月,隋文帝病死在仁寿宫内,八月,他护送父亲的灵柩回到长安,办完丧事后,先后处理了杨勇、杨谅等兄弟,这才安安稳稳地当起了大隋新帝。公元605年,杨广在隐忍了20年之后,终于得偿所愿,荣登大宝。
杨广
雄心勃勃的12年
在接下来的12年中,因为“慨然慕秦、汉武之功”,隋炀帝雄心勃勃地带着他的子民头也不回地向前进发。
隋炀帝即位不久,就下诏营建东都洛阳。他看准了洛阳“水陆通,供赋好”的好处,因此将一座崭新、宏伟的都市留给了后世。移都洛阳之后,解决了关中供应不足的问题,自此以后,帝王官员们再也不用风尘仆仆地“就食”洛阳,这一点在当时是很该肯定的。
东都洛阳
后世的小说家却编造出隋炀帝营建洛阳只为个人享受,说他耽于声色,在洛阳宫里封了十六院夫人,整天纵情娱乐,还时常带着数千宫女游玩宴饮。其实,从正史材料看,移都洛阳后,隋炀帝每年开春后就四处巡视,到九十月天气转寒时才回到洛阳,哪有什么时间在月下游荡,湖中泛舟呢?
尤其后来开凿的大运河,就是以洛阳西苑为起点的,这条运河将中国北方和南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江南财赋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当时的政治中心,可见隋炀帝还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
突厥一直是隋唐时期的北部边患,尤其在隋代,突厥铁骑的反复骚扰和进犯,也着实令人头疼。面对突厥等北方民族的压力,隋炀帝于大业三年、四年、十一年三次北巡,就是想镇抚北部边境。隋炀帝在父亲当年“朔方、灵武筑长城”的基础上,又从榆林往东继续修了一段,利用几大河流连成了一道半是人工半是自然的防线。这些,无论在实际上还是心理上都应该会对当时的北方雄主有一定的震慑作用。而且修接长城,也没有役使过多民力,这一点比起秦始皇要好多了。
再就是开运河。隋朝的运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海和长江水系,充分利用了原有的人工水道和天然水道,五千多里的运河,解决了水利问题上的众多难题,将南北交通顺利地联系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开凿运河的三年多时间里,并没有发生农民暴动,可见当时的征发劳役,并不是特别残暴的。
隋朝大运河
后人之所以将隋炀帝开凿的运河说成是亡国祸水,我想,真正让隋代百姓受苦的并不是“开”,而是隋炀帝的“游”。隋炀帝于大业元年、六年和十二年三下江都,尤其是后两次适逢运河畅通,好摆帝王威风的炀帝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他带着百官一起出行,下江南的船队首尾衔接,绵延数里,光是挽船拉纤的壮丁就要将近十万人,两岸护卫的御林军又是二三十万。这么一支庞大的行动着的政府,浩浩荡荡地开往江都。隋炀帝要求沿途五百里以内的州县都要供应饮食,吃不完就下令埋在河岸土中。这种炫耀中原天子气派的做法自然是亘古未闻,也让和运河能扯上关系的百姓苦不堪言。
龙舟上的杨广
尤其是大业十二年最后一次到江都,原本就是躲避中原农民起义的举动,那时候的百姓已经被这个好事天子搞得怨声载道了再那么讲究排场,人们自然就会恨透了这条索求无度的运河,以及这个开运河、游运河的皇帝。
大业五年(609),隋炀帝西巡河右,主要目的是为了平定吐谷浑,安定陲,保证丝绸之路畅通。应该说,这次巡游,是他最为成功的一次出行。当年三月,御驾从长安出发,经过陇西和青海各地,最后到达甘肃的张掖。
出巡途中,炀帝亲军在覆袁川(今俄博河)合围吐谷浑王,降其部众十余万。这场胜仗发挥了它最大的威慑力,随即,高昌国主麴伯雅带领西域二十七国首领来朝,献西域之地数千里。杨广大喜过望,随即下令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历史上第一次将青海省的大部分归入中原王朝的管辖之下。尤其是因此归顺的西域诸国,在中原王朝的强大武力保护之下,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中原和域外的联系又开始了新篇章。
杨广
当时二十七国首领朝贡炀帝于张掖,一贯喜好热闹排场的炀帝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炫耀的机会,他下令武威、张掖的士女盛装纵观,周亘数里,以示中国之盛。各国首领在炀帝搭建的御风殿前朝见了中原天子,当时鼓乐齐鸣,歌舞升平,一直热闹了好几天才作罢。
这还不算,第二年正月十五,诸国酋长云集洛阳,献上各国特产,请求天子许以东京新丰市为对外集市,隋炀帝当然应允。当时皇城端门外大街上表演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声闻数十里,不论白天黑夜,灯火光烛长明不息,持续了一个月才散会。
同时,为了显示中原的富庶,杨广还明令所有胡人进酒肆茶楼,一律不许收钱,还要店主说:“我们中原富庶,吃饭一贯不要钱。”胡人们看到进京的路上冻死、饿死的百姓,京城又是这样的奢靡繁华,对此大为不解。面子撑到这种份上,可见隋炀帝已将年轻时期的伪善遮掩发展到了极致,也为国家的灭亡和边地的战乱种下了祸患。
即使如此,无论是建新都,还是开运河,以及西巡、北狩,在隋文帝积累下的国力和财赋支撑之下,这些都尚能应付。隋代百姓虽然辛苦,但尚未到崩溃的边缘。这也让隋炀帝更加迷恋武力征伐和肆意挥霍,终于在国力鼎盛的假象下将家底彻底掏空了。隋朝的灭亡就出在他的三次征辽战争上。
隋文帝晚年也想开拓边境,他于开十八年(598)曾出兵高句丽败师而还,征高句丽一事也就暂时搁浅了。炀帝侵略高句丽其实有很大因就是为了挽回文帝兵败的面子,结果适得其反,终于将所有的社会矛盾激化。
杨广
大业八年(612),炀帝亲征高句丽。在这之前,大规模的准备活动已进行了一段时间,当时出兵“一百一十三万八千八百,号称两百万,其馈运者倍之”,直接役使了三百万的青壮劳力,在各地造兵械船只运送粮草的就更不计其数了,据说为了赶造战舰,所有民夫在齐腰深的海水中连续作业,数日不得上岸,许多人因此腰部生蛆腐烂,炀帝役民之苦可见一斑。隋朝大军分水陆两路进攻,渡过鸭绿江的隋军主力三十万,在萨水(今清川江)大败,逃回辽东城时只剩下三千七百人,进攻平壤的四万水军也全军覆没。炀帝恼羞成怒,不顾一切地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进攻,这对已经濒临崩溃的统治无疑是雪上加霜,终于一发不可收拾,激起了全国范围的反对怒潮。
大业九年(613),炀帝发动对高句丽的第二次战争,适逢杨玄感兵变,为了回师稳定朝政,对高句丽的进攻半途而废。但是不甘心一无所获的他于次年再次出兵,最后在高句丽国王求和的情况下才班师回朝,表面上算是挽回了一点面子,其实一无所得。而国内形势已经严重恶化了。
我们不可否认,隋炀帝事必躬行,不辞辛苦地出巡征战,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图好享受的他还将帝王排场一起随行。这样给沿途百姓带来的骚扰和役使就让出巡的实际意义大打折扣了。像他出巡河西,竟然带着后宫众人,增加军队的负担和无谓的供应。当他们翻越大斗拔谷时突然天降大雪,这些无辜的宫女大多冻死路边:他巡狩北边的时候,做大行殿七宝帐,容数百人,饰以珍宝,金碧辉煌。特意邀请启民可汗宴会其中,可汗恍惚,疑非人世之有。
隋炀帝的一生可以说是勤政但不爱民,有才但恃才自傲。杨广自幼受到良好的宫廷教育,熟读史书典籍,平时更是喜欢吟诗著文,但又因为心性过高,很不喜欢别人在这方面超过自己,司隶薛道衡就是因写了好诗而触犯龙颜,后来被借口杀掉。临刑前,炀帝还不忘嘲讽他说:“还能作出‘空梁落燕泥’吗?”。他还写过《燕歌行》,当朝文士都有附和之作,只有著作郎王胄因为才学过人,所作意境甚高,和炀帝的诗作不相上下,又惹得他衔恨在心,同样招来杀身之祸。
杨广
而且杨广自负才学过人,刚愎自用,从来听不得批评,容不得不同意见。他常说,我生性不喜欢人谏,如果是达官贵人还想进谏以求名,我更不能饶他。前朝大臣高颖就是私下议论炀帝纵情声色,被人告发后处死;苏威劝炀帝洁身自好,也被贬官削职。像征发辽东这样的举动,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他却执意为之,其实也就是为了一个面子问题。开运河、通西域本来是造福万民的好事,在这个好的初衷和开头下,他却又有本事将这些统统变成暴政。
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第三次出巡北塞,在雁门关被始毕可汗的十万骑兵团团包围,箭头都落到了炀帝的跟前。紧急之中,炀帝下诏停止辽东之役,许愿厚给勋赐,军士们奋力苦战三十二天,最后又派人到突厥后方找义成公主求救,公主假传国内有变,这才将突厥兵引退。
义成公主
时过境迁,炀帝马上自食其言,不但守雁门关的一万七千兵士中只有一千五百人得到勋赐,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他又张罗着新的征辽计划,“将士们无不怨恨”,百姓也终于忍无可忍。在这之前,齐郡邹平人王薄聚众占据长白山,自称知世郎,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百姓与其到辽东白白送死,还不如起身造反,博得一线生机。
自此,一人号召,群起响应。民变如野火一般,熊熊燃起,大隋已经无人能救了。
掩耳逃避的2年
当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蔓延开来时,杨广有些束手无策,这时他想到了江都(今江苏扬州)。
隋炀帝对扬州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促使他曾经两下扬州流连忘返。但是这种感情绝不是后人所描绘的只为观看琼花盛开那样的浅薄而是因为他的人生和扬州之间有太多的联系。
隋炀帝二十岁为晋王时,曾任平陈军主帅,完成了全国统一的大业。翌年,他又和杨素配合,平定了南方士族的叛乱,这些重大军事行动的坐镇地就是扬州。
全国统一后,隋文帝着力营建扬州,驻屯重兵,将其作为控制整个东南的重镇,并命杨广以扬州总管的身份镇守,这一坐镇,就是十年之久。而且,大运河就是在这里和长江交汇。可见,杨广不仅在那里度过了他人生中最美好、最意气风发的年华,他也将扬州营造成一个红袖帘招、笙歌燕舞的繁华都市。套用现在一句时髦的话,说扬州是隋炀帝心中的“第二故乡”一点也不为过。
所以,当他觉得中原的帝气开始消散的时候,扬州就是他找寻旧梦躲避惩罚,幻想延续统治的最好的安乐地。
大业十二年(616),隋炀帝下令再幸江都,命越王侑留守东都。大臣也似似乎预感到了形势的严重,都争相挽留。洛阳的宫女大半都不愿随驾,她们攀车留藉、指血染鞅,但帝心意决,不为众人的请求所动。他最后给宫人们,也是给后人留下二十字的辩解,随之车驾不回头地走了:
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
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
也许他确实幻想过躲避一时之后再回中原,但是这场离别,却是永远。隋杨帝在江都度过了他一生中最为颓废、荒唐和无奈的日子之后,死于亲兵手下。而那些关于炀帝纵欲醉酒的故事,大概就是从这段生活中衍化而来的吧。
杨广
据说隋炀帝在这段最后的日子里,时常醉卧不醒,恍惚中还梦见了前朝的亡国之君陈后主。梦境中,后主宴请故人,却依然唤他为殿下。席间还唤出风华绝代的张丽华舞了一曲《玉树后庭花》,张丽华舞罢之后向后主撒娇道:“辞以抛掷岁久,自井中出来,腰肢依巨,无复往时姿态。”炀帝方从梦中惊醒。
他还带着复杂的心情游历了许多古迹。有一次,要去昭明文选楼之前,他先命宫娥数千人到楼中迎侍。微风东来,宫娥衣裙被风绰直泊肩项。炀帝见之色荒愈炽,因此下令建迷楼,选吴地幼女居之,使其衣轻罗单裳,倚槛望之,势若飞举。
江都宫人多是吴人,吴人自称多以“侬”,炀帝穷极无聊,也学着宫女说“侬”。某夜,帝后二人在月观留宿。夜半惊醒,看到烟景清朗,也无心睡眠了。隋炀帝和萧后当年也是同寝同食,恩爱了很长一段日子的。尽管他当帝之后内宠甚多,冷落了萧后,但总体上说对结发之妻还是不错的,至少没有因为新欢而废后什么的。两人就坐起说说东宫旧事,萧后乘机提及;“闻说方外群盗不少,幸帝图之。”炀帝却说:“依家事一切已托大臣了。人生能几何?纵有他变,侬终不失做长城公(陈后主),御妻亦不为沈后。汝无言外事也。”
话虽这样说,当时情势不好,隋炀帝估计也感受到了一丝末日的气息,没多久,那些堆积案头的造反奏章终于让他心神不宁了,也再没有那样的侥幸心理了。他曾对着镜子自语道:“好头颅,谁当斫之?”他终于感到回天乏力,不想再作任何打算了。于是下令一切国事俱不许读奏,如有报两京消息者斩,干脆不想知道天下形势了。
此后,炀帝夜夜难寝,下令宫人整夜奏乐,还让她们模仿摇动婴孩揺篮而晃动床榻,才能勉强安睡。但是街边巷尾谣言四起,都说“杨柳谢,李花荣”,还有个宫人听到郎将司马德勘等人议论炀帝无德,大有犯上作乱的意思,她赶紧禀报,炀帝坚信“郎将直阁,都是朕亲信侍卫,怎么有逃遁作乱之意”?竟然将她处死。
杨广
于是内侍们再听到任何消息,也都不敢上报了。而那些思念故乡的关中侍卫果然公开准备兵变,领头的人就是执掌禁兵的宇文化及。隋炀帝再一次自作聪明,认为这些得享厚禄的世家子弟,肯定不会背叛自己,而结果就不用多说了。
大业十四年(618),刚过五十虚岁的隋炀帝被宇文化及等人缢杀。他死前曾经争辩道:“朕喜欢游弋,实在有负于百姓。但是你们高位重禄,终年荣宠,从未相负,今日为何要作出这等相逼弑君的丑事来?”众人说:“众心已变,非一人所能论恩仇也。”炀帝死后,被草草葬在江都。后来,李世民命人察访到他的灵柩,将他以帝王之礼改葬在雷塘,因见迷楼繁华奢侈,遂命人举火焚烧,大火经月不息,映红了扬州的半边天。
杨广
武德二年(620),炀帝孙越王杨侗被王世充缢杀,侗临终前涕泣道,“从今以去,愿不生帝王富贵之家。”这声悲泣,也许由隋炀帝说来更有意义。
汇总来说,杨广在位的十四年,建洛阳、开运河、修长城、修驰道、平西陲、征辽东,他十次出巡,交通四方,可谓勤政;但他又令天下百姓终年忙碌,苦不堪言,是为残暴;他一生追求完美,又自以为是,事事想争第一、连作诗比自己好的大臣都要杀,可以说是昏聩之极!
如果,抛开正史当中那些冠冕堂皇的兴亡评论和民间坊说,用冷静和和不带偏见的眼光去看隋炀帝的一生,我们或许可以说,杨广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坏”。他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心比天高欲争雄,才比纸薄无地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