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唐朝的强盛是世界公认的,尤其是唐朝的军事,仅看那幅员辽阔的疆域就可知一二。反观宋朝,一直以来给人的感觉是很有钱,但是不强,终宋一朝,始终未能收回燕云十六州不说,还遭受了靖康之耻。如果让大家分别给唐朝军队和宋朝军队打分,恐怕绝大多数人给唐朝打得分都会高些。
让人意外的是,如果从对外战争的战绩来看,唐军吃败仗的频率比宋军要高。既然如此,为何后世还是觉得唐军比宋军强?
唐军打出来的大唐气象
一、唐军打的胜仗VS宋军打的胜仗
1、唐军胜得灿烂
抛开唐军所配备的唐刀等先进武器装备不说,唐军能够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优异成绩,离不开唐军在军事战略和战术方面的卓越表现。我们看唐军的战史,会发现越是不好打的仗,唐军越能打出漂亮仗,而且唐军在把握战机方面也是非常到位,常常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不带拖泥带水的,比如说唐军和突厥的较量。
唐朝建立之初,突厥势力强横,动辄侵扰唐朝边郡,唐太宗甫一继位,突厥的颉利可汗就亲率二十万大军攻入关中,兵锋直逼长安,当时驻守长安的唐军仅数万人,如果真打起来,肯定是败多胜少的结局,唐太宗以惊人的智慧和卓越的战略眼光亲自带着少许大臣,与突厥对峙,成功逼退突厥。仅仅过了三年,适逢dong突厥内部生乱,唐军抓住机会,果断出击,一举灭了dong突厥。
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军在对外作战方面,长期保持一种积极进攻的姿态,讲究一个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一旦周边势力出现不好的苗头,唐军高层能够及时察觉,有效应对,有时采取的措施即使让很多人觉得有些小题大做,依然坚决地以最快的速度掀起一场大战,将苗头及时消灭在摇篮中,省得后面费时费力。
比如唐灭百济之战,当时位于朝鲜半岛的百济站位高句丽,打压与唐朝亲善的新罗,百济认为唐朝不会劳师远征,便不顾唐朝的威慑,一而再、再而三地找麻烦,唐军高层决策者没有惯着百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兵十万,从胶东半岛横渡黄海,打了百济一个措手不及,仅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灭了拥有两百多座城池的百济。
一战定乾坤、一战灭两国
2、宋军胜得尴尬
宋朝建立之初,对军事体制进行了大变革,在大方向上形成一种以文制武的局面,避免武将乱国,目的是好的,效果也是好的,可是却忘了专业的事需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暂且不说文臣是否懂军事,文臣接受的是儒家教育,在对外方面,哪有武将们的进取心足?没有了进取心,军事上哪里还有灵活性?哪里还有目标性?比如北宋和辽国的较量,北宋的首要目标是收回燕云,可为了这个目标又做了些什么?
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亲率大军攻宋,一路上也算是势如破竹,打到了黄河南边的檀州,不料兵力调集完毕的宋军在宋真宗的亲自鼓舞下,重振士气,辽军被宋军大败。可宋军在打胜后选择签订“澶渊之盟”。要知道当时的辽军是孤军深入,宋军是很有机会扩大战果,为收复燕云打下基础的。这还不算,有了盟约,宋军从上到下便默许了辽国占领燕云的事实,把原目标给忘了,终宋一朝,燕云都是个梦。
宋军的“以和为贵”
战争的风险很大,代价也很大,一旦决定以战争来解决问题,便得有个清晰的战略规划,不然就像无头苍蝇,乱转悠,打了胜仗也像打了败仗一样,啥也没落着!比如南宋和金国的较量,总是战和不定,和也没和出个名堂,战也没战出个名堂,不知道在搞什么!
靖康之乱后,宋高宗在一大帮中兴文武大臣的帮助下,及时地在江南稳住了阵脚,而金国却在中原大地陷入了“乱花渐欲迷人眼”,双方的实力开始趋于平衡。宋军在度过调整期后,开始了进攻态势,韩世忠以八千硬撼十万金军,打出了一个精彩的黄天荡之战,刘琦以两万对十万金军,赢出一个顺昌大捷,岳飞更是打出了让金军胆寒的郾城大捷。可宋军高层却自毁长城,搞个绍兴和议不说,还来了一出“风波亭冤案”。
可惜了的岳飞
二、唐军打的败仗VS宋军打的败仗
1、唐军败得光荣
唐朝自高宗后期后,对外战争的频率和规模越来越大,多少有些疲于应付的感觉,由此导致时常出现败仗,包括安史之乱后,唐朝受国力下滑的影响也打过不少败仗。不过唐军打的很多败仗并未给人一种垂头丧气的感觉,有时明知是败多胜少,依然敢和敌人亮剑,最后虽败犹胜。比如唐朝和阿拉伯帝国曾经打的一场恒罗斯之战。
公元751年,唐朝名将高仙芝在得知阿拉伯帝国有东进的意向后,便决定以攻为守,亲率三万大军(其中两万为仆从军),深入打击阿拉伯帝国,不料在恒罗斯城下与阿拉伯帝国的二三十万大军遭遇,唐军没有怯战,以少对多,因阿拉伯帝国收买了葛逻禄仆从军,导致唐军吃了败仗,高仙芝仅数千人逃回安西。阿拉伯虽胜,却损失了七万大军,战后迅疾向唐朝求和,常派使臣到长安朝贡。
恒罗斯之战
打了败仗不可怕,可怕的是打了败仗后一蹶不振。观唐军表现,在对外战争方面很善于在败仗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及时对战略、战术作出调整,重整旗鼓,与敌人再分高下!比如唐朝与吐蕃在河西走廊上的较量,因吐蕃军拥有地利优势,唐军处于被动态势,吃了不少败仗,后来唐军便在河西地区修建了众多堡垒,以堡垒战来消耗吐蕃军,很快便从劣势转为优势。
安史之乱后,吐蕃趁虚而入,占领了河西走廊,国力进入巅峰期,再次对唐军形成战略优势,甚至一度攻占了长安。偏偏此时的唐朝又发生严重的藩镇之祸。即使如此,唐军依然不断调整战略,该求和的时候求,同时以关中和巴蜀为基地,从两个方向上对吐蕃进行防守反击,形成一种彼此呼应的态势,一旦有机会便伺机而动,成功把吐蕃从能够挑战大唐和阿拉伯两大帝国的高光状态拉入了四分五裂的谷底。
巅峰期的吐蕃
2、宋军败得难堪
败仗不算什么,没有哪个王朝,或者说军事将领,能够有绝对的自信,说自己可以百战百胜。在唐军身上,失败是成功之母,在宋军身上,失败是“需要”复制的。比如说南宋的几次北伐,宋孝宗在位期间,南宋搞了一次声势浩大的隆兴北伐,此次北伐是宋孝宗绕过朝堂诸公,直接给各地大将下的令。
结果因准备不充分、决策失当,宋军先胜而后败。明明是己方据有优势,却还没怎么打,就把陕西给主动放弃了,由此不仅失去了局部战场的优势,还让在两淮苦战的中路军成了孤军,被金军大败,隆兴北伐宣告失败。仅过了三十来年,不长记性的宋军再次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很突然地下令前线将领开启了开禧北伐,结果不可避免地再次失败。
都这样了,还瞎整
明明可以打胜的仗,却打败了,一次两次还可以理解,总这样,就很让人无语了。比如说宋朝和西夏的较量,从宋太祖、宋太宗到宋真宗,三代人的时间,都没有重视西北,导致西夏在宋仁宗年间独立建国。西夏原本主动寻求宋朝的承认,宋朝却不管不顾,也不准备,直接和西夏交恶,交恶可还不做准备,结果被西夏打了个措手不及。
三川口之战:如果宋军能够提前做好准备,不去匆忙应对,搞得手忙脚乱,被西夏各种伏击,宋军不至于大败。创江定川砦之战: 西夏派十万大军主动向宋军发起战争,驻守西夏防线的宋军有二十多万,且是据城而守,以二十万对十万,对手还是西夏这种对手,怎么看都不至于大败,结果守军放弃坚城优势,主动向西夏进攻,在被诱敌深入后,聚而歼之。
建立西夏的李元昊
结语
宋军打的胜仗是比唐军多,可宋军没有打出唐军那样的气势。宋军打的败仗是比唐军少,可唐军常常是以少对多的败,宋军却是以多对少的败,不败而败。唐军与宋军对比,孰强孰弱?
宋军在战略决策上远不如唐军,虽然武器装备也很好,名将也有不少,可就是复制不了唐军的表现。“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就是唐军!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
这就是宋军!
参考文献:
《宋史》
《新唐书》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