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大明朝三位了不起的宦官

大明朝三位了不起的宦官

宦官,俗称太监,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王朝中,一般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他们依仗权势无恶不作,无法无天。但明朝这三位,不仅有富有才干,而且还对历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大明王朝自永乐帝朱棣开始重用宦官,经常派他们出巡、出使、出洋。

一、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一说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宝太监”,至于为什么称“三宝”,一种说法是,郑和乳名就叫三宝,另一种说法是郑和笃信佛教,佛家有“佛、法、僧”三宝,故有此称呼。

回族,今云南晋宁人,小时候随父亲去过麦加(今沙特阿拉伯西部城市),后被明军俘虏在燕王府服役, 受朱棣信任。从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先后七次下西洋。第一次为永乐三年五月五日,郑和率领将士、官员、和学者等二万七千八百多人,乘宝船六十二艘。据史料记载,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从今江苏太仓浏河镇出发,泛海到福建,经过占城(今越南一带)、爪哇、苏门答腊、锡兰(今斯里兰卡),航行终点是古里国(今印度喀拉拉邦卡利卡特市)。

第二次为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在回来不久就第二次下西洋。这次航行,郑和专程到锡兰,对锡兰山佛寺进行布施,并用中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镌刻了石碑,即《布施锡兰山佛寺碑》,三种文字的碑文分别表达对佛陀、毗湿奴和真主的敬意。这块碑文于1911年在斯里兰卡被发现,现收藏在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中,成为中斯友谊的见证。

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郑和受命第七次下西洋,宣德八年(1433年)返回途中卒于古里国。七下西洋,前后历时二十八年,一共去过三十六个国家或地区,最远到达地中海、非洲东海岸。这比葡萄牙麦哲伦、达·伽马大航海要早半个多世纪。

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壮大了明朝的国威,加强了文化交流,还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是人类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

二、侯显五次前往乌斯藏(西藏古称)

侯显生于元末,出身西番十八族,1378年沐英、蓝玉征讨洮州时作为俘虏被阉割成为宦官。永乐元年(1403年)四月,侯显第一次奉旨出使乌斯藏,行程数万里。永乐四年(1406年)十二月,他将乌斯藏的宗教首领哈立麻等人顺利请到南京,哈立麻在南京灵谷寺举行大法会,为明太祖高皇帝和皇后祈福。永乐帝敕封哈立麻领导天下佛教,并赐给印信。

郑和第二、三次下西洋,侯显作为副手随行。永乐十一年(1413年),侯显奉命出使尼八剌、地涌塔两国(今尼泊尔地区),交流文化,开展贸易。永乐十三年(1415年),侯显奉命前往榜葛剌诸国(今孟加拉地区),受到当地百姓和官员热烈欢迎,使两国结下了友好的国际关系。宣德二年(1427年),侯显奉旨前往乌斯藏访问。这次出访,使辽阔的乌斯藏地区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联系,为巩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明史·侯显传》评价说:“显有才辨,强力敢任,五使绝域,劳纪与郑和亚。“意思是侯显口才很好,敢于承担大任,前后五次出使西藏地区,功劳不亚于郑和。

三、亦失哈八次前往奴儿干都司

亦失哈,海西女真人,精通女真语与汉语。明永乐七年(1409年),朝廷决定在特林(今黑龙江下游与阿姆贡河汇合口的右岸)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相当于省级地方军政机构),简称奴儿干都司,负责管辖黑龙江流域地区。奴儿干都司每年向朝廷进贡人参、鹿茸、珍珠、毛皮、海东青(一种猎鹰)等,并得到朝廷的赏赐。

明廷派亦失哈到奴儿干,永乐帝时五次,宣德帝时三次,一共八次。亦失哈的船队由今吉林市起航,顺松花江而下,到达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即今同江,再转至黑龙江,顺流而下,直到黑龙江入海口附近的特林,全程约五千里。朝廷为此在奴儿干竖立两块石碑,刻文纪念,碑文写道:“永乐九年春,特遣内官亦失哈等,率官军千余人、大船二十五艘,复至其国,开设奴儿干都司。“

奴儿干都司的设立,亦失哈八次巡视奴儿干地区,使明朝的版图扩大到整个东北地域,实现了朝廷对外兴安岭以南广大地域的管辖,推动了辽东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女真族与汉族人民的往来和联系,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明史》虽然没有亦失哈的传记,但他的贡献也不亚于郑和,值得后世尊敬和纪念。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地区,黑龙江,郑和七,国家博物馆,侯显,永乐,朝廷,宦官,都司,大明,观点评论,奴儿干都司,侯显,永乐帝,郑和,乌斯藏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地区,黑龙江,郑和七,国家博物馆,侯显,永乐,朝廷,宦官,都司,大明,观点评论,奴儿干都司,侯显,永乐帝,郑和,乌斯藏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地区,黑龙江,郑和七,国家博物馆,侯显,永乐,朝廷,宦官,都司,大明,观点评论,奴儿干都司,侯显,永乐帝,郑和,乌斯藏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