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原吉:肥了天下、瘦了自己,朱棣给了他25年,他还明朝2大盛世
作为朱元璋的诸多皇子之一,燕王朱棣本来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而当朱元璋撒手人寰后,朱棣看准时机以靖难为名起兵,这才从侄子朱允炆手中夺走了皇位。登上皇位的朱棣为了清除异己,大肆杀戮听命于朱允炆的大臣,然而却有这样一个人得以幸免于难——夏原吉。
对于在朱允炆继位后被提拔受到重用的夏原吉,朱棣为何会选择网开一面,继续重用他?这位替朱棣主管财政的治世能臣,又是如何肥了天下、瘦了自己,在25年的时间里给明朝缔造出两大盛世?历任五朝的夏原吉有着哪些令人称颂的才能呢?
建文旧臣,得到留用
后来成为大明朝不可或缺的股肱之臣的夏原吉,出身却相当贫寒。夏原吉十三岁时,父亲就英年早逝,全靠守寡的母亲努力操持家务才勉强求存。好在夏原吉打小就聪明伶俐,读书学习相当刻苦用功,刚一成年就考上了秀才。
此后,夏原吉凭借着扎实的学问功底又考上了举人,随即被推荐进入京城的太学学习。与那些通过各种关系进入太学的举子不同,年纪轻轻的夏原吉做事沉稳,恪守礼节。恰好有一次朱元璋巡视太学,注意到了沉稳恭敬的夏原吉,对这个年轻人十分欣赏,直接授予了他官职。
也就是说,夏原吉因为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还没有考取进士就得到了官职,一时之间让众人十分羡慕。而得到朱元璋破格提拔的夏原吉在日后用实践证明,慧眼如炬的朱元璋的确没有看走了眼。
夏原吉在进入朝廷后先是担任户部的主事,这使得夏原吉有机会了解到财政事务的处理程序,为他将来的崭露头角奠定了基础。朱允炆继位后,派遣夏原吉巡视福建地方,查访当地的民风民情,清查贪官污吏。
对此,夏原吉兢兢业业地完成了朱允炆交代的差事。或许此时的夏原吉没有料到,大明天下很快就要变天了。
朱棣以靖难的名义起兵后,用了不到几年的时间就攻入京城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夺走侄子的皇位后,为了巩固政权,对建文帝的旧臣大肆杀戮,包括方孝儒、黄子澄等人都惨遭处死,朝廷上下人心惶惶。
只不过,夏原吉作为建文帝的旧臣却没有遭到清算,朱棣不仅留用了夏原吉,还提拔夏原吉为户部尚书,让他主管全国的财政事务。
夏原吉之所以能够逃过一劫,一来是因为他没有参与过朱允炆主导的削藩计划,跟朱棣并没有结仇,二来则是因为他表现出来的卓越理财能力,让朱棣认定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自然不能杀了了事。
主管财政,功勋卓著
作为六部之一的户部,分管财政事务,国库的收支情况都离不开户部的统筹规划,因而户部尚书可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职位。雄才大略的朱棣没有选择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老部下,而是让夏原吉这个建文旧臣出任尚书一职,自然引起了人们的议论。
朱棣的一个亲信就曾以此为由提出异议,但朱棣却不以为然,认为夏原吉之所以会是朱允炆的臣子,是因为忠于太祖朱元璋,如今身为太祖后人的自己成了皇帝,夏原吉必然也会效忠于自己。
事实证明,朱棣没有看错人。夏原吉出任户部尚书后,与属下制定了详细可行的赋税、徭役制度,帮助朱棣清查积弊,鼓励民众垦田开荒,使得国库日渐充盈,百姓也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为了实现自己的宏图伟业,朱棣在位期间完成了如疏通运河、迁都北京、修编《永乐大典》等大工程,而这桩桩件件无不需要财政支持。在夏原吉的尽心筹划之下,户部成了名副其实的“钱袋子”,保证了各项开支的需要。
两造盛世,肥公瘦私
可以说,朱棣所缔造的“永乐盛世”很大程度上是离不开夏原吉兢兢业业的努力与支持的。朱棣对此自然也是心中有数,曾经当众夸赞夏原吉是可以媲美古代名臣的一位干将。然而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夏原吉也曾一度遭到朱棣的问罪。
永乐十九年,朱棣想要再次出兵北伐大漠,征询夏原吉的意见。夏原吉认为朱棣接连出兵兴师动众,国内不少地方又出现灾荒需要救济,劝说朱棣不要再劳师远征。谁知一生要强的朱棣在听到夏原吉反对自己出兵后勃然大怒,下令把夏原吉下狱,同时查抄夏家。
负责查抄夏家的官员发现夏家除了皇帝赏赐的礼物以外,只有一些不值钱的衣物和坛坛罐罐而已。朱棣听到回报后也暗自感慨夏原吉的确是一位廉洁奉公的好官,但碍于面子没有释放他。而当事情传开后,天下人都纷纷赞誉夏原吉肥公瘦私,难能可贵。
几年后,朱棣又一次出征漠北,在班师途中一病不起,临终前对身边的人感慨说“夏原吉爱我”。朱棣死后,太子朱高炽继位,立即赦免了夏原吉,让他官复原职,继续主管财政事务。不久后,继位不到一年的朱高炽又病逝,朱瞻基继位,继续重用夏原吉。
就这样,已经垂垂老矣的夏原吉继续担任要职,为国效力。在夏原吉的努力下,大明朝延续了之前的盛世景象,帮助朱高炽、朱瞻基父子稳住了财政事务,为“仁宣之治”又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宣德五年,夏原吉去世,为了感念夏原吉25年来为永乐盛世、“仁宣之治”两大盛世作出的突出贡献,朱瞻基下令追封夏原吉为太师,同时宣布永远豁免夏家人的赋税。
小结
纵观夏原吉的一生,主管财政事务二十余年,兢兢业业地为了大明朝的两大盛世保驾护航,贡献之大不容磨灭。更为难得的是,作为主管财政的大臣,夏原吉却秉持高风亮节,廉洁奉公。或许朱瞻基在他死后豁免夏家人的赋税,正是为了褒奖他这种肥了天下,却瘦了自己的德行。
参考资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