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考公务员的人数有212万多,全国加上省招大约有近20万人被录取。你能想象现如今公务员考试培训,都成为一个产业了,在古代是多么不可能的一件事情。
国家和企业一样,“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招聘人才是头等大事,想有作为的领导和老板,在任何时期的任何一个团队,对人才的需求,都是“求贤若渴”,直接可以用“等米下锅”来形容,周文王访问姜子牙,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行为,曹操“忘履相迎”接待许攸,刘备三顾茅庐不厌其烦的渴求诸葛亮的故事,无疑都在说明,人才的重要性。
礼贤下士,求贤心切是老板最大的需求,最大的心里写照!
同学偶遇
但是,在隋唐以前招聘公务员,人才大多是“乡举里选”得到的察举制,也就是俗话说的“朝里有人好做官”,选拔人才的范围,都集中在王公贵族的“官二代”范围内,层层推荐,次次选择。当然如果那时你的老师,是名人也是一张很好的招牌,同样可以让你入朝为官,治理一方。比如苏秦张仪、孙炳庞涓的师傅是鬼谷子,而贾谊的师傅是张苍,张苍、韩非、李斯的师傅是荀子。
基本上,下层人士是没有多少机会可以选择,可以去进入政府管理层从业,像现在去通过考试来做公务员。我们都熟悉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下第二场,而第一场则是经过夏侯婴和萧何的推荐,未来的兵仙和战神韩信才有机会表现。即便现在认为很牛的《孙子兵法》的著作者,也是伍子胥经过不懈努力,多达七次推荐给吴王阖闾的,孙子是伍子胥用黄金十镒,白璧一双,驾驷马高车请回的。而现在汉中的拜将台,据说也是刘邦当年在汉中的拜韩信为将的祭祀台。
而中山靖王之后刘备为建立的蜀汉国,颠沛流离的刘备,经过徐庶的强烈推荐,成就了与千古名相诸葛亮的“三顾茅庐”求才佳话。好在刘备有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兄弟,和后来成气候的五虎将打江山。
曹操则用下属陈群设立的“九品正中制”,延揽人才。具体做法是各州郡,推荐物色一个本州郡德高望重的高级央管干部,任本州郡的大中正,由大中正下产生小中正,然后由中央发布一种人才档案表,此项表格中,把人才分为九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同窗共读
然后,再让各地大小中正,各就所知,把各地漂泊在长安京城的名人才子、贤达俊才,类似于今天的京漂广漂和沪漂,分别记入档案。不论其人已经做官或从未入仕,皆可入登记表。表内详载其祖父、父亲、籍贯、年龄、性别、特长、爱好,在九品中隶属于哪一品?并就其才情和经历过往,人品声望等等加评语。这就是所谓的“九品中正”的人才的档案。
这个政府主张、有一定权威的档案,由小中正协助大中正核定后呈送吏部,现在叫人事部或组织部,吏部便根据此档案等第和评语来斟酌任用,分别黜陟。
这样一来,官吏之任命与升降、比较有一定的客观标准。而此项标准,则依然是依据各地方之群众舆论与公共意见,依然保留有汉代乡举里选的精髓。原因与近代西方民主选举制度不同者,西方是从众,中国是从贤。
互相鼓励
大一统的中国传统观念里,道德至上,总谓贤人可以代表群众舆论与公共意见。此是一理论。至于博士贤人而实不贤,中正而并不中正,则另是一事实。至少在曹魏初行此制时,总比以前漫无标准各自援用私人好得多。一时制度建立,吏治澄清,曹家的得天下,这制度也有关系的。
至于后来隋唐开科取士,延续到明清的科举制度,大家都知道要考秀才、中举人、夺状元,走独木桥才能光宗耀祖,读书人翻身青云直上,其中故事大家都熟悉,就在此不叙,一笔带过。
状元极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