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他是徐光启之后“开眼看世界”第二人?在闵行华漕,王圻故里揭开神秘面纱…

他是徐光启之后“开眼看世界”第二人?在闵行华漕,王圻故里揭开神秘面纱…

在闵行区华漕镇北部,曾有一处享誉江南的赏梅胜地,人称“梅花源”。明代著名学者王圻隐居在此,编写了《续文献通考》《三才图会》《稗史类编》等鸿篇巨制,后被收入《续修四库全书》,为传承中华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王圻是继徐光启之后江南人接受‘西学’,‘开眼看世界’的第二人。”近日,在闵行区华漕镇赵家村,闵行区政协、上海市社联联合主办“苏州河第一村和王圻”亮吧雅集,来自市社科院、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书店出版社等高校和文化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分别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对王圻生平及其著述的影响进行了解读和研讨。

现场还为“王圻故里·苏州河第一村展陈馆”进行了揭牌。据介绍,被誉为“苏州河第一村”的赵家村,位于上海市闵行区华漕镇,北邻苏州河,与嘉定区隔河相望,西邻青浦区,地处三区交界地域。新揭牌的展陈馆总面积400平方米,共分“生长于斯”、“为官清正”、“归隐吴淞”、“后世影响”、“故土今生”5个板块,描述了王圻生平和他的传世著作,以及今日赵家村和明日的虹桥前湾。

王圻(1530-1615),字元翰。《明史 王圻传》记载:王圻,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授清江知县,调万安知县。升为御史,与当政宰相不和,出京为福建按察佥事,又贬为邛州判官。历任进贤、曹县两县知县,开州知州,官至陕西布政参议。后来,王圻奏请归家奉养父母,在吴淞江边筑一室,环室种梅树万棵,命名为“梅花源”,以著书为业,虽年过七十,仍日夜著书不停,直至三更。

《三才图会》被誉为我国第一部图文并茂的百科式图录类书,是王圻和他儿子王思义联手撰写的,成书于万历三十五(1607),共108卷。“三才”是指天、地、人。此书内容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物,分天文、地理、人物、时令、宫室、器用、身体、衣服、人事、仪制、珍宝、文史、鸟兽、草木等14门。每门之下分卷,条记事物,取材广泛,所记事物,先有绘图,后有论说,图文并茂,相为印证。版画图像逾4000幅,其中人物画像596幅。

在当天的雅集上,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天纲认为,《三才图会》是明清江南地区文化繁荣、学术进步、思想领先的代表作,王圻、王思义父子和《三才图会》是上海地区学术近代化、世界化的代表。《三才图会》中的“山海舆地全图”,录自利玛窦、李之藻“万国坤舆全图”,在世界观上有极大的突破,王圻、王思义非常开明地放弃“天圆地方”理学自然观,爽快地接受了“地圆说”。“王圻是继徐光启之后江南人接受‘西学’,‘开眼看世界’的第二人。”

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邵建表示,华漕镇着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将赵家村打造成了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与其“苏州河第一村”的美誉名实相符。这是一张纵贯500年的历史名片,也是一张横跨浦江两岸的文化名片。作为王圻故里,当地把王圻打造成为赵家村、华漕镇、闵行区乃至上海市的IP,将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助力。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方笑一建议,王圻是一位从华漕走出去、最终又返回华漕的杰出明代士大夫,其身上的士大夫文化和精神,是华漕未来文旅发展重要的方向,可以对王圻描写或涉及家乡的诗文进行摘选,充分挖掘其“梅花源”意象,与中国古代文人梅花文化相结合等方式,配合现今苏州河第一村的影像,助推华漕文旅产业发展。

上海书店出版社社长孙瑜作了《王圻生平与〈王圻全集〉编纂》的分享,提出王圻著述为了解古代民众的日常生活,研究明代的工事、器用、服制和仪仗制度提供了非常直观和生动的资料。他透露,目前,上海书店出版社和华漕镇合作,正在编纂1500万字的《王圻全集》,希望在前人、先贤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

闵行区政协主席祝学军表示,王圻作为重要历史人物是闵行历史的名片,要深入挖掘、传承、展示好与王圻相关的文化资源,同时把赵家村规划建设好,打造成苏州河边上的时尚村落,进一步开发资源,加强民间交流,不断提升“苏州河第一村”的国际影响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文化,闵行,王思义,故里,梅花源,华漕,发展,王圻,赵家村,苏州,苏州河,华漕镇,王思义,王圻,赵家村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文化,闵行,王思义,故里,梅花源,华漕,发展,王圻,赵家村,苏州,苏州河,华漕镇,王思义,王圻,赵家村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文化,闵行,王思义,故里,梅花源,华漕,发展,王圻,赵家村,苏州,苏州河,华漕镇,王思义,王圻,赵家村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