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我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政权的大一统王朝,洪武大帝朱元璋英明神武,内平中原,外逐蒙古,赫赫武功,建立大明王朝。费尽心血培养嫡长子朱标为最理想的继承人,可惜,天妒英才,这位历史上权利最大地位最稳的储君,大明的二皇帝也是最倒霉的储君,监国多年没能熬到当上皇帝就一命呜呼。
朱元璋
建文帝的骚操作导致江山被夺
后来,经过朱元璋多方面的综合考虑,立了会读书的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登基称帝,年号建文,但是朱允炆是一个只会读死书被江南士族忽悠瘸了的书呆子,上位之后又急于建功立业表现自己证明自己的实力,同时又对那些手握重兵的藩王叔叔们忌惮不已,在黄子澄齐泰这些腐儒的瞎忽悠下 ,时机不成熟就开始削藩,不但削藩而且还下手狠辣,削了藩王的兵权还不算,连富贵生活都不给他们,对这些藩王叔叔们不是圈禁就是杀,要么就是贬为庶人,上位十个月时间,五位叔叔辈的藩王就遭了毒手。
首先是周王朱熽,太祖第五子,封地开封,被削藩贬为庶人,后又被圈禁;其次就是齐王朱榑,太祖第七子,封地青州,以谋反罪被贬为庶人,后被圈禁;第三位是代王朱桂,太祖第十三子,封地大同,被人举报欺男霸女,因此被削藩贬为庶人;第四位岷王朱楩,太祖第十八子,封地云南,被安上谋反罪贬为庶人流放漳州,不过这位运气比较好,因为古代交通不便,漳州又远,还在去流放地的途中,朱允炆就被朱棣干掉了,而且恢复了岷王爵位和封地,于是又回到了云南;第五位湘王朱柏,太祖第十二子,封地荆州,后被人举报谋反,在建文帝逮捕的途中,因为不愿受辱于他人之手,全家引火自焚。
朱标
到此时,五位藩王在建文时期下场皆是凄惨不已,搞得各地藩王人人自危,这也是后来朱棣起兵靖难之时,藩王们袖手旁观甚至是相助于朱棣的根本原因,可以说建文帝是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坟墓把自己埋了。
朱棣隐忍终成大业
紧接着,根据黄子澄等人的胡乱建议,原本建文帝就要对朱棣动手了,但是朱棣是聪明人,知道此时不是建文帝的对手,于是装疯卖傻,不惜躲在猪圈里吃了几年的猪屎来蒙混过关,建文帝想动手都实在找不到借口,而朱棣在装疯卖傻的同时,暗地里打造兵器,招兵买马,网罗天下奇人异士,拉拢各地藩王,等到时机成熟,朱棣又以太祖朱元璋所制的“皇明祖训”里的一条规矩为出师有名的理由起兵靖难,这条理由就是“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大致的意思是朝中如果没有正直大臣,反而奸臣横行扰乱朝纲,藩王必须举兵讨伐诛灭奸臣,进行清君侧的行动。
朱棣
正是这一点,给了朱棣名正言顺起兵的理由,后来的结果所有人也都知道,原本没有胜算的燕王朱棣,因为建文帝瞎指挥骚操作导致一败涂地失去江山,而建文帝本人也是不知所踪,是生是死无人得知, 成为古今一大谜团。
而建文帝长子朱文奎却死在了皇宫乱兵之中。次子,也就是年仅两岁的朱文圭活了下来,但是最后的结局却是生不如死,和朱允熥的后人一样的命运。
建文帝朱允炆
那么到此为止,朱棣登基称帝,年号永乐,以朱棣的心性,曾经对他大哥朱标礼敬有加,而朱标也对朱棣爱护不已,现在的朱棣又是怎么对待朱标的后人的呢?不得不说,那是真的狠。
我们都知道,朱标一生有五个儿子,太子妃常氏育有两子,长子朱雄英,次子朱允熥,为朱标的嫡长子和嫡次子,侧妃吕氏育有三子,分别是庶长子朱允炆,庶次子朱允熞,庶三子朱允熙,朱允炆比朱雄英小,比朱允熥大,排行老二。
懿文太子妃常氏
嫡长子朱雄英幼年夭折
长子朱雄英本是大明洪武皇帝嫡长孙,按照礼制和朱元璋的疼爱,只要不死,必定是以后的大明皇帝,可惜八岁夭折,朱元璋伤心不已,辍朝三日,以储君之礼葬朱雄英于钟山,追封“虞王”,谥号“怀”。
庶长子朱允炆消失无踪
朱允炆原本是庶长子,但是太子正妃常氏在生育朱允熥时难产病逝,后来他的母亲侧妃吕氏被扶正成了太子妃,朱允炆就成了嫡长子,朱元璋通过各方面的考量,最终立为皇太孙,登基称帝,年号建文,后被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推翻,朱允炆不知所踪,下落不明。
懿文太子侧妃吕氏
嫡次子朱允熥最是可怜可惜,圈禁至死
嫡次子朱允熥,原本是朱雄英死后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但最终却与皇太孙的位置失之交臂,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他自己,史料记载,朱允熥性格怯懦,不敢见人,每次哪怕见自己的亲人,都是唯唯诺诺的躲在朱标身后不敢说话,勉强一开口也是吓得结结巴巴,自然不得朱元璋的喜欢,哪怕身份再正,朱元璋又怎么敢把大明江山交到他的手里,以朱允熥的性子,就算当了皇帝,也终将沦为臣子的傀儡,这是朱元璋绝对不允许的。
很多人都以为朱允熥没有当上皇帝是因为朱允炆由庶长子变成了嫡长子的原因,可事实上,按照古代礼制,哪怕正妻去世,后来的妻子在原配面前也依旧保持妾室之礼,同理,庶子即使变成了嫡子,但是在真正的嫡子面前也算不得嫡子,所以说朱允炆这个嫡长子的身份是很勉强的,嫡庶之分在他们母亲一开始的位置就决定了,要是真的能随意改变,那这嫡庶之分还有什么意义,庶子归根结底还是庶子,这也是后来朱棣起兵靖难的另一个理由:朱允炆得位不正。
朱允炆的嫡子身份和他母亲的正妻身份说白了只是政治需要给别人看的,并不是说他们母子从根本上成了正妻和嫡子。
后来朱允炆封朱允熥为吴王,封地是最富庶的杭州,这实际上是朱元璋的意思,是对这位嫡孙最大的补偿,不然的话,吴王这个身份是不可能分给藩王的,因为吴王这个身份在明朝意义不同,是朱元璋称帝前的王号,称帝后,吴王就是储君兼号,朱标实储君的同时也就是兼吴王封号。
吴王朱允熥
说白了,吴王从另一个意思来说,就是仅次于太子的身份,如果没有太子,吴王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储君,如果没有朱元璋的意思,朱允炆是不可能给朱允熥这个封号的,本来朱允熥原本的身份就比他尊贵,再加上吴王的封号,威胁只会更大,朱允炆再傻也不会不知道朱允熥的身份对他威胁很大,而朱允炆也是一直防着朱允熥 ,根本没让他就藩。
后来朱棣上位之后,对朱允熥尊贵的太子嫡子的身份也是多有忌惮,防备不已,直接把朱允熥从吴王降为广泽王,不到一年,又以朱允熥没有辅佐好建文帝为由贬为庶人,称之为“吴庶人”,和称之为“建庶人”的建文帝次子朱文圭一起圈禁在凤阳,直到39岁突然暴毙,不用想也知道是怎么回事。
朱允熥的后人和朱文圭以及其后人也一直被圈禁在凤阳,直到明英宗朱祁镇从瓦剌被放回,对囚禁感同身受,同情朱允熥的悲惨遭遇,于是放了朱允熥的后人和朱文圭等人,可此时的这些人圈禁太久,与世隔绝,早已经麻木,出来后连牛马都不认识,让人不禁感到悲凉。
吴王妃赵氏
庶次子朱允熞毫无反抗之力
朱允熞是朱允炆同母二弟,在朱标的子嗣当中排行老四,生于1385年,1399年时被封衡王,因为朱允炆的原因没能就藩。1402年朱棣称帝,降封其为怀恩王,居建昌,但这一年九月就将其召回京城,随即将他囚禁在凤阳高墙之内,大约1414年左右去世,享年30余岁,子嗣同样被圈禁,不断的死去,也是悲惨不已。
庶三子朱允熙是案板上的鱼肉
朱允熙是朱允炆同母三弟,生于1391年,1399年时被封为徐王,1402年成祖入京后,被降为敷惠王,和母亲吕氏一起为懿文太子守陵。这也是唯一一个还能有些自由活动范围的朱标子嗣,1404年被改封为瓯宁王,两年后,府邸火灾和母亲吕氏一起被烧死,时年16岁,谥号哀简,不用说也知道是谁在排除隐患。
朱允熙
至此,朱标的后人可以说是死伤殆尽,只有朱允熥和朱文圭一脉有后人留存,成为庶人,但在后来的各种事件中也很难存活下去,而那些忠于朱棣一脉的臣子也必然不会让这些人活下去的,死于非命会是他们最终的结局。
不得不说,朱棣是真的狠,为了巩固皇权,有一些手段进行防备,这无可厚非,但是像这种几乎斩草除根的做法,个人觉得未免有些过头了,按照迷信的说法,世间如果真有鬼神,那么朱棣一脉的皇帝大多英年早逝,或许就不无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