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原始社会,许多人是不会用火来烹制食物的。尤其是在钻木取火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们大多都是茹毛饮血,完全感受不到一点来自食物的美好。
他们吃饭,只是为了填饱肚子罢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发展。人们在维持基本的能量之余,也会更多地去注意食物的口感。
这就涉及大家在炊具和餐具上的配合使用了,毕竟只有用得好,才能吃得好。在盛唐时期,人们在炊具和餐具的使用问题上有哪些讲究?
这些与饮食文化所搭配的器具,有哪些种类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唐朝时期人们吃饭的工具吧。
不同炊具,用途不同
在唐朝时期,人们一直注重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话。所以在饮食文化上,这一时期的呈现更加丰富多彩。
谈到饮食文化,我们不得不提的就是做饭的工具。而做饭的工具又包括两类,一类烧火的工具,一类是用来烹制食物的工具。
先来说说烧火的工具吧,在唐朝,一般来说,灶台的类型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们在家中普遍使用的灶台,我们将之称为火灶。一类是人们外出活动时使用的灶台,我们又将之称为行灶。
火灶不仅在唐朝时期非常多见,在我国近现代的日常生活当中也是多见的。以前的农村中,我们老一辈的群众家中几乎都用的是火灶。
在火灶里,下方燃烧的是柴火,上方有一个小小的挡火墙,我们也可以从那个地方往里面添加一些细细的小柴火。而在火灶的正上方,则有一个巨大的缺口,那就是放锅的地方。
看到这里,不少朋友是不是掀起了一次对过去的回忆?现在火灶已经非常少见了,可能再过不了多久,这个凝聚着老祖宗生活智慧的做饭工具就会彻底失去踪迹。
不过还好,我们在种种史书记载当中,还能够看到火灶曾经存在过的痕迹。
至于行灶,这是一种人们外出野餐时用到的工具。如果要类比一下的话,它大概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出门野炊时用到的小炉子。
它的形状更小,携带和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虽然能够容纳的能源不多,但行灶能够发挥出来的作用可不小。唐朝人民酷爱野餐,如果没有行灶,大家野餐的乐趣可是会少一大半的。
这种新的形式,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升而衍生出来的产物。它的存在,正好也说明了唐朝人民的业余生活是十分丰富的。
说完了这烧火用的工具,我们又再来说说烹饪的工具。
在唐朝,锅是已经产生并大量投入使用的。我们在不少诗词或者古文当中看到的釜,其实指的就是锅。曹植在《七步诗》中说“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由此可见,早在三国时期,锅就已经被广泛投入使用了。
锅的作用是很广的,它不仅能够煮汤,还能够烧菜。当时唐朝人民的饮食种类已经十分丰富了,所以锅的用途还在不断被开发当中。
可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光是煮汤或者烧菜还是远远不够的。有时候,人们还想吃清蒸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甑就出现了。
它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使用的蒸锅,专供清蒸这一用途。它也是唐朝人民在新的生活需求下所创造出来的新的工具,反映了唐朝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而我们今天看到的炒锅、奶锅、平底锅等等,在唐朝时也已经出现了。它们通常以石制为主,虽然并不名贵,但是往往能够装载美味的食物。
这不就是生活的道理吗?返璞归真,倒也不失为一种乐趣生活的本色。
碗碟瓢盆,各具特色
唐朝人民需要容器来烹煮食物,同样也需要工具来辅助进食。碗碟瓢盆,也恰好能反映唐朝人民的一些生活特色。
在这些相对常见的饮食工具上,社会阶级的分化其实是更为突出的。具体来说,就是不同阶段的人们采用的容器,往往是用不同的材料来制成的。
在皇宫当中,各种王公贵族一般使用的是以金银制作而成的碗筷。这些碗筷通常都是用纯金属打造的,所以价格十分昂贵。在普通百姓家中,这些东西是遍寻不见的。
用金银的碗筷来吃饭,其实反映的也是贵族阶层的特权。这种特殊的材料,能够在饮食问题上给予他们优越感,给他们的贵族身份一个更加明显的标志。
另外还有一个说法,有人说用银碗银筷来吃饭,其实还具有验毒的目的。古人都认为,银子是可以辨别毒素的,所以古时候皇帝进餐时,会有专门的验毒流程。
皇宫是一个勾心斗角的地方,或许在一起吃饭的每个人,大家都是各怀心思。有人以为眼前的一餐饭只是普通的饭局,有人则会把这场饭局当成是鸿门宴。所以银碗银筷,其实也起着一定程度上的安心的作用。
除了金银质地的碗筷之外,有时候王公贵族也会有玉碗来吃饭。这种经过特殊材料制作而成的碗筷,恰好能够反映出他们在地位上的尊贵。
在王宫贵族家中十分常见的玉碗,放在普通人家里,可能就是罕见的传家宝了。
由此可见,封建社会的贫富差距和社会阶级分化现象都是十分严重的。
而不同的工具,对于唐朝人民来说也有不同的作用。
要说碗,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工具,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工具。人们会用它来吃饭,也会用它来饮酒和饮茶。唐朝人一向性格豪迈,所以即使喝酒喝茶,也得大口大口地喝。
我们今天在古装剧中看到的用碗来喝酒的场面,其实并不是虚构,而是有历史研究做基础的。
至于碟子,它有时候可以用来放点心,有时候则可以用来放置食物残渣,这是没有具体规定的。不过一般在大规模的宴会上,不管是主人还是宾客,大家都会采用一致的使用方式。
唐朝人民在饮食这一块儿,大多数时候还是显得非常自由。
至于筷子和汤瓢,那也是人们十分常用的工具。没了这些工具,吃饭也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杜甫在《丽人行》中写“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这里面提到了一种用犀牛角制作的筷子。在唐朝,只有深受皇帝宠爱之人,才有资格获得御赐的犀牛角筷子。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他的宠妃杨玉环就是用犀牛角筷子来吃饭的。而且,不仅杨玉环本人,她的两位姐姐同样享受着如此殊荣。
由此可见,裙带关系是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常见社会关系。只要家中出了一个能人,一整个家族或许都能够得到庇护。
从碗碟瓢盆繁多的种类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唐朝社会中的民众对饮食文化是非常在意的。正所谓民以食为天,懂得吃,才能进一步懂得生活。
不得不说,唐朝的绝大部分人都是热爱生活的积极之人。
而在饮食文化的背后,我们也能够看到唐朝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特征。
经济富足,生活富足
唐朝的老百姓们之所以会在吃吃喝喝上有这么多讲究,是因为他们完全有那个底气。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开明的社会氛围当中,老百姓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够通过努力来提升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质量。
虽然唐朝社会还是有着重农抑商的思想,但随着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我们的本土商业也确实得到了极为广阔的生存空间。而外来的种种稀罕的物件,也会通过传播渠道流入我国。
就像杨贵妃使用的犀牛角筷子,这就是大唐的舶来品。当然,对舶来品的使用,还是仅限于贵族阶层的。
另外,唐朝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人民休闲生活的丰富。譬如行灶的出现,就是由于人们有野餐的需求而产生的。这种需求,正好也说明了唐朝人民生活的富庶。
而且,唐朝的社会阶层分化虽然存在,但是相对于隋朝来说,这种情况是没有那么严重的。老百姓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些稀奇罕见的东西。
经济的富足,带来了唐朝社会生活的繁荣和富庶。唐朝人民生活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之下,自然会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种种生活细节方面的问题。
毕竟,当一个人整天为了生计而奔波时,他所想要的唯有填饱肚子而已,哪儿来那么多时间去思考生活乐趣方面的东西呢?
唐朝的饮食文化现象的背后,是经济在支撑,也是社会文化在提供维系作用。这种作用不显山不露水,但我们绝不能否认其强大性。
结语:
从火灶和行灶的区别上,我们看到了唐朝人民休闲生活的丰富多彩。从多种锅具的使用上,我们看到了唐朝人对饮食细节的重视。从不同材质的碗碟瓢盆上,我们又看到了唐朝人的社会阶层分化问题和差距缩小的问题。总的来说,我们能够从炊具和餐具的使用上看到的,绝不仅仅只有这些工具本身而已。饮食文化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更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思考。
参考资料:
1.《新唐书》
2.《中国饮食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