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魏征死后留下一本册子,李世民看后狂怒:刨了这贼子的坟

魏征死后留下一本册子,李世民看后狂怒:刨了这贼子的坟

李世民和魏征之间,有着一段千古流芳的佳话。李世民虚怀若谷,是圣贤明君,魏征刚正不阿,敢于犯颜直谏,是千古少有的良臣。

这对君臣相处的十几年间,魏征只要看到李世民任何不合适的行为,都毫无保留地指出来,而李世民从来没有因此降罪过他,反而在不断给魏征加官进爵,还好几次当众夸赞,魏征是自己的一面镜子。

然而奇怪的是,在魏征死后刚半年,李世民竟然下令毁了魏征的墓,剥夺了魏征的一切头衔和谥号。

这段君臣佳话难道是一个谎言吗?李世民为什么会对魏征如此翻脸无情呢?

一、流芳百世的明君和良臣

魏征本不是李世民的人,他半路跳槽到李世民手下工作时,已经是个46岁的小老头儿了。

魏征原本是李建成的亲信。

他这个人,看人看事儿的眼光很准。李建成当太子的时候,魏征就看出来,李世民将会成为太子继位路上的头号儿敌人。

于是魏征苦口婆心劝说李建成:“赶紧铲除掉你弟弟李世民吧,否则后患无穷。”可太子实在是优柔寡断,就是下不了决心。

公元626年,魏征的话应验了,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兄弟当场被杀,李世民彻底赢得了这场皇位争夺赛的胜利。

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李建成一失势,之前的太子一派马上成了乱臣贼子,太子党的头脑魏征,则成了乱臣余孽,被抓起来受审。

李世民恶狠狠地审问道:“听说以前你没少给李建成出主意啊,说!为什么要挑拨我和大哥的兄弟关系?”

可魏征却毫无惧色,平静说道:“如果太子殿下肯听我的话,哪里会遭此大祸?”

《旧唐书》记载,李世民问魏征:

“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征曰:“皇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

李世民听罢,脸上竟然显露出些许敬佩的神情,脸色一转,将魏征无罪释放,还提拔他留在自己身边做官。

从此之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近臣,一路升到宰相。

李世民经常把魏征叫来,让他评论时政,评论自己的言行,魏征则毫不客气,发挥自己耿直的性格,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魏征这人说话很直白,也不讲什么方式方法,有时候遇到争议性的话题,他就不管不顾地和李世民争得急赤白脸,搞得堂堂一国之君颜面扫地,非常难堪。

可即便如此,李世民却一次都没有责罚过魏征,反而是时常当众夸奖他,说他是自己的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要好好当皇帝。

这对君臣的相处,也成了一段千古佳话,在民间流传开来。

二、生荣死哀

公元643年,63岁的魏征病入膏肓。

李世民带着太子和9岁的小女儿衡山公主,来到魏征府里。

此时,魏征躺在病榻上,已经是面容枯槁,神志不清。李世民将他柔声唤醒,拉过衡山公主说道:“爱卿,你睁眼看看,这就是你未来的儿媳妇。”

《资治通鉴》上记载

“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

就这样,仓促间,李世民把自己最宠爱的小女儿衡山公主,许配给了魏征的大儿子魏叔玉,还许诺魏征,等到两人年龄够了,就安排他们结婚。

魏征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不久,他便咽气了。

魏征一死,李世民悲痛欲绝,完全不顾君王形象放声大哭。

他边哭边痛心道: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整整5天,李世民完全沉浸在痛失爱卿的悲痛中,无法上朝。

为了表达对魏征的追思之情,李世民亲自为他撰写了墓碑的碑文。

他还追赠魏征为“司空、相州都督”,赐他谥号为“文贞”。并让画师阎立本画了他的肖像,挂进凌烟阁,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排名第三。

凌烟阁,是李世民在位时,为纪念当初一起打天下的功臣,而特意修建的,阁内供奉24位开国功臣。

能进入凌烟阁已经算是祖坟冒青烟了,魏征不仅能进,还排在第三位,可想而知其荣宠之深。

除此之外,李世民还吩咐自己的儿子们,让太子李承乾举哀,让晋王李治奉诏致祭。

举哀和致祭,都是古时候葬礼中的环节。举哀就是带头放声大哭表示哀思,致祭就是为亡者进行祭奠。

我们想想,大臣的葬礼,皇帝派太子和皇子来举哀致祭,这是何等的荣宠啊。

在李世民的特别关照下,魏征的葬礼办得非常风光隆重,震动了朝野。

三、皇帝翻脸无情

然而,就在魏征刚过世半年的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旧唐书》记载,李世民先是取消了衡山公主和魏叔玉之间的婚约,紧接着撤销了魏征身上一切的头衔和谥号,这还不够,还下令推倒了魏征的墓碑。

这块墓碑,就是当时李世民亲自撰写的那块墓碑。

有野史上甚至记载,李世民将魏征挖坟掘墓,开棺鞭尸。

那么,本来荣宠至极的魏征,为什么死后半年,就遭到了这奇耻大辱呢?李世民为什么翻脸翻得如此之快呢?

四、君臣佳话背后的真相

其实,在这对君臣相互扶持、彼此信赖,融洽相处十几年的背后,有着一段并不光彩的真相。

1、实际上,李世民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信赖魏征。

魏征在归入李世民麾下之前,工作经历十分复杂。

他的第一任老板是隋朝官员云宝藏,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年轻的魏征跟随元宝藏起兵,干事业。

后来元宝藏归顺了李密,于是,魏征又成了李密的人。

后来李密兵败投唐,魏征又为大唐政权效力。

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他很倒霉地被夏王窦建德给抓了,于是,又投到窦建德手下,做了帐下舍人。

再后来,窦建德兵败,魏征再次成了大唐的臣子,并成了太子李建成的亲信。

太子李建成死于玄武门之变,于是,魏征成了李世民的人。

算一算,魏征起码算是五易其主,这些不断换老板的经历实在是令人震惊。

在古代,频繁换老板跳槽,可不是什么光荣的事儿,个人品质会因此遭到质疑和唾弃的。

李世民曾经对身边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人言魏征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

妩媚这个词可以指人的外貌,也可以指人的性格、内在。那么,根据史书上对魏征外貌的描写,他其貌不扬,额头像寿星公似的,这句话肯定不是说他长得妩媚。

那么,“妩媚”便只能是指他的内在。“妩媚”这个词若是用在女子身上,是夸女子妖娆多姿。可这词用在一个老男人身上呢?难道是夸这老男人妖娆可爱?不大可能吧。

有史学家认为,李世民这句话,实际上就是对魏征暗搓搓的讽刺,用了一个女性的褒义词,实则是在讽刺他五易其主,没啥气节可言,是个见风使舵的货色。

而李世民之所以在灭了哥哥李建成后,一副不计前嫌的姿态,收魏征为自己所用,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罢了。

唐初,门阀制度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李家代表着关陇集团,魏征、徐世绩代表着山东士族集团,这两大集团的影响力不相上下。

因为魏征的这种特殊身份,就算魏征的靠山完蛋了,李世民顾及山东士族面子,也是不好把魏征给杀了的。

在这种情况下,反正又没法杀魏征,那与其冷着魏征,还不如好好任用他,为自己塑造一个宽大为怀的明君形象。

同时,这个节骨眼儿上,李世民刚诛杀了自己的亲兄弟,背上了弑兄的骂名,也急需洗白一下自己,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形象,不计前嫌任用李建成的旧人,就是一个营造形象的手段。

他把魏征放在自己身边,担任重要职位,还虚怀若谷地采纳魏征的谏言,便成功地达到了效果。

这相当于证明给世人看:

(1)我李世民杀兄弟,那是被挤兑到那份儿上了,为了自保逼不得已。你们看,我兄弟的部下,只要有才能的我都重用了呀,魏征就是证明。

(2)我李世民任人唯贤,广纳贤才,只要你有真本事,我就重用你,你们看魏征,就是活生生的案例。

(3)我李世民是个贤良明君,臣子衷心直谏,我都虚心听取,从不记仇报复,魏征就是例子。

李世民重用魏征,这样一来,李世民用人不疑,不念旧恶,以及招揽天下贤才为自己所用的贤德形象,便高高大大地树立起来了。

2、魏征太过频繁、尖锐的谏言,搞得李世民怨气很大

魏征确实是个刚正不阿的良臣,遇到事儿的时候,是真敢说,完全不顾自己安危的那种。

《旧唐书》记载,魏征在辅佐李世民的十几年间,正正式式上疏进谏都有200多次,平时口头上谏言那就不可计数了。

而且魏征“管”得还很宽,上到江山社稷国家大事,下到皇帝的个人生活,后宫琐事,他都一一谏言。

这样一来,魏征的存在可就大大影响到李世民的私生活了。

比如李世民想要驾车出去打猎游玩,只要魏征谏言,说,皇上您出去玩劳民伤财不合适,那李世民就去不成了。

有一次,李世民想接一名民女进宫,做自己的嫔妃,结果魏征听到信儿,马上谏言,指出这行为不合适,李世民说不过他,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

不仅管得宽,而且魏征每次谏言都特别执拗,毫不顾忌皇帝的脸面。好多次,君臣两个都争论得脸红脖子粗,李世民这个当皇帝的当场颜面扫地,下不来台,尴尬得不行。

这样一来,李世民内心实际上积压了太多对魏征的怨气,甚至有几次,李世民被魏征怼完之后,对他是动了杀心的。

《旧唐书》记载,有一次李世民和魏征激烈争论过后,他走到长孙皇后的宫里,气得破口大骂:

“会杀此田舍汉!”

意思就是:我要杀了你这乡巴佬!

幸亏长孙皇后巧妙劝说,李世民这才消气了。

所以说,李世民和魏征貌似掏心掏肺、巴心巴肝的完美君臣关系,只不过是演戏罢了。实际上,李世民对魏征是有很多不满和怨气的。

五、太子谋反和小册子,让李世民对魏征彻底翻脸

若是李世民对魏征的不满,只停留在这个程度,魏征还不至于落得死后被毁坟的下场。事情坏就坏在,在魏征死后,又接连出了两件大事,彻底惹怒了李世民。

1、太子李承乾谋反案爆发,魏征保举的侯君集、杜正伦双双翻车。

魏征在世时,太子是李世民的大儿子李承乾。

此时朝堂上的两个重臣,侯君集和杜正伦。

这俩人有个共同点,全都是由宰相魏征保举上来的。魏征向李世民强烈举荐这二人,说他们有治世之才,李世民听从了他的建议,提拔了这二人。

先说

侯君集,侯君集是当初李家打天下时的老人,开国功臣。后来李世民和哥哥斗法的时候,侯君集站在李世民一边,还鼓励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得皇位,侯君集再次成了大功臣。

本来嘛,如此功勋在身,随便混一下日子后半生也定当荣华富贵,可这侯君集偏要作妖。

当时太子李承乾和二皇子李泰斗法,太子十分担心老爸李世民会废掉自己改立弟弟,于是策划了一场谋反。而站在太子一方,帮太子实施谋反的,正是侯君集。

太子谋反失败,侯君集获罪被杀。

再说

杜正伦。杜正伦本来也是个挺有才能的人,经过魏征举荐,成了太子李承乾手下的官。

有一回李世民就找杜正伦单独谈话,大意就是告诉杜正伦,太子这个人性格如何、品性如何,嘱咐杜正伦,在太子手底下做事,平时要怎样劝导引导太子,若是太子不听劝,做得实在不像话了,就让杜正伦来找自己打小报告。

结果这杜正伦对太子真是忠心耿耿,前脚李世民刚找他谈完话,后脚他就把这话原原本本告诉了太子。

后来有一次,太子在和李世民争吵中,一秃噜嘴,就把这些给秃噜出来了。

李世民一听:好嘛,你杜正伦对太子真够衷心的啊,我交代你什么话,你全都传给太子了。把我这皇帝放在什么位置啊。

李世民一气之下就把杜正伦给贬官了。

后来太子谋反,李世民又把杜正伦给废为庶人了。

那么,侯君集和杜正伦都是太子党,都被李世民划为了谋反的乱臣贼子,李世民对于举荐他们的魏征,能不多想吗?

当皇帝的疑心都重,李世民思来想去,觉得魏征活着的时候,肯定和侯君集、杜正伦,以及太子李承乾,都是一伙的,结党营私。搞不好太子搞谋反,就是魏征的主谋呢。

这下,已经入土的魏征,被李世民划为了谋反的乱臣贼子。

李世民就算再怎么大度,再怎么能容忍魏征的犯颜直谏,他也断然忍不了谋反。当皇帝的,最忌讳的就是谋反。

2、魏征的谏言副本被发现

更倒霉的是,在太子谋反案发生不久,有人趁机给魏家使坏,向李世民举报了魏征的一件事。

举报人说,魏征活着时,会悄悄交给史官小册子,让史官在记录时将小册子的内容加进去。

李世民一查,小册子果然存在。

而小册子上是啥内容呢?李世民翻阅后龙颜震怒。

原来,魏征把自己和李世民每一次对话,每一次谏言,无论大小,都事无巨细地完整记录下来。他将这些内容交给史官,让史官照样录入史书中。

所谓谏言,都是大臣发现皇帝有什么不当言行、不合适的旨意时,来进行劝阻的。说白了就是,皇帝犯错的时候,大臣及时纠正。

那你魏征把这些都完完整整交给史官,是啥意思,是想让史官把皇帝这些大大小小的错儿都记下来呗,是想让史官把你魏征的每一次光荣进谏都载入史书呗。

那不就是成心让后世人看看,你魏征有多能,看看皇帝有多愚蠢,犯了多少错。

前文我们分析过,李世民重用魏征,私心是想通过魏征营造自己伟光正的高大形象。

魏征葬礼结束的那一刻,李世民原本以为自己圆满完成了这个营造形象的大计划,结果现在发现,自己被魏征给玩了,给耍了,自己反而成了衬托魏征伟光正形象的小丑啦,于是他瞬间狂怒。

在狂怒之下,李世民给魏征扣上了谋反和沽名钓誉的罪名,下令推倒魏征的墓碑,剥夺他所有的封号、谥号。还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叔玉的婚约。

而野史上对这段的记载更狠,说李世民直接把魏征给开棺鞭尸了。

六、结语

李世民和魏征十几年君臣相处的美名,只不过是政治秀场的假象罢了,李世民和魏征,对此都心知肚明。

李世民需要利用魏征来洗白自己,塑造明君形象,而魏征也需要一个平台一个老板,来施展自己的才能,赚得功名,他明知道李世民在利用自己,但也只能配合表演。

在推倒魏征墓碑的两年后,李世民冷静下来一想,毁了魏征的墓可真是不妥。这样一来,岂不是把十几年费尽心思塑造起来的明君形象给毁了吗?天下岂不是要骂自己卸磨杀驴?

于是李世民又下旨,恢复了魏征的墓,恢复了魏征的名誉。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当皇帝的都是孤家寡人,他们不信任任何人,一切,都只是为他们的皇位罢了。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唐史并不如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衡山,魏征,君臣,李世民,公主,墓碑,李建成,太子,册子,狂怒,观点评论,魏征,李世民,太子,杜正伦,侯君集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衡山,魏征,君臣,李世民,公主,墓碑,李建成,太子,册子,狂怒,观点评论,魏征,李世民,太子,杜正伦,侯君集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衡山,魏征,君臣,李世民,公主,墓碑,李建成,太子,册子,狂怒,观点评论,魏征,李世民,太子,杜正伦,侯君集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