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为何明朝亡于万历?戚家军3000余人被屠杀!竟是明朝自己下的手

为何明朝亡于万历?戚家军3000余人被屠杀!竟是明朝自己下的手

作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明神宗朱翊钧有着一个大家更加熟悉的年号,就是“万历”,提起万历帝,大家又能想到什么事情呢?是张居正的改革,还是戚继光的横扫八荒的勇武?

按道理来说,拥有着一文一武的辅佐,万历帝应该是明朝一个口碑不错的皇帝,那么为什么他的谥号又是有一定贬义的“神宗”呢?又为什么总是有人在说,明朝实际上是亡于万历,只不过是崇祯背了黑锅呢?

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讲解一下,为什么会有人说,明朝时亡于万历。

蓟州之变毁了大明最后一支职业军队

大家都知道在学习明朝历史的时候,总会提及一个事情,那就是倭寇对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骚扰,这个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解决,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当时的明朝军队已经开始变得腐朽不堪,基本上没有什么战斗力。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还是明朝的卫所制度导致的,所谓卫所制度,就是这户人家世代为兵,只不过闲时可以耕地种田,自给自足,但是一旦发生战争,这些人就需要入伍参军。

这个制度早期还是比较可以的,保障了明朝军队的战斗力,但是发展到后来,卫所的人们也开始不想参军,所以最终导致这些卫所兵的战斗力急剧下降,因此,才会在面对倭寇时,无能为力。

而为了解决倭寇问题,嘉靖帝后期,由戚继光开始自由招募士兵,组建军队,这个时候来参军的人,就不是被迫无奈的卫所士兵,而是一心想要通过参军来谋生的人,所以这样的军队战斗力自然就会大大提高。

再加上戚继光作为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军事将领,在他的领导下,很快就解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问题。

按道理说,这种在编制外召集的军队,虽然也是由国家控制的,但在解决完问题之后,就应该解散的,不过因为这个时候辽东地区、朝鲜地区又发生了倭寇入侵的事情,所以,这只戚家军,就北上朝鲜地区继续与倭寇征战,也是屡立战功。

如果故事到这的话,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结局,然而故事并未结束,随着张居正的病逝、戚继光被排挤郁郁而终、重用戚家军的宋应昌被调离,留在北方征战的戚家军们就没有了靠山。

而且在北方常年的征战中,戚家军也没有按时拿到军饷和赏金,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戚家军因为战斗力强,它的军饷是普通军队的两倍,导致皇帝没有足够的军饷来付给士兵们。

然后根据史料记载,因为常年拿不到军饷的士兵不满,有了一些怨念,这本是正常的情况,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但当时的蓟镇总兵官王保并没有这么做,反而是把这些戚家军骗到了演武场,然后令士兵对其围杀。

据悉有三千余人死于这场“蓟州之变”,并且还留下一句令人不忍卒读的话,“明日到演武场领饷,不需要携带盔甲与兵器”。

蓟州之变带来了哪些影响

蓟州之变带来的最主要的一个影响就是,大明最后一支职业军队覆灭,战斗力从此直线下降,虽然后面第二次组建了“戚家军”,不过这个时候,只能叫做是“浙江兵”,虽然都是浙江人组成的军队,但两者的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

另外就是“蓟州之变”代表着朝廷与军队中的南北之争,在这次事件之后,北方人开始把持万历朝的军政大权,发动|“蓟州之变”的总兵王保没有因为这件事情受到任何影响,反正升官了,主政了辽东地区,并且死于任上,被追赠为左都督。

那这种安排造成了哪些影响呢?影响就是戚继光花费16年精心打造的辽东防线,从此变得不堪一击,整个地区的军务都开始松弛,军队的战斗力直线下降。

再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就在“蓟州之变”49年后,清军长驱直入,明朝北方各镇毫无作用,李自成进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

为什么说明朝亡于万历

“蓟州之变”只是其中一例而已,在整个万历朝期间,发生过多次兵变,最紧张的一次,是万历19年,京营的士兵甚至在长安门下闹事,这反映出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大家也都非常清楚,那就是明朝的军队已经开始腐朽,根本就不堪大用,面对外敌入侵时,想的不是如何退敌,而是搞内斗。

除了在军事上,万历开了坏头,更为重要的是在万历朝后期,东林党人开始掌权,而东林党对于明朝末期的危害有多大,相信就不用多说了吧,甚至在崇祯帝自缢后,他们所拥立的南明弘光帝时期,也没有搞正事,反而在争权夺势,互相攻讦。

所以,虽然明朝是在崇祯时灭亡的,但祸事已经在万历朝种下了,大家对此又是如何认为的呢?欢迎一起讨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倭寇,战斗力,万历朝,士兵,事情,戚继光,明朝,戚家军,屠杀,军队,观点评论,戚继光,明朝,戚家军,军队,蓟州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倭寇,战斗力,万历朝,士兵,事情,戚继光,明朝,戚家军,屠杀,军队,观点评论,戚继光,明朝,戚家军,军队,蓟州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倭寇,战斗力,万历朝,士兵,事情,戚继光,明朝,戚家军,屠杀,军队,观点评论,戚继光,明朝,戚家军,军队,蓟州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