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王安石:因为懂得,所以孤独

王安石:因为懂得,所以孤独

记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过:“在这世上,除了极稀少的例外,我们其实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孤独,要么就是庸俗。”

芸芸众生,物竞天择。

谁也不想做庸俗的人,但孤独从来都是一种奢侈品,是需要实力的,不是你想孤独就孤独的。

北宋有一位“怪咖”人物叫王安石,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他,按常规发展也达不到孤独。但王安石就是王安石,人间不一样的烟火,只有他突破了那个时代想象力的上限,因为懂得,所以孤独。

让我们“穿越”千年历史烟云,去感受一下那场轰轰烈烈的社会变革运动,“围观”一下王安石,看他是如何脱离“庸俗”而“孤独”的。

公元1067年,年仅36岁的宋英宗驾崩,19岁的太子赵顼即位,是为神宗。

神宗即位时,国家已是内忧外患,外有辽夏虎视眈眈,内有农民起义暴动。“三冗”(冗兵、冗官、冗费)问题更加凸显,政府财政年年亏空,“百年之积,惟存空薄”,穷到快揭不开锅了,老祖宗给神宗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

好在年轻的宋神宗并没有哭晕在厕所里,他自幼天性好学,“至日晏忘食”,且素有大志,“慨然兴大有为之志,思欲问西北二境罪”“雪数世之耻”

他深信只有变法才是缓解目前危机的唯一方法,他决定打破“祖宗之法”,改革朝政,兴利除弊,以期最终实现自己富国强兵目标,可谁才是自己的最佳cp呢?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牛人。一个叫王安石的基层干部自此走向了属于他的历史舞台。

此时北宋政坛大咖云集,群星闪耀,韩琦、富弼、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曾公亮-----

而年轻的宋神宗却独具慧眼,力排众议,决定任用王安石为变法的最高执行人,授予他无限“开火权”。

为何神宗如此笃定王安石就是变法的不二人选呢?这要从王安石的人生履历说起。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公元1021年出生于临江军(今江西清江)官府大院。父亲王益进士出身,母亲也是知识女性,家中藏书甚多。王安石从小受父母耳提面命之教诲,自然是满满的一身书香气。

小时候的王安石跟随着做官的父亲到处宦游,接触各阶层人士,阅尽千帆,看遍世间疾苦。王安石从小便立下了“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这样高远志向。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王安石已出落成一个大小伙子了。

公元1042年,22岁的王安石第一次参加科考,就以优异的成绩荣登进士甲榜第四名。巧合的是,他的父亲王益也是22岁考中进士。

当然王安石这次进士考试,还有一个小插曲。原来殿试结束后,名次并不是马上出来,而是由考委会研究议定排出名次,由宰相和枢密使传阅,签署意见,最后由皇帝定夺。

这时王安石排名第一,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王安石就是状元了,然而-----

然而历史上最不缺少的就是各种意外了,当仁宗皇帝看到王安石试卷上有“孺子其朋”这句话时,心中颇为不爽。

“孺子其朋”是一个典故,取自周公对成王说的一句话。意思是,你这个小孩子听好了,以后要和大臣打成一片,把他们当作好朋友一样看待。

这是长辈对晚辈的教诲,而王安石当时只有22岁,居然对长于自己的皇帝指手画脚。仁宗心里自然是不高兴了,皇帝一不高兴,王安石的状元也就一不小心泡汤了。

第二名王珪(李清照的外祖父,秦桧老婆王氏的祖父)、第三名韩绛都是朝廷在职干部,按惯例不能录取为状元,结果第四名杨寘拣了个大便宜,连升三级成了状元,而原本居首的王安石则落到了第四名。

就因为这么一个典故,王安石痛失状元,如果换作一般人,那肯定得把大腿给拍肿喽,甚至再来个跳楼什么的,可人家王安石不是一般人,他是“孤独”者。

宋人王铚《默记》记载:“然荆公平生未尝略语曾考中状元”人家王安石一辈子就没提过考中状元的事。

宋朝实行以文治国,对文人士大夫特别优待,甚至有不杀文人士大夫之说。

北宋的科举考试较隋唐有了极大进步,所有入围的考生最后都要通过殿试,录取后统一称为天子门生,而且录取数量也较多,并且基本上当年都能安排上工作。

甚至还有特别人性化的“恩科”,大意是你太笨考了很多年没考上,为了安慰你那颗受伤的心灵,象征性考个试,然后直接就给你个官做做。北宋的科举制度还有很多好的地方,在此不一一赘述。

甲榜第四名的王安石很快获得到了自己第一份工作——扬州签判。王安石自此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地方官经历,先后任职鄞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等,政绩显著。

比如在鄞县(今浙江宁波),王安石亲自下基层调研,曾在12天内走遍全县14个乡镇,跋山涉水,行程数百里,既没有越野车也没有电瓶车,全靠步行和攀爬!

通过调研,王安石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减赋税,兴水利,实施了后来被称作“青苗法”等利民举措-----

在鄞县,王安石曾动情写下了“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这样的诗句,体现了王安石以民为本心怀百姓的伟大情怀。

鄞县任职期满,王安石回家探亲路过杭州,写下了气势恢宏的《登飞来峰》,对自己造福百姓实现富国强兵之伟大理想充满信心。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扎根基层一干就是20多年,政绩斐然,民众爱戴,名噪朝野,是北宋政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既然进入了仕途,那自然是官做得越大越好,这是常识吧。呵呵,你们都是俗人,所以做不了“孤独”者。王安石素以不爱升官而名闻朝野,被时人称作“怪咖”,换句话讲叫“孤独”。

庆历六年,王安石在扬州签判3年任职期满,按规定,他可以通过考试选拔到中央任职。

到中央任职,这可是多少地方官梦寐以求的呀。在那个年代,一个中了进士的年轻人,想要出人头地飞黄腾达,留在中央机关工作才是王道。要主动贴近领导,贴得越近越紧前程越大。

考试选拔对王安石来说也是小菜一碟,可王安石不愧是怪咖,他主动放弃这个机会,一心只想在地方工作。

王安石在鄞县、舒州任职期间,政绩优异,年年考核等次为优秀,得到朝廷高度认可。

待王安石舒州任职一满,朝廷就接连向他发出二道敕牒(即皇帝签发的任职公文),任命他为“集贤助理”。鉴于王安石屡屡有拒绝朝廷任职的“前科”,朝廷在第二道敕牒特别加上“不得辞免”字样。

你说不得辞免就不得辞免呀,王安石一以贯之的又,又拒绝了。靠!读者诸君,看到这里你对王安石会怎么看,反正我是无语了。

拒绝归拒绝,你总得给个拒绝的理由吧。看看王安石是怎么说的吧:“臣祖母年老,先臣未葬,弟妹当嫁,家贫口众,难住京师。”哦,原来是嫌京师房价贵,房事没解决,拖家带口的没办法生活。

看来光靠行政命令不足以让这种“怪咖”就范,还得打感情牌。文坛大佬欧阳修亲自出马,请王安石到府上喝茶聊天,王安石对欧阳大人仰慕已久,欣然前往。

人都是有弱点的,怪咖王安石也不例外。

欧阳修充分利用王安石对自己的崇拜心理,兜来绕去,终于睡服说服王安石留在朝廷任职——群牧判官,掌管全国公务用马,相当于“弼马温”吧。而群牧司长官则是名闻天下的包青天包拯包大人。

说到包拯,这里插讲一个小故事,便可再一次领略王安石的“怪咖”本色。

有一次,包拯在群牧司衙门宴请下属,巧的是,因砸缸而闻名的司马光也在包拯手下当差。这司马光是位正人君子,学识渊博,王安石对他敬佩有加,二人惺惺相惜。

酒席上,包拯端着酒杯向同僚们敬酒,感谢他们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司马光和王安石一样,平时也都是滴酒不沾的人,但面对上司敬酒,司马光宁伤身体不伤感情,脸红脖子粗连喝了几杯。

只有王安石喝完三杯后,包拯再过来敬酒。

王安石:“对不起,喝过了,不喝。”宁伤感情不伤身体,谁劝都不好使。气氛持续尴尬中,可以想象到包青天的脸色变得更黑了-----

王安石不愿到京师任职,经济原因固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王安石是一个务实的人,他想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为朝廷、为百姓做一点实事。

在地方自己说了算,可以按着自己的方式做实事,而在京城任职就做不到这一点。

在担任群牧判官的两年里,王安石数次打报告要求外调,最后如愿以偿调任常州知州。在常州,为官多年王安石对官场的腐败及百姓生活的困苦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王安石心系天下,他敏锐洞察到北宋王朝歌舞升平看似繁华的背后潜伏的巨大危机。

经过深思熟虑,王安石写了一万多字的奏疏《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此《书》属长篇巨制,思想深刻,针对性强,集中体现了王安石变法的思想基础。

只是万言书上呈后,非但没有得到仁宗的任何回应,反而得罪了朝中许多官吏,招至他们猛烈的攻击,王安石自此卷入朝廷大臣的政治论争中。

但王安石不为所动,霸气地回应道:“时然众然,众人也;已然而然,君子也”。大意是,你们不过都是些趋时附势的庸人而已,而只有我才是君子。

王安石在任知制诰期间再次上书《上时政书》,较三年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言辞更加激烈。王安石以历史上的晋武帝、梁武帝、唐明皇为例警告仁宗应以这三个古代皇帝为鉴,切勿重蹈他们的覆辙。

仁宗到底是个宽厚的君主,仁慈有余而魄力不足,既没有追究王安石大不敬之罪,也没有采纳王安石的建议。

公元1063年仁宗驾崩,继位的英宗也是不思进取,碌碌无为,更没有仁宗那般仁厚。王安石对此很失望,就一直在江宁丁母忧。

丁忧期满朝廷三次发来札子,要求王安石回京任职,王安石又是三次拒绝。王安石我跟你讲,你这样无组织无纪律拒绝上瘾,人家朝廷不要面子的呀,差不多就得了呗,哈哈。

在江宁,王安石著书立说、开馆授徒,陆游的爷爷陆佃、龚原、蔡卞、李定等人都是这一时期他收的学生。

而著名的“荆公王学”也在这一期间得以传播和初步形成,王安石一生非常强调知识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指导作用,认为空洞的学问一文不值。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

神宗的即位为王安石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当然神宗选择王安石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

在登基之前,他就反复阅读过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和《上时政书》,从中体会出王安石对时政的看法和改革的迫切要求,这和自己的变法需求不谋而合。

继位一年多的神宗通过观察,放眼望去,朝中重臣要么暮气沉沉,要么空有理论假大空,拿不出实实在在的举措,就连自己寄予厚望的司马光也是如此,这让神宗下定任用王安石变法的决心。

风云际会,击水三千。

当雄心万丈的宋神宗遇到了怪咖王安石,一个年轻力壮有决心,一个人到中年有方案,俩人一拍即合,君臣联袂,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帷幕。

说到变法,可以说这是一项高危工作,甚至伴随着血腥。吴起,商鞅,张居正,戊戌六君子等等,他们的结局无不警醒着人们:变法有风险,改革需谨慎!

“将以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异人”这是苏轼对王安石的崇高评价,王安石这位稀世之人也将因变法而孤独,因孤独而伟大!

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任命49岁的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一年后拜相),设置三司条例司,开始推行新法。

青苗法、水利法、免役法、置将法、保甲法和市易法等相继铺陈展开,而这些新法完全颠覆大宋百年以来的所谓“祖宗之法”,引得天下骚然,朝野震动。

新法大幅压缩宫廷宗室及皇亲国戚各种非必要开支,连神宗的奶奶、老妈、老婆和子女都不得例外,真正的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取消宗室子弟世袭为官,实行凡进必考的公务员录用制度,和现在很相似。

青苗法抑制了土地兼并,减轻了百姓负担,为国家创造了财富;

免疫法取代差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古以来百姓服差役制度,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稳定了社会秩序、体现了社会公平;

置将法和保甲法,既节省了军队支出又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市易法在平抑物价限制垄断市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增加了财政收入;

进行教育和科考制度改革,废除明经科,废除考诗赋和贴经、墨义。进士科考试以经义和策论为主,殿试策论结合国家大事、结合现实出题,体现了王安石的务实思想。

-----

王安石变法目标是以人为本,首先是发展经济,调动最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国家经济强大后,再进行军队改革和文化改革,最终实现富国强兵,收复失地。

只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王安石变法以维护大多数人,也就是农民的利益为根本,这种理念很超前,也难能可贵。

只是在封建社会、家天下的专制主义官僚体制下,这种变法不可持续,在皇帝的支持下或许能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皇帝也不可能持续支持,这是由封建专制主义性质决定的,是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

变法很快遭到官僚地主、资本富商、王公贵族甚至皇帝亲人的强烈反对,因为变法严重侵犯了他们的既得利益。

一场变法与反变法的斗争悄然打响!

变法之初,年轻的神宗顶住压力,态度强硬,一切阻碍变法的人和事,不论是谁,不论资格有多老,都统统让位,不换脑袋就换人。

神宗对王安石也是信赖有加,授予他极大自主权,君臣二人配合默契,堪称君臣史上最佳cp

变法在曲折前进,青苗法取得初步成效,为国家创造了可观的财富;省兵置将、保甲联防既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又维护了地方治安。有了钱,军队也能打仗了,对西夏用兵也是水到渠成。

河湟大捷,一举收复河洮岷宕亹等五州,拓地二千余里,这是宋建国以来对西夏作战取得的最辉煌、最伟大的军事胜利,可以说是变法取得的最具体成果之一。为此,神宗专门将身上所佩玉带,御赐王安石,以彰其功。

王安石向神宗建议,借此大胜良机一举歼灭西夏,洗刷年年岁岁向弹丸小国西夏进贡之耻辱。可神宗前怕狼后怕虎,并没有采纳王安石的建议,错过了消灭西夏的最好时机,这让王安石痛心疾首。

变法如火如荼地进行,而保守派反对派也没闲着。朝中元老韩琦、富弼、欧阳修、文彦博等都反对变法。这就怪了,他们可都是功名显赫的股肱之臣呀,为何都齐刷刷的反对变法呢?

文彦博的想法或许能代表他们的心声。文彦博曾经就变法和神宗争论时所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意思是说皇帝和士大夫共同拥有天下治理天下,而不是和百姓共同拥有天下。

说白了,就是变法首先要保证皇帝和官吏及士大夫的利益,而不是农民的利益。这或许就是他们反对变法的原因,或者说是原因之一。他们也都拥有良田美厦,变法也触动了他们的利益

王安石虽然出身官宦之家,却是他们中的另类。他一不爱财,是死后唯一没有财产的宋朝宰相;二不爱官,屡拒提拔,二度辞相;三不好色,一生只爱老婆一个,拒不纳妾;四从不坐轿讲排场,出门就骑小毛驴。

是一个赤条条的圣斗士!

看到这里,此处应该有掌声。

司马光,王安石一生的朋友,一生的政敌。若论做学问,二人各有千秋不相上下,但在务实创新格调大局上,探花郎弱弱地说一句,光不如石。

后起之秀苏轼、苏辙兄弟也没能站在王安石一边,尽管他们都是王安石的朋友。世界是多元的,并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洋里。

这也说明王安石所拥有的21世纪超前思维是独一份的。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知道有一种变法叫“王安石变法”,有一种肉叫“东坡肉”,有一种缸叫“司马光砸缸”-----

尽管政见不同,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友谊。

司马光曾在王安石去世后,抱病写信给朝廷主事的吕公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不幸介甫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以谓朝廷特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

王安石对司马光也是一直敬重有加,赞曰“君实之文,西汉之文也。”二人书信往来频繁,著名的《答司马谏议书》就是王安石对司马光质疑变法的回复。

苏轼更是盛赞王安石“将以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异人”。

王安石对才高的苏轼也是不吝溢美之词,云“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苏轼曾因“乌台诗案”入狱,王安石怕神宗一时糊涂而杀了苏轼,赶紧写信给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此举,将苏轼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可惜的是,司马光、苏轼二位大才都没能和王安石并肩战斗,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王安石是一个人在战斗,一个伟大的孤独者!

反对派为阻挠变法,无所不用其极,编造有人为逃避当保丁而砍断手指之谎言、鼓动不明真相群众围堵相府、组织预谋流民图事件等等,搞得整个朝廷宫掖乌烟瘴气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作为变法总导演的王安石,处在风口浪尖,自然成了反对派头号攻击目标。他们总结出了著名的“三不足”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之法不足守,人言不足恤”,指责王安石独断专行破坏祖宗法度,变乱天下。

恰恰相反,“三不足”反映了王安石超前的思想,体现了王安石改革的决心和勇气,是王安石变法的理论基石和精神支柱。

面对这样一位不爱官不贪财不好色不拉帮不结派,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怪咖”,反对派是一筹莫展。但他们还是找到了王安石的“软肋”:王安石几个月不洗澡,蓬头垢面,臭气熏天,衣冠不整,有失体统。

王安石:嗯,我就是大宋的犀利哥,我就是大宋的杀马特,你能咋滴?

王安石的确有些个人卫生不好,但也不像反对派说的那样不堪。看一个小故事,放松一下。

有一次,宰相王安石和副宰相王珪向神宗汇报工作,王安石坐右边,王珪坐左边,神宗坐中间。

王安石手捧文案,专心致志汇报工作。

这时,从王安石衣领里爬出个虱子,个头不大不小,跟芝麻粒差不多,灰黑色,虱子先爬上领子,接着,顺着王安石那稍长的胡须,在上爬上爬下,有几次险些爬进王安石的嘴巴里。

这时神宗和王珪都注意到了,二人相视而笑,怕王安石难为情,并没有提醒王安石。王安石专心汇报当然不知道虱子的事,见神宗和王珪微笑,还以为自己汇报得好呢,汇报得更加起劲了-----

汇报结束回到政事堂,王安石总感觉刚才神宗和王珪笑得有点怪怪的,就问王珪,刚才你和圣上笑什么呀,王珪如实相告。

王安石一听,“大怒”,要捉拿虱子,只是虱子又跑回去了,只好悻悻地说晚上回家再找虱子“算账”。王珪开玩笑地说这只虱子“屡游相须,曾经御览”,杀不得呀,二人哄堂大笑。

宋人卫生条件不好,“扪虱清谈”在文人士大夫之间也很常见。

北宋另一大咖苏东坡有一次和学生秦观吃饭,席间觉得身上痒痒,伸手插入怀内便捉出一个虱子来(这么容易捉,虱子应该有很多吧)。

二人还为虱子从哪里生出来的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决定打赌,并且还煞有介事的请高僧佛印作裁判。

反对派保守派变着花样疯狂地攻击变法,对“拗相公”王安石来说没什么用,但神宗就不一样了。

神宗毕竟也只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除了王安石,在朝廷上几乎所有的大臣都反对他。回到家里,奶奶、老妈和老婆这三代皇后都向他哭诉“王安石乱天下”,神宗可以说是鸭梨山大。

王安石看在眼里,急在心中,生怕神宗承受不住压力而终止变法,这是王安石最为担心的。为缓解神宗压力,继续推进变法,王安石二度主动辞相,退隐金陵。

正如他诗中所说“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而他真的做到了。

每一次辞相,王安石、宋神宗都要“相互伤害”,一个真心辞,一个真心留,拉拉扯扯反复要折腾好长时间。这种君臣关系、君臣感情史上并不多见。辞相后的王安石仍然获得神宗无限恩宠,先后被封为舒国公、荆国公。

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知道神宗对王安石是怎样的恩宠。

这件事发生在王安石辞相屏居金陵期间。有一次,王安石妻弟(不知其名,姑且称之为吴生吧)借居佛寺,和在此进行政务活动的转运使毛抗、判官李琮发生口角,转运使下令太守叶均将吴生抓回去审问。

吴生见状撒丫子就往姐夫王安石家跑,两个差役在后面紧追不舍,一直追到王安石家。当然这两个差役也不知道这是王安石的家,拿出拘捕证就要带人。

王安石一看有差役闯进来家里要抓吴生,态度还很挺横的,很不高兴,就对两差役说:让你们叶钧来带人吧。

两差役一看这老头有点威严,还知道太守叶钧呢,觉得这老头不一般,赶紧回去向太守叶钧报告。

叶钧听完这两名差役的报告描述,马上就知道是王安石了。把两名官差各打十大板,教训他们狗眼不识泰山,惹恼退休老宰相。随即约上转运使毛抗、判官李琮一起到王安石门上赔礼道歉。

这原本就是一场误会,也没多大的事情,王安石也没和他们计较,只是王安石的老婆吴氏埋怨了他们几句,本来事情就这样了结了,然而-----

然而,不巧的是,这时仆人突然领进中使二人,原来是神宗特意派来慰问王安石的,见气氛有点不对,便问是怎么回事,吴夫人便将事情陈述了一遍,叶钧等三人再次赔礼道歉而去。

回到京城的中使二人,便把此事向神宗做了汇报,神宗是勃然大怒,立即下诏将叶钧等三人就地免职,改派王安石最得意的弟子吕嘉问出任江宁知府,随时照顾好王安石。

转运使、转运使判官、太守都是朝廷命官、地方大员,仅仅因为这么点小事就被罢了官,你说冤不冤?反过来讲,神宗对王安石又是多么的恩宠。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怠慢离退休老干部,他们的能量超乎你的想象。

王安石和神宗的关系已经不是一般的君臣关系了,还是心心相印的知己,朝中重臣曾公亮曾不无羡慕地说“上与安石如一人”

神宗成全了王安石,而王安石凭借自己杰出的政治才能、经济才能、军事才能、渊博的知识和伟大的人格魅力,亲自导演了一场极其深刻极其全面的变法运动回报了神宗。

这首《浪淘沙令》就是王安石感念神宗的知遇之恩而写的。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亡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辞相后的王安石回到了金陵,他曾在金陵度过自己的青年时代,而自己的父亲去世后就葬在金陵,王安石早已把金陵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了。

远离朝廷纷扰的王安石,得以纵情山水。在金陵,他给我们留下了千古名篇《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是宋词中的名篇。王安石虽然给后人留下的词不多,但只此一篇便足以在两宋词坛占据一席之地。

后来苏轼看到本词后,叹息道:“此老乃野狐精也。”哈哈,还可以夸人是狐狸精,稀罕。

在金陵,王安石为自己营造了半山园,过起了闲云野鹤般的田园生活。

王安石作为散文大家,他的散文语言简练,立意非凡,有较强的概括力与逻辑性,比如《伤仲永》、《读孟尝君传》和《游褒禅山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因散文太“散”,篇幅有限,本文不再罗列共赏。

王安石作为唐宋八大家,不但散文厉害,写起诗来毫不含糊。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这两首小诗,色彩明快,语言精练,清新自然,意境和谐,让人百读不厌。

还有这首《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寥寥数语,便将梅花的冰霜高洁不畏严寒呈现出来,这也不正是王安石对自身品格的最好寄语吗?

大家都知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那个男人都害怕的“绿”字,也是王安石差点拔光了胡须后才“吟”出来的。

好诗多磨,千金难得一句佳,“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这是古人严谨的治学态度,所以他们才能给我们留下无数经典。

王安石的二次罢相,让反对派长舒了一口气:终于把这个油盐不进的“拗相公”赶出了朝堂,废除新法指日可待了。

只是反对派高兴得早了点,他们低估了神宗的变法决心,低估了王安石以退为进的智慧。王安石虽然离开了朝廷,但有神宗的支持,朝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变法派手里,变法在继续推进。

元丰二年(1078),变法已进行了十个年头,尽管变法因种种原因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总体向好,国家财政收入急剧增长,收到的银钱实在太多,政府接连建造了52个府库专门收藏这些银钱。

正值新春佳节,王安石闻此喜讯,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咏新春诗《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语双关,热情讴歌了除旧布新的变法运动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而这些银钱并不像司马光所说的那样“与民争利”,当然这些银钱有很多来自那些特权阶层、既得利益者,而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民”,变法的目标之一就是削减收缴他们的非法不正当收入。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的这两句诗,王安石是特别的喜欢。李商隐终生追求的人生理想最终没能实现——“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曾开。”,而王安石做到了。

在神宗的支持下,变法按照王安石的既定方针不断推进,取得了巨大成功,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是北宋乃至两宋最繁荣最强盛的时期,这是毋庸置疑的,而这正是王安石变法成功的标志。

后世那些对王安石变法肆意抹黑者,难道你们的眼睛是用来喘气的吗?难道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

王安石功成名就,在金陵半山园幸福地安度晚年,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元丰八年(1085)年仅38岁的神宗驾崩于福年殿,继位的哲宗年幼,由神宗的母亲高太后处理军国大政。

高太后此前一直反对变法,她主政后,保守派反对派卷土重来,司马光复相,尽废新法。王安石十余年的变法改革成果毁于一旦,惜哉痛哉!

这里再说一下司马光,司马光无论个人品格即私德有多么高尚,但在公德在政治品格上实在令人不敢苟同。

他复相后,不分青红皂白,闹意气般的把王安石执政时的新法废除殆尽。试问,难道王安石这么多新法中就没一样是利国利民的?

更甚,司马光一度想把用众多将士鲜血换来的河湟地区,拱手归还给西夏,只因遭到强烈反对而作罢。

司马光这是不是在犯罪?而《宋史》和诸多史书却都在歌颂司马光而贬低污蔑中伤王安石,这到底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泯灭?“为众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这是做人的良知和底线。

远在金陵的王安石尽管在心理上有所准备,他知道司马光上台后一定会废黜新法。但当他听到连保守派都认可的免役法也未能保留时,还是禁不住愕然失声,喃喃道“此法亦能罢乎?此法亦能罢乎?-----”

公元1086521日,在对新法被不断废除的哀叹声中,王安石带着无尽的遗憾溘然长逝。这一天,天色阴沉,细雨霏霏,天在默默流泪--------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少见的杰出人物,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美国副总统华莱士1944年访华时,盛赞王安石的“青苗法”曾对美国摆脱经济危机提供过借鉴作用,并表达了对王安石本人强烈崇拜。

中国近代著名人士、“戊戌变法”领袖之一的梁启超先生,从变法到人品全面肯定王安石,誉其曰: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意思是说,王安石是自夏商周到现在,中国四千多年的文明史上少见的完人。

不是生而勇敢,只因选择无畏。

王安石一生始终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以百姓的根本利益、以实现富国强兵为自己变法的终极目标,不怕流俗非议,执着担当,功成身退,不慕荣利。

凤凰山

欢乐欲与少年期,人生百年常苦迟。

白头富贵何所用,气力但为忧勤衰。

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

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

人生如果可以选择,王安石也想生活在太平盛世,“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

明知前路荆棘横生,却毅然无畏前行,只因心中有爱,只因懂得,只因不愿庸俗!

如果连这样的人都存在所谓的“争议”,遭受丑化、讽刺、诽谤,攻击和甩锅,那也只能说庸俗的人终归是庸俗的!

不畏浮云遮望眼,心如宝月映琉璃。

历经千年孤独,让他超越了时空成为了永恒。

正如司马光所云:“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此言用在王安石身上也并不为过。

<终>

参考资料:《政坛大风•王安石传》毕宝魁 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时代,父亲,状元,历史,神宗,王安石,皇帝,殿试,公元,王珪,神宗,金陵,王安石,司马光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时代,父亲,状元,历史,神宗,王安石,皇帝,殿试,公元,王珪,神宗,金陵,王安石,司马光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时代,父亲,状元,历史,神宗,王安石,皇帝,殿试,公元,王珪,神宗,金陵,王安石,司马光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