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3年第一只H股诞生,港股市场砥砺前行,虽然期间经过了97年亚洲金融风暴、08年金融海啸等危机,但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元素在国际上备受青睐,加上港交所(00388)不断配合改革,H股迎来发展高峰期。时至今日,中资企业市值在港股占比已超过七成,港交所主席史美伦表示,国企股在港的30年发展是两地合作的最佳例子,也就是“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成功例子。\大公报记者 许临
截至上月底,H股的市值达27.8万亿元,于港股的占比,从1993年的5%大幅提升到77%。
史美伦回想,当年香港的金融市场规模尚小,H股上市之前,上市公司的类型也比较单一,恒生指数成份股也是地产公司居多。
直至1993年,青岛啤酒(00168)正式以H股形式上市,当时没有人会想到竟然开启了国企来港上市的大时代,更没有人想到国企上市会推动香港从一个区域性金融市场,升级为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
此外,当时适逢国企需要进行改革,不少国企都希望吸引海外资金,以及提高在国际的知名度。由于香港市场具有公信力,国企在港上市可达到“双赢”局面。
史美伦回忆第一只H股的诞生可谓困难重重。原因是当年很多国企都是国家拥有,并不是采取股份制,所以在香港上市前要进行股份化。但当年内地仍未有公司法及证券法,港交所为此与内地相关部门讨论了很长时间。究竟以怎样的形式才能达到基本保护投资者的要求?同时又要符合香港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
助港发展成国际金融中心
最后才想出一个解决办法,就是设立一些上市公司章程中的必备条款,国企要来香港上市,就必须符合这些条款,借此解决内地未有公司法及证券法的问题。不过,对于不少国企来说、这也是不容易的,因为国企大都从事众多业务,它们要先把主业务剥离,然后进行股份化,同时又要符合上市公司章程中的必备条款,才能来港上市。
当时,不少国企都以来港上市为荣,加上可以吸引更多海外资金,这些都成为了推动国企改革的动力;而且公司的改革必须维持以符合上市要求,否则会影响其上市地位,结果国企改革进行得非常成功,香港因而由一个地区性金融中心变成国际级的金融中心,国企股的出现亦使得市场资源更为丰富。
引进外资 促进国企改革
史美伦认为,过去30年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一些从事生产及重工业的大型国企来港上市,第二阶段则是国有银行来港上市。第一阶段令一些大型国企股份化,而第二阶段也正正是内地银行业改革的时期,当时国家也明确表示国有银行改革,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而国有银行来港上市,除了股份化,还要处理不良资产等问题,直至达到上市标准,香港当时便发挥了本身优势,为国有银行改革提供贡献。
第三个阶段则是互联互通,为配合市场发展,内地和香港在2014年携手建立股市互联互通机制,而且港交所也因应市场及经济的变化,不断优化上市条例,让更多不同类型的企业,包括新经济、生物科技等企业更容易来港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