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王天链:​从“靖难之役”说开去

王天链:​从“靖难之役”说开去

每天读一篇美文 浸润思想 让眼界无边界

止无字提示

“靖难之役”的隐患其实早在朱元璋弹定天下、分封诸子做藩王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

几千年以来,中央王朝在治理地方方面,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制度和机制,从郡县制到行省制,无论内地还是边疆,均治理的井井有条。历史反复证明,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利于国家统一。西周实行分封制,早期尚可,到后期诸侯日渐坐大,天子不能制,遂祸乱天下。秦灭汉兴,刘邦以为秦朝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是“孤立而亡”于是行郡国并行制,先封异姓王,后封刘姓王,结果导致了“七国之乱”。万幸的是,叛乱仅三个月就被平定,对西汉的打击破坏不太严重。西晋在结束三国割据状态后,晋武帝又分封诸子做诸侯,结果导致了“八王之乱”,战乱延续十六年之久,不仅使好不容易形成的统一局面遭到破坏,百姓流离失所,还招致“五胡乱华”,生灵涂炭,生产破坏,历史倒退。宋朝在防范地方割据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更是集历代治理地方、治理边疆之长,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治理地方的制度,然而明太祖在“驱除鞑虏”建立明朝后却走了和汉高祖一样的路子,行分封制,这就为以后的藩王坐大、叛乱埋下了隐患。太祖朱元璋在时,凭其威望和手段,可以有效驭下,维持一统局面。一旦太祖驾崩,不管后面谁当帝王,是朱标还是其他儿子、孙子,那些驻扎在边疆和战略要地的、已经坐大的藩王就虎视眈眈地觊觎着帝王的宝座,新皇削藩是迟早的事,不然他的帝位就不会稳固。而一旦新皇削藩,那些有实力抗衡的藩王就会搬出太祖授与他们的“清君侧”之权,行兵反抗中央。

“靖难之役”建文帝失败、燕王取胜也是注定的。其一,早在太祖在世时,就因为燕王率军招降北元乃而不花,声望日隆。后来朱元璋又让燕王节制北平都司、行都司、辽东都司及辽府护卫兵马,令他总率诸王防备边患。在太祖诸子中,唯燕王有雄才大略,且在与北元残部的斗争中,行兵打仗、军事谋略、用人善任均得到很大的锻炼。其二,在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了不让那些和自己一起打天下、有能力和威望的功臣威胁太孙朱允炆的帝位,大肆诛杀功臣,等到朱允炆继位时,功臣宿将被屠戮殆尽。这样的做法,好处是中央没有开国功臣威胁皇孙的帝位了,然而同时也没有了可以制衡藩王的骁将能臣,一旦藩王作乱,则中央几无可用之帅才能臣。“靖难之役”爆发后,建文帝用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儒生昏招频出,在将帅人选上,实在找不到可以统帅打仗的人,不得不先起用太祖旧将耿炳文为大将军,屡败后又用纨绔子李景隆为帅,后者在屡败后竟然开金川门迎敌,可叹可悲至极。反观燕王麾下,则文有姚广孝,袁珙等谋士,武有朱能、张玉等良将,可谓人才济济。其三,就统帅而言,朱允炆既缺乏战略谋划之能,又有优柔寡断之妇人之仁。而朱棣则有勇有谋,纵横捭阖,断决如流。试想一下,一个在太祖卵翼下成长、在深宫养大、没经过战争、“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海绵宝宝”怎能是战火洗礼中走出来的铁血之士的对手呢?

方孝孺愚忠,不识大体,导致被灭十族,枉死八百七十三人,不仅是酸儒迂腐之人,更是残忍无情之人。窃以为“靖难之役”是朱家人叔侄之间争夺帝位的战争,不管谁当皇帝,江山依旧是朱家的江山,没有改姓,在谁手下当差都一样,不存在背主另投之说。历史上,玄武门之变后,本来是太子李建成谋臣的魏征,在既成事实下,改投李世民麾下,后成为太宗的名谏臣,为“贞观之治”做出了贡献,有谁说魏征没有气节呢?不仅如此,比较朱允炆和朱棣治国理政的才能,朱棣要甩朱允炆几条大街,二者根本不在一个级别。朱允炆充其量是个守成之君,而朱棣则能使太祖开创的帝业发扬光大,这可以从朱棣继位后开创永乐盛世、把明朝推向最强大的巅峰高度的成就得到明证。方孝孺为了成就其个人的所谓气节,为败帝朱允炆守节,不惜搭上八百多亲人、族人的性命,实在是残忍至极,其毫无人性、冷血程度较朱棣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不知道世人赞颂方某,是出于什么居心,难道八百多条鲜活的生命,还抵不上一个人的脸面?还动不动拿出姚广孝的所谓证词,说什么杀了方孝孺,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试问这样迂腐残忍的读书人,多几个少几个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也没发现方某死后,天下就少了读书的种子。在方后的明朝,在阉党横行的年代,在异族入侵的年代,为了国家危难,为了民族大义起来抗争的读书人多了去了,如于谦、如王阳明、如戚继光、如郑成功、如顾炎武、如黄宗曦……哪一个逊色于方某人呢!

黑格尔曾说过“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历史也在不断的重演。早在明朝初年,朱元璋鉴于汉唐宦官专权的教训,明令宦官不得干政,违令者斩。可惜的是,太祖驾崩不久,这条祖训就被其子朱棣所破坏。朱棣见于宦官在靖难之役中的帮助,就视宦官为亲信,设立东厂,由宦官主持,以监视锦衣卫的活动,宦官开始取得出使、专征、分镇等大权。宣德年间,司礼监太监取得替皇帝“批朱”的大权,司礼监地位开始凌驾于内阁之上。到明英宗时,出现宦官王振专权的局面。明宪宗设西厂,由宦官汪直领西厂,地位在锦衣卫和东厂之上,汪直专权时朝中许多大臣逢迎巴结,致有“只知有汪直,不知有天子”一说。武宗崇信刘谨等八宦官,使其任意妄为,成为祸害朝野的“八虎”。明熹宗任宦官魏忠贤为司礼监秉笔太监,使魏权倾朝野,号称“九千岁”地位仅次于皇帝。宦官专权使政治极为黑暗,不仅加重了百姓负担,使社会矛盾日深,且使统治集团分崩离析,加速了王朝的覆亡。

“靖难之役”中没发现朱允炆的踪迹和尸体,一说是被火烧死了,一说是出家云贵了,一说是逃亡东南亚了。明成祖继位后,令郑和七下西洋,据说郑和有一项秘密使命,就是在西洋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近年来,有一种说法,说建文帝逃到了青海乐都的瞿昙寺,出家为僧,联系瞿昙寺的建制,我以为这一说的可能性比较大。瞿昙寺有“高原小故宫”之称,有着鲜明的皇家宫殿建筑风格。尤其是隆国殿,其屋顶采用了重檐庑殿式建筑式样,完全是一座官式宫殿。试想,在明朝君主专制达到历史上极点的背景下,除了皇帝,有谁敢拥有和居住这样一座宫殿?有明一朝,有哪几位皇帝没能在帝位上寿终正寝呢,除了是崇祯皇帝,另一个就是建文帝。崇祯帝吊死煤山后满清皇帝把他下葬于思陵,以期获得明朝遗臣的认可,稳固满清贵族的统治,如果有明朝皇帝出家为僧的话,就只剩下建文帝了。我想可能是在南京城破前,建文帝在亲信部下的帮助下辗转逃难到乐都瞿昙寺出家隐居。朱棣死后,其后代帝王发现了建文帝在乐都瞿昙寺出家的实情,考虑到他已经不可能威胁到明成祖一脉的统治,加之血脉亲情,就干脆在瞿昙寺修一座皇家宫殿,供朱允炆修行,于是就有了如今瞿昙寺特别是隆国殿的建制了。

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杨慎在《廿一史弹词》里说“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冢荒台。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西江月》又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临江仙》。去明六百载,事过十甲子,往事如云烟。历史光怪陆离,真相扑朔迷离。“千古伤心旧事,一场谈笑春风”就让那些事件和传说作为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吧!

照片作者提供

监制:圣湖雅韵 编审:杨春兰

作家简介

王天链,海东市乐都区人。喜欢文史,喜欢旅行,喜欢用拙笔记录所思所想。

《作家文学》杂志青海创作基地团队

《现代作家文学》 微刊编辑团队

●微刊投稿邮箱:294207938@qq.com

●投稿须知:投稿后15天内未刊发的,自行处理。禁止一稿多投。如有自愿打赏,用于平台维护,部分链接会加广告,补贴网络流量,不理解的请勿投稿。

◆名誉顾问:李成虎 古明川 董守和 依凝 王祥奎 祁万强

◆总编兼创作基地主任: 程启宏

◆执行主编兼创作基地副主任:严丽珺

◆执行主编兼创作基地秘书长: 杨春兰

◆副主编兼评论嘉宾:王瑄 张维春 雷萍 杨艳萍 胡朝阳 乔宪俊 梅常青 任永贵 任剑锋 侯进元 闫永红 星丽花 宋会兵 史晓玲(排名不分先后)

◆特邀摄影师: 王芳

图片文字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明太祖,明朝,朱元璋,历史,天下,宦官,朱允炆,靖难之役,王天链,朱棣,建文帝,宦官,朱允炆,朱棣,瞿昙寺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明太祖,明朝,朱元璋,历史,天下,宦官,朱允炆,靖难之役,王天链,朱棣,建文帝,宦官,朱允炆,朱棣,瞿昙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明太祖,明朝,朱元璋,历史,天下,宦官,朱允炆,靖难之役,王天链,朱棣,建文帝,宦官,朱允炆,朱棣,瞿昙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