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北宋第一“杠精”:幸运的人,用前半生的风景治愈一生

北宋第一“杠精”:幸运的人,用前半生的风景治愈一生

很多人认为乌台诗案后,苏轼变了,学会了收藏锋芒,学会了豁达和宽容。

其实苏轼哪有变过?

把他吓到半死的乌台监狱、从北宋“顶流”跌入谷底的黄州贬谪生涯......都没能让他学会在朝堂“站队”。

宋神宗去世后,以高太后和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得势;之前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的苏轼,自然成为他们笼络“同道中人”的首选。

从犯官,到正三品官(翰林学士),苏轼踩着保守派急需“扩招”的风,实现了“王者归来”。但凡有点觉悟的人,大概率都会趁机为自己捞够政治资本。可苏轼呢,不但没有越飞越高,反而“好了伤疤忘了痛”,不停地炮轰保守派。

变法派“坐庄”时,苏轼反对变法;保守派“当红”时,他又整天跟保守派“杠”。不容于任何一个党派的苏轼,最后主动申请去地方任职。

苏轼并不是天生的杠精。

他反对变法,是因为王安石的改革被各地官员层层加码,让老百姓苦不堪言;他反对保守派,是因为有一些变法内容是有利于老百姓的,结果被保守派全盘抹杀。

他做出的每一个决定,落脚点都是如何让老百姓过得更轻松、舒服一些;他的摇旗呐喊,无关政治,既朴素又简单。

这也是为什么这位单纯的“政客”只要在朝廷就会得罪权贵,轻则被边缘化,重则贬官坐牢;但只要远离朝廷,无论是在地方任职,还是被贬得天高地远,他的全身才华便能通通绽放。

在黄州,给他一块有钱人不屑吃的肥肉,他会变出一块“东坡肉”;把烤焦的剩面给他,就成了“东坡饼”;在杭州,把淤塞的西湖给他,他还西湖一个苏堤;把他放逐到惠州,他就每天乐呵呵地吃着杨贵妃都不能常吃到的荔枝,享受着做岭南人的福利(“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妨长作岭南人”);再把他流放到当时北宋最南边的儋州,他竟让一个南方荒蛮之地不仅头一次出了一位举人,还诞生了一位进士。

苏堤

我们惊叹苏轼总能奇迹般地化解厄境。这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境界,究竟如何修炼而来?我相信和他童年、青少年时光的经历有着不小的关系。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公元1037年,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州(今眉山市),他要是穿越到千年后的今天,照样能和现代人成为死党和好哥们儿,因为他的童年,不就是我们的童年嘛!

小时候的苏轼和小伙伴一起挖沟灌水、在土墩上燃放“烽火”、漫山遍野地撒欢儿摘果子吃,每天都在探索“世界真奇妙”。

玩累了就躺在牛背上,一边放牧,一边读书(“川平牛背稳,如驾百斛舟”);当然,学霸的童年也犯过严重的“拖延症”,比如父亲布置的的阅读作业《左氏春秋传》,到了规定时间他才读到桓公、庄公的章节,不足整本书的一半。(“计功当坒春秋余,今乃初及桓庄初。”)

苏轼日后非常喜欢用文字记录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孩提时代的无忧无虑来治愈自己,不然后世人怎么可能知道他当年躺在牛背上读书呢(“我卧读书牛不知。”)而且我猜苏轼很有可能不是在真读书,而是在神游,因为他在瞟不远处的河岸呢!(“舟行无人岸自移”)。就像现在的孩子贪玩总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被家长发现,诗里的小苏轼也被千年后的家长抓住了“把柄”。

生命和理想哪个更重要?母亲给出了答案

苏轼有一个近乎完美的原生家庭。由于父亲苏洵常年在外游学,母亲程夫人就成了苏轼生命中的第一位“引路人”。

程夫人非常注重孩子的品格培养,家里的小院种满了各种绿植(“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高树红消梨,小池白芙蕖”),引来小鸟驻足。由于程夫人禁止家里人捕鸟,来苏轼家筑巢的小鸟越来越多,甚至筑在低矮的树枝上,大胆地和人类互动。

克制捕鸟时的一时快感,获取的的却是一座令人长久快乐的“百鸟园”。苏轼后来成为党争的牺牲品,从巅峰跌落至冰窖,一次比一次贬得远,却总能心怀善意地对待这个世界,和母亲本身温良的品性、对孩子的正向指引是分不开的。

三苏祠 苏轼母亲和姐姐

有一次母子俩聊到《后汉书》里的范滂。范滂被汉灵帝捕获,难逃一死。和家人诀别时,他让母亲忘记分离和悲伤。没想到母亲却支持儿子的选择,因为她知道,在党锢之祸的东汉末年,名声和长寿不可兼得。(“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苏轼问母亲,是否支持自己做坚持理想的范滂。程夫人说,“你若能做范滂,为何我不能做范滂母亲呢!”儿行千里母担忧,更何况苏轼要做的远不止离家远游呢!程夫人隐藏了自己的担忧和不忍,毅然支持儿子向着阳光的方向奔跑。

苏轼后来果然做了宋朝的范滂。无论朝堂是新党还是旧党把持,他始终只会为“正义”和“真理”站队。苏轼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大概就是兄弟二人金榜题名之时,母亲已去世,却不知道悉心教导的儿子已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苏轼剧照

“押中”考题的父亲

苏轼人生的第二位“引路人”便是他的父亲苏洵。虽然父亲常年在外,但并不是“甩手掌柜”,反而对苏轼兄弟的教育非常严格。三字经里“始发愤、读书籍”讲的就是大器晚成的苏洵27岁才“开悟”发愤读书,苦读不休六七年,最终名满天下。

苏洵很反感北宋初年空洞浮夸、无病呻吟的文化风气,非常擅长写以古喻今、字字诛心的策论;他的《六国论》还被放入了高一部编版语文课本里。非常幸运的是,当时文坛以欧阳修为首的反对浮靡之风的“诗文革新运动”正兴起,这与苏洵的文字主张不谋而合。就在这位史上“最牛老爹”的教导和影响下,苏轼、苏辙也将重点放在了以结合实际、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学习上,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死记硬背。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苏轼兄弟俩科考这一年,主考官居然是欧阳修;而这一年的科考题目正是一篇讨论国家对于人事管理的策论 - 《刑赏忠厚之至论》,这完全就是为苏轼、苏辙“量身定做”的题目啊,不得不感叹苏洵提前为儿子“押对”了题目。兄弟俩第一次参加科举就一击即中。苏轼拿了第二名(榜眼),苏辙第五名。

苏轼苏辙剧照

而苏洵呢,在京城“陪读”的这一年也没闲着,他把自己写过的文章寄给欧阳修。由于过去多年的游历生涯和扎实的学习过程,苏洵的文章也获得了欧阳修的高度赞誉,引得众人竞相传颂。

一时间,“戏剧化”的一幕出现了。谁也没想到,京城“流量”最高的苏洵、苏轼、苏辙,竟是父子三人。很多考生都把他们的文章当做“高考”范文一样认真拜读,当时有一句话叫做“苏文生,吃菜根;苏文熟,吃羊肉。”也就是说只要能熟读三苏的文章,就能登科及第,享受荣华富贵。

这位“最强猎头”,挖掘的人才占据了现代语文课本半壁江山

苏轼的第三位“引路人”就是欧阳修。前面说了,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强调文章不要走“高冷”路线,要接地气、要为社会服务。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当时以“西昆体”为代表的诗风有非常强大的根基,从晚唐到五代再到北宋初年,已经流行了上百年。

这就好像清华美院推出的一系列时装秀,老是用西方标准来设计一些丑化中国人的装扮,来定义所谓的时尚,虽然我们觉得不对劲,但是在过去十几二十年,却无从反驳。这和北宋初年的文坛是一样的,虽然有人反对浮夸空洞的文风,但无力改变现状,直到欧阳修的出现。

欧阳修不但和范仲淹、梅尧臣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推动诗文的改革,还提拔了一大批后辈,包括曾巩、王安石、苏轼等,这些人不但是日后北宋政坛的中流砥柱,还是中国几千年文坛最耀眼的星星。

欧阳修剧照

中国现代高考试卷一般都会封住考生的名字,以防止舞弊,这种做法源自北宋科举的“糊名”制。不过北宋防作弊的方法似乎更“狠”,不但遮住考生的姓名,还让人专门誊写考生的答案,避免主考官通过字迹来辨认考生身份。

当欧阳修读到苏轼的文章时,觉得非常惊艳,这正是自己要找的人,本来想直接给个状元,但后来一想,这文章写得如此绝妙,除了自己的学生曾巩,恐怕天底下再也找不到第二人,于是为了避嫌就给了苏轼第二名。

苏轼的才华让欧阳修感叹,“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欧阳修不但没有一丝担忧苏轼以后真的会超越自己,还将他引荐给当时的男团顶流 - 文彦博、富弼、韩琦等,这些人都是苏轼从小到大仰慕长大的。唯一令他遗憾的是其中一位已经去世,他就是苏轼和母亲对话里提到的范滂的后代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范仲淹剧照

欧阳修求才若渴,海纳百川;他吸纳了一大批有才之士,却没结党营私。他要做的是将孤立的文字变得有血有肉,让中国人的思想和感情值得传承下去,最终他取得了成功。否则,我们今天就无法读到与唐诗并立的宋词。

苏轼能碰到欧阳修,实在是千里马遇上伯乐的幸运。

小时候,我们盼着长大;长大后,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遭受多么惨烈的代价,让我们印象最深刻、梦里徘徊最多的场景,总是迈入社会之前的光阴。入仕前的苏轼是无比幸运的,有父母和恩师的指引和提携,才造就了这位穿透千年时光,闯入现代人内心的大文豪。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治愈,父亲,杠精,风景,保守派,幸运,母亲,苏轼,程夫人,观点评论,欧阳修,苏洵,苏辙,苏轼,程夫人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治愈,父亲,杠精,风景,保守派,幸运,母亲,苏轼,程夫人,观点评论,欧阳修,苏洵,苏辙,苏轼,程夫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治愈,父亲,杠精,风景,保守派,幸运,母亲,苏轼,程夫人,观点评论,欧阳修,苏洵,苏辙,苏轼,程夫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