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元璋有心杀刘伯温,刘伯温高呼我有个字不会写,最后保住一命

朱元璋有心杀刘伯温,刘伯温高呼我有个字不会写,最后保住一命

前言

历史上的君主中,确实存在一些只可同甘,不能共苦的例子。这种现象主要源于君主对权力的敏感和不信任,以及对潜在威胁的担忧,因此采取了种种手段来削弱或清除身边的大臣。

在宋朝时期,赵匡胤作为太祖,在权力上的掌控和对可能的反叛的担忧使他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策略。他通过给予将军一些物品,从而削弱了他们手中的军权,以减少可能的威胁,确保自己的统治稳定。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效地维护了宋朝的统一和稳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在建立大明王朝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对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对潜在威胁的警惕。他在剿灭反叛和巩固统治的过程中,确实采取了一些严厉的手段,处理了一些自己认为可能有威胁的大臣。

而剩下的那批人当中,就有国师刘伯温。那么刘伯温究竟是凭借什么逃过一劫的呢?

一、背景:朱元璋从黄巾起义到称帝

公元1368年,明朝取代元朝,成为中国的新王朝。这一切要从一个叫朱元璋的少年说起。

1325年,朱元璋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早逝,家境贫苦。13岁时,朱元璋被一个叫做皇觉寺的寺庙收留,出家当了和尚。和尚生活苦闷乏味,让他想要去外面的世界闯荡。

好在,皇觉寺住持对朱元璋并不刻板,他给了朱元璋一个破旧的钵,允许他离开寺庙,踏上云游四方之路。

一向积极乐观的朱元璋对此充满期待,他想象中的云游生活应该是风花雪月,所到之处老百姓敬他如神。殊不知现实是如此的残酷,当时正值大旱,路遇的百姓都在挨饿,哪有香火钱财供养他。

三年的艰苦云游让朱元璋明白了一个道理,大丈夫当为人杰,不能逃避现实。正当他萌生返回的念头时,一封邀请函找到了他——他的儿时玩伴汤和邀请他加入郭子兴领导的黄巾起义军。

朱元璋毅然决定加入起义军,这一决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意识到,自己之前云游四海不过是逃避现实,甚至有些自暴自弃的意味。现在天降良机,他要抓住机会,为改变现状而奋斗。

起义军虽然号称军队,但组成部分多是穷苦农民,文化水平低下。朱元璋凭借三年见多识广的云游经历,很快在起义军里崭露头角,受到郭子兴赏识。郭子兴见朱元璋学识丰富、胆识过人,便任命他为副将,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不久后郭子兴去世,朱元璋接管起义军,改头换面。他明白单纯的农民起义是敌不过元朝军队的,于是改变策略,先安抚其他起义军,联合更多力量,一举歼灭元军。

通过连番兼并,到1367年,朱元璋已经基本统一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区域,重要城市南京被他占领。此时的起义军已然壮大为一支强大的军队。

这些年的戎马生涯让朱元璋由一个莽撞的农家少年,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官。他的眼界开阔了,掌握了用人唯才、培植人心等治国方略。这为日后建国奠定了基础。

1368年,朱元璋终于见机行事,命令军队北伐。此时元朝已是强弩之末,很快崩溃瓦解。朱元璋的军队几乎没有遭遇抵抗,轻松占领京城。

同年,朱元璋在元朝皇宫即位称帝,建国号“大明”,都城定在南京,史称“洪武”。一个农家孩子,通过参加起义军,最终推翻元朝统治,成就帝业,实属传奇。对朱元璋来说,这是青云直上、仕途顺遂的开始,也是命运转折的标志。

二、性格:多疑嫉妒心强的朱元璋

与朱元璋一样出生贫寒的功臣们,也在明朝初期达到人生巅峰,权倾朝野。但是他们的好日子没有持续多久。

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面临着巨大压力。明朝刚建立,百废待兴,贫富悬殊、官场腐败等问题亟待解决。

起初,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仁政来稳定民心,如减轻赋税、修水利等。同时,他也严惩腐败官员,用刑极严,以儆效尤。这无疑缓解了明朝初期的危机。

然而朱元璋更大的问题,在于他多疑嫉妒的个性。同样出身贫寒的功臣们,如今富贵得志,权倾朝野,这在朱元璋看来是对自己威权的一种威胁。

或许是出身低微的缘故,朱元璋对权力极为敏感。他认为皇权是自己亲手打下的江山,绝不能有丝毫动摇。一旦发现有人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朱元璋便要除之而后快。

再加上长期在起义军里生活,朱元璋性格暴戾,喜怒无常。他经常无缘无故地大发雷霆,臣子们人人自危。这给朝政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

胡惟庸就是第一个倒霉的。他是朱元璋的心腹,长期担任丞相,在建国过程中功不可没。但他太过骄横,甚至要求所有事不经朱元璋过问。这让朱元璋觉得自己的地位被冒犯了。

其实胡惟庸也只是想借此机会稳固自己的权力,他并没有谋反的意思。但朱元璋已经被嫉妒和猜忌蒙蔽了双眼,一心只想除掉胡惟庸这个心腹大患。

1380年,朱元璋设下圈套,诱骗胡惟庸前来,然后冠以谋反罪名,立即处死。这就是著名的胡惟庸案。除胡惟庸外,与他有关的三万多人都被株连清洗。

严酷的手段让其他功臣们胆战心惊,生怕成为下一个胡惟庸。但有些忠臣明白,朱元璋的嫉妒心已经被激发出来了,胡惟庸只是个开始,其他功臣也逃不过被清洗的命运。

三、创造:高呼“赦”字求生的刘伯温

刘伯温,原名刘基,是朱元璋手下最出色的谋士之一。

他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幼时就显示出过人的聪慧与学识。20岁时,刘伯温经人引荐,成为朱元璋的谋士。

凭借聪明才智,刘伯温为朱元璋夺取江南立下汗马功劳,对明朝的建立影响深远。朱元璋委以重任,任命他为左丞相,可见刘伯温地位如日中天。

然而自胡惟庸事件后,刘伯温敏锐地觉察到朱元璋的变化——他开始猜忌功臣,担心他们威胁自己的地位。

作为朝中第一谋士,刘伯温在朝堂上耳聪目明,他意识到大势已去,朱元璋志在清洗异己。更因自己功高震主,势必会成为首当其冲的目标。

为了自保,刘伯温决定采取行动。他反复推敲对策,终于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一日朝会,刘伯温故意迟到半刻钟。朱元璋询问缘由,刘说有个字不会写,耽误了时间。

朱元璋立刻来了兴致,问是什么字。刘伯温回答“赦”字。

这个回答出乎朱元璋的意料,让他瞬间明白刘伯温的用意——向自己承认错误,以博取宽恕。朱元璋这才发现,自己近来确实过于多疑,连忠心的刘伯温也惶恐不安。

于是朱元璋笑着取出笔墨,亲自给刘伯温写下“赦”字,以示宽厚。

刘伯温接过字条,大呼“谢主隆恩”,心中暗喜计谋得逞。通过这一招,刘伯温成功化解了朱元璋的戒心。

随后他趁机提出回乡养老的请求,获得朱元璋批准,终得以全身而退,成为少数躲过一劫的功臣。

刘伯温的机智聪慧,不仅救了自己一命,也开创了通过朝议向皇帝明示诉求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结语

明初功臣当道后骄奢淫逸,引起朱元璋嫉恨,是他大开杀戒的导火索。刘伯温凭智慧见机行事,让人叹服不已。

朱元璋垂暮之年杀人如麻,疑心病严重,刘伯温求生一事成为难得的正面案例。它启发后人,面对暴君时审时而动,方能自保。

刘伯温“赦”字求生一事,被后人传为美谈,阐释了“知人善任”的治国之道,也预示着明朝开国之初的危机,值得反思。

刘伯温的“赦”字求生,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处变不惊的果决机智。在强权面前,他选择服软,终于保全性命。这种智慧不仅对个人有利,也使明初朝堂避免更大的动荡。

“赦”字不仅代表宽恕,更蕴含着对新朝廷和君主的忠诚。刘伯温的英明决定,缓解了朱元璋的疑忌,为日后修复君臣关系提供了契机。这充分彰显出一个良臣应有的政治手腕和气节。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元朝,明朝,朱元璋,权力,胡惟庸,义军,威胁,刘伯温,军队,功臣,知识科普,朱元璋,胡惟庸,起义军,郭子兴,刘伯温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元朝,明朝,朱元璋,权力,胡惟庸,义军,威胁,刘伯温,军队,功臣,知识科普,朱元璋,胡惟庸,起义军,郭子兴,刘伯温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元朝,明朝,朱元璋,权力,胡惟庸,义军,威胁,刘伯温,军队,功臣,知识科普,朱元璋,胡惟庸,起义军,郭子兴,刘伯温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