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网络/侵删
公元386年,43岁的王献之病重,弥留之际,家人问他是否还有什么未了之事,躺在床榻上的他透过窗台,遥望夜空中的一轮明月,只道了一句:
“生平唯一憾事,便是与郗家阿姐和离。”
王献之,“书圣”王羲之第七子,跟父亲一样,是个书法大家,其书法造诣甚至能与王羲之齐名,两人并称“二王”。
除了在书法界的地位,王献之还有一个被世人称颂的特征,那就是长得帅。
史书记载:王献之“风流蕴藉,乃一时之冠”,其俊朗外表与四大美男之一的潘安相比也毫不逊色,然而正是因为这美貌,为他招来了“休妻再娶”的祸事。
古代豪门之家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通常会采取联姻的方式来提升家族实力,而王家和郗家同为世族大家,自王羲之那一辈起,便已形成了姻亲关系。
王羲之的夫人是郗道茂的姑姑,换言之,王献之与郗道茂是表姐弟关系,两人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郗道茂更是自小饱读诗书,受王献之影响,成为了一名书法爱好者。
王献之16岁那年,在两家父母的支持下,他和郗道茂结为夫妇。
这对少年夫妻本可以恩爱度日,不料半年没到,两家父亲便先后去世了,没多久,两人的爱女也夭折了,悲伤不已的他们并未因此被击垮,而是相互扶持,共济患难。
不曾想,一个更大的变故即将到来。
当朝新安公主不知从何处听来,说王献之貌比潘安,而且才华四溢,很快便起了爱慕之心。
此时的新安公主早已嫁给大司马桓温的次子桓济为妻,为了能嫁王献之,居然做出“休夫”此等惊世骇俗之举,让她没想到的是,王献之居然不知好歹,拒绝了她的求爱。
为了表明决心,王献之用艾草烧伤自己的双腿,把自己变成残废,以此来打消公主的念头,未曾想这新安公主一脸不在乎地对他说:“我爱的是你的样貌和才华,与你是否残疾无关。”
然而“冥顽不灵”的王献之最终还是惹恼了新安公主,她找来自己的皇帝老爹,要了一道赐婚圣旨。
这一次,王献之无论如何都拒绝不了,只能挥泪写下一纸休书,与心爱的妻子郗道茂离婚。
由于父母双亡,郗家式微,离开王家的郗道茂只能寄住在伯父家中,没几年便郁郁而终;而王献之与新安公主成婚后,虽仕途顺遂,却终日放不下曾经的旧爱,每每忆起都是伤感不已,以致于刚过四旬便病逝了。
在这里,王献之被塑造成深情男子,新安则是一个随意拆散他人姻缘的刁蛮公主,而郗道茂成了最大的受害者,无辜被休,余生凄苦。
三人命运,皆因新安公主的私欲而改变,然而细看这段历史的时间线,就会发现,新安公主根本没有能力、也没有胆量做出“休夫逼婚”之事。
在这里先说一个人,他是新安公主的前公公,东晋著名大司马,桓温。
在《晋书·桓温传》中对他的评价是这么写的:不流芳百世,便遗臭万年。
历史上的桓温是个军政之才,熟读兵法,善于用兵,但绝对称不上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桓温一生主要有四次征战,二负二胜,当中还有侥幸成分,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名权倾朝野的大臣。
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桓温带兵入朝逼宫,以“身体状况欠佳、不能生育”为由废了皇帝司马奕,次年一月改拥会稽王司马昱(新安公主之父)为帝。
也就是说,新安公主她爹能当皇帝,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公公。
史书记载,司马昱“虽处帝位,却常惧废黜”。他时常会想,自己会不会像晋废帝那样,在未来的某天被桓温以某种理由废黜。由此可见,司马昱对桓温并非如一般君主对臣子那般随性,而是带有一份敬畏之心。
此外,就是新安公主的生母,徐贵人。
一开始,徐贵人的确因为美貌而深受司马昱的宠爱,只是后来她在几年内都无法生下一个儿子的时候,已经注定了被皇帝抛弃的命运。
是以,一个不受宠的妃嫔生下的公主,能在皇帝手中获得多少恩宠,这份量可想而知。
所以,生活在此等局面的新安公主,有胆量向自己的父皇请求赐婚吗?司马昱会允许自己的女儿主动抛弃把自己送上帝位的“恩人”之子吗?
显而易见,答案都是否定的,至少“休夫逼婚”这事不可能发生在司马昱在位期间。
那么, 新安公主到底是什么时候“休夫”的呢?
宁康元年(373年)七月,桓温在安徽姑孰病逝,享年62岁。
桓温死后,桓家发生了一次事变。
桓温死前曾留有遗言,他认为长子桓熙缺乏才干,便把军政大权全部留给了自己的弟弟桓冲。妒忌心起的桓熙联合自己的弟弟桓济、叔叔桓秘企图谋害桓冲,被桓冲察觉,于是桓冲便把三人全部“徒置于长沙”,也就是流放到长沙。
而桓济,正是新安公主的第一任丈夫。
古代联姻素有强强联合之意,在桓温死后、桓冲流放之际,对于司马氏来说,新安公主这个桓家媳妇的身份已经没有任何用处,所以此时“休夫”最为合理。
那么无权无胆的新安公主,为何会选中王献之改嫁,导致郗道茂成了下堂妻呢?
这一切不过是门阀世家的利益驱使。
简文帝司马昱在位时间只有短短的八个月,随后其第六子、新安公主的弟弟、年仅十一岁的司马曜被推上了帝位。
因皇帝年幼,所以一开始由桓温辅政,桓温死后,则由崇德太后褚蒜子临朝听政,不过褚太后只管了三年便选择了放权,此后实权一直由谢安为代表的陈郡谢氏掌握。
至于这皇权为何会落到陈郡谢氏手上,除了因为陈郡谢氏是东晋最后一个“当轴士族”,更重要的是,褚太后是谢安的外甥女。
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褚太后自己不掌权了,这权自然也该放到自个儿娘家手上。
而王献之年少成名时,就已经得到了宰相谢安的赏识,后来两人更是成为了忘年之交。
琅琊王氏虽说是东晋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名门士族,但就王献之而言,他们家只能算是家族里的一支旁系,虽享有家族声望,却无实权可言。
所以他们需要通过联姻,来提高自身威望,这对象自然就是高平郗氏。
可惜的是,因朝中时局多变,郗道茂之父郗昙被降职,兵权也逐步被桓温吞并,后来郗昙去世,郗家地位更是一落千丈。
自古以来,联姻是为了强盛家族,发展人脉,但如果对方的家世已经不能提供任何利益,那么休弃再娶也是常有之事。
所以,郗道茂娘家的没落成为了“逼婚”的导火线,而当中的幕后推手极有可能就是宰相谢安。
至于故事中的男主角王献之,他最让人动容的地方,便是为了抗旨,拿艾草烧自己的双腿,以致于留下了残疾。
所以在与新安公主成婚之后,王献之有了脚痛的毛病,这在他留下来的书法作品中多有体现:
昼夜十三四起,所去多,又风不差,脚更肿……
奉承问,近雪寒,患面疼肿,脚中更急痛……
如果说,王献之是想借脚痛来缅怀郗道茂,这的确能够体现他“深情”的一面,可如果把他老爹王羲之说的一段话结合起来看,这其中似乎有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巧合。
王羲之在《旦反帖》中写道:
仆脚中(肿)不堪,沈阴重痛不可言,不知何以治之。
王羲之跟儿子王献之一样患有脚疾,两人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脚肿、疼痛难忍,为了熬过剧痛,王羲之甚至会选择服食五石散来止痛,这在很多史料中都可查阅得到。
无独有偶,王献之的脚痛或许并非如传闻那般,是因为拒婚自残造成的,而是遗传了父亲王羲之。
而王献之的死也不是因为忧思过度,而是为了抵抗疼痛,学他爹服用五石散,以致于体内毒性堆积,才导致壮年离世。
实际上,在正史当中,有关王献之休妻的始末,只有短短的一句话:“离婚之故不可知。”
而关于王献之被新安公主逼婚自残这件事,也仅见于《宋书·后妃传·孝武文穆王皇后传》中的一句:“子敬灸足以违诏。”(王献之,字子敬)
除此以外,再也没有其他史料可以佐证,就连素有八卦杂志之称的《世说新语》也找不到这方面的只言片语。
所以有关王献之的“深情”,很有可能是后世之人为其塑造的形象罢了。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可否认,王献之对郗道茂是有感情的,不然离婚后的他也不会写出《奉对帖》、《思恋帖》等千古名帖,甚至在弥留之际,想到的憾事也是跟郗道茂有关。
只是,他的感情相对于家族利益,终究还是渺小了些,可惜了郗道茂一腔深情,最终换来的不过是被抛弃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