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元朝入主中原后,为何导致科举取士制度中断了数十年?

元朝入主中原后,为何导致科举取士制度中断了数十年?

清光绪三十年,有273年贡士脱颖而出,得到了参加殿试的机会。未曾想,那竟是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仅一年之后,科举制度被废除。“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逆袭故事,也彻底成了往事。

其实,早在科举制度被完全废除之前,历史上也有过数次中断科举的事件。最典型的莫过于元朝,忽必烈入主中原、建立元朝之后,科举取士制度中断了数十年,无数苦读多年的学子无法再通过科考改变命运,被迫另寻他路。

元朝入主中原后,正是急需人才的时候,却为何导致科举取士制度中断了数十年,直到仁宗皇庆二年才宣布“行科举”?

元朝建立

南宋末年,风雨飘摇,在蒙古国的扩张入侵之下已逐渐显露颓势。历经多年战争中,蒙古人忽必烈顺利抢班夺朝,于1271年建立起元朝。此时,南宋仍有部分残余势力负隅顽抗。

作为历史上首次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少数民族,蒙古人攻势之猛,在于同样残暴的征服方式。为了加快战争进度,对付敌军的方式往往十分暴力。倘若乖乖归降,地区内人民尚能保住性命。一旦反抗,将会遭到屠城,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区内人口也遭残忍杀害和奴役。

凭着这股狠劲,蒙古国一路高歌猛进,杀得南宋军队节节败退。在南宋彻底灭亡的几年前,忽必烈就已建立起元朝政权国号为“大元”。

国号听起来虽与中原前朝相似,但取名之义不同。在统治国家和选才用才方面,元朝都表现出与前朝巨大的差异。

最为典型的莫过于科举制。自忽必烈建朝起,自仁宗皇帝时期才重新恢复科举取士。中断科技考试的34年间,众臣子持不同意见,就是否应废除科考而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在此期间,无数学子弃学谋生,也有人痛苦于十年寒窗未能改命,最终郁郁而终。

科举中断的数十年,也深深影响着元朝社会的一切。

科举误国之论

元朝中断科举,一部分原因在于对科举制的误解。

蒙古国昔日以武将为重,少数民族对抗其他部落和民族时,武力强者则为胜。南宋末年,蒙古国起兵入侵,南宋无还手之力。这也被一部分元朝臣子认为,南宋衰落是由于重用文臣,而科举制正是选拔文臣的制度。

作为一个在马背上夺权的民族,崇尚武力的传统由来已久,难免看不起文绉绉的臣子。南宋末年多种因素导致国家走向没落,却被元朝臣子片面地解释为科举取士不当。

尽管还是无数学子苦读多年就盼着科举改命,也只能在无限期停考的现实中一等再等。同时,在元朝初期,朝廷中已经有了初具规模的官员队伍,此时绝大多数臣子认为没有再取士的必要。

作为实际统治者,忽必烈曾想过要沿用前朝的文官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真正实行。

在攻灭南宋,统一中原之后,忽必烈努力走向“汉化”,恢复科举考试也在他的议程之中。但在此之后,不断有臣子上书,希望皇帝下令逐步恢复科考,却无果。初期一心赞同恢复科举的忽必烈,日子久了却越来越不重视。

从至元四年到至元二十一年,偏向恢复科举制度的官员四次上书,但始终“未果”。直到忽必烈去世,科举制的恢复也没有一点苗头,对万千学子而言仍是黑暗一片。

部分文官希望恢复科考,但在元朝初期,持否定态度的则有更多人,包括蒙古国贵族,也就是利益既得者。不愿恢复科考,也是不希望再有人被选拔出来分一杯羹。

贵族抵制

元朝迟迟不能恢复科举制度,是因面对着巨大的阻力。蒙古贵族作为利益的既得者,想尽办法阻拦恢复科举取士的进度,倘若朝廷中多了许多选拔上来的臣子,势必要将权力分割出去,而贵族自然不甘如此。

“盖尝有旨行贡举,求好秀才,上意非不谆切,而妄人辄阴沮之,应故事而集议,凡几作辍矣”。

每当朝廷谈论起恢复科举的问题时,必有“妄人”出来挑刺。科举制在元朝之前已推行多年,为朝廷争取了许多可用之材。但在贵族们看来,没有什么比选士来分权更为可怕的了。

因此,哪怕是鸡蛋里挑骨头,贵族也要拼命阻拦,以防皇帝点头答应恢复科考。

当时朝廷中官官相护,没有了科考取士,朝中官员大多是同派系的。在天子眼皮底下结党营私,各取所需,形成强势的利益链。一旦有新来者介入,这种平衡以及利益关系就会受到冲击。尝到甜头之后,要从贵族手中分权无异于割肉,自愿是百般不愿的。

利益的高度集中之下,也有无数读书人走投无路,对科举制恢复彻底失望,为了营生做起其他工作。

“贡举法废,士无入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作技巧贩鬻以为工匠商贾。”昔日“唯有读书高”的心气儿不在了,为糊口只能另寻他路。

贵族专权,读书人无入仕之阶,这也导致元朝官员系统逐渐走向腐败。意识到情况越来越不可控之后,元仁宗下定决心于皇庆二年恢复科举考试,重新选拔人才入朝为官。

此时距离科举制暂停已过数十年,无数读书人翘首以盼,终于迎来曙光。但毕竟时隔多年才恢复,仍在坚守求学的学子数量已急剧减少。皇帝下令在全国设定17处乡试考场,最终也只选拔出有资格进京会试的举人135人。

但无论如何,科举制得以恢复,已是元朝迈出的一大步。“学而优则仕”重新成了学子的目标,不必沦为小商贩养家糊口,走街串巷,读书人有了逆袭改命的机会。

元仁宗恢复科举取士,不仅救读书人于水火之中,也是在挽救大元。长期的专权、垄断以及官官相护,使得朝廷乌烟瘴气。

科举选拔人才入朝之后,也会对贵族形成一定的压制。腐朽之风得到控制之后,皇帝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恢复科举不仅利于读书人,更是利于皇帝的统治。

而所谓文官误国的说法,至此也完全被推翻了。在和平情况下,还是需要文官出大部分力气。

元朝的经济恢复之后,急需人才推进对各地方的管理,仅是耍刀弄枪,已不能形成有序的管理。

朝廷不可无文官,在参照前朝的科举制度之外,元朝还进行了一些创新。时隔数十年再恢复科考时,元朝融入了自己的时代特色。

正如前朝一般,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元朝朝廷涌入新鲜血液,国力一度提升。文武兼得的天下,才能统治得更为长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元朝,学子,科举,忽必烈,入主中原,皇帝,制度,利益,贵族,科考,观点评论,元朝,科举,忽必烈,科举制,蒙古国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元朝,学子,科举,忽必烈,入主中原,皇帝,制度,利益,贵族,科考,观点评论,元朝,科举,忽必烈,科举制,蒙古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元朝,学子,科举,忽必烈,入主中原,皇帝,制度,利益,贵族,科考,观点评论,元朝,科举,忽必烈,科举制,蒙古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