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8年,姚广孝去世,朱棣扶尸痛哭,废朝2日,亲写碑文。7年后,朱高炽继位让他配享太庙。嘉靖却说:“乱臣贼子,移除太庙!”
1521年5月,嘉靖帝朱厚熜继位,在新帝登基告祭仪式上,他抬头瞥见牌位上的一个名字:姚广孝,心中顿感膈应不已。
这样一个乱臣贼子,怎能进太庙!
他真不明白,各位先帝在祭拜太庙时,心里不觉得膈应吗?祭拜姚广孝,这是嫌自己的皇位坐得太久吗?
皇帝奖赏臣子的方式多种多样,为什么洪熙帝朱高炽偏偏让姚广孝配享太庙?朱厚熜实在无法理解。
这姚广孝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什么他去世后,朱棣要废朝2日,还亲自为他撰写碑文?
姚广孝出生于行医世家,自幼熟读四书五经。14岁那年,突然对佛学产生浓厚兴趣,毅然出家为僧,法名“道衍”。
俗话说,佛道势不两立。姚广孝却拜道士席应真为师,跟着他学习《易经》、阴阳术数与兵法。几年下来,姚广孝尽得真传。
学成之后,姚广孝开始游历四方,每每与人高谈阔论,言语之间,总有一种万里江山任我指点的豪气。
然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高僧很多,像姚广孝一般作为的,却屈指可数。
他用两句话,开启了朱棣的千秋伟业。
太子朱标因病去世,朱棣觉得,在诸多兄弟中,不论文才武略自己最出色,下一任太子应属自己。哪知,皇上却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这让他内心非常不满。
这时,姚广孝对朱棣说:“王爷,我能送您一顶白帽子戴。”朱棣听罢大为震惊:“白”加“王”即为“皇”,这和尚怎么知道我的心思?他的心中既害怕又兴奋。
1398年,建文帝登基不久,听信谗言大肆削藩。各藩王不是被贬就是被杀,朱棣急召姚广孝商议对策。
姚广孝提议:起兵造反。朱棣听罢色变,担心民意。姚广孝说:“我只知道您是天命所归,不管民心。”
姚广孝的这两句话,坚定了朱棣出兵的决心,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开启了他的靖难大业。
要起兵先得有兵器,姚广孝在朱棣王府下面修建了一个地下室,用以打造兵器。为防止泄密,他又在上面养了许多鸭鹅,以掩盖锻造兵器时发出的声音。
起兵当天,狂风四起,飞沙走石,众人皆认为是不祥之兆,姚广孝却说:“自古飞龙在天,必有风雨相随。吹落青瓦,预示着黄瓦将来。”这一番话,无疑给众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靖难之役的第三年,姚广孝建议朱棣轻骑挺进,直取南京,而自己则坚守北平。果然,朱棣顺利夺得南京并称帝,这让朱棣的“靖难之役”占据了绝对优势。
从定策到稳定军心,再到行兵路线,姚广孝的功劳若论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此外,他编纂《永乐大典》,铸造永乐大钟,堪称明朝第一奇人。
1405年,姚广孝受命重修《永乐大典》。为了编纂这部书,他不拘一格广揽人才,下重金购买大量底本,历时五年,终于成就了这部“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姚广孝还是永乐大钟的设计师和监造人,这口钟是我国的“钟王”,高6.75米,直径3.7米,重42吨,由青铜制成,光滑无裂纹。不仅闻名全国,更有“世界四大钟”之称。
从以上3点看,我们不难理解,在姚广孝去世后,朱棣会哀痛万分,为他废朝2日,并亲自撰写了碑文。
但,洪熙帝朱高炽又为什么要让姚广孝配享太庙呢?
“靖难之役”中,朱高炽守卫北平,姚广孝和他一起留守,帮他策划战略部署。他们一起并肩作战,击败了大将李景隆对北平的直抄之战。
后来,永乐帝朱棣北征蒙古,太子朱高炽留守监国,朝中大事都交给他处理。“少师”姚广孝尽心竭力地辅佐他,教给他许多治国能力。从姚广孝身上,他学到了很多,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受到大臣的一致好评。
所以,对于朱高炽而言,姚广孝是军师,是谋士,亦是恩师。他对姚广孝的崇敬与感激之情,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朱高炽登基时,姚广孝已经去世七年,他再次对姚广孝追封,但还不够,他要给姚广孝至高殊荣——配享太庙。
然而,105年后,嘉靖帝朱厚熜登基,却命人把姚广孝移除太庙。这又是为什么?
对于朱棣而言,姚广孝有从龙之功。但在嘉靖帝的心中,姚广孝怂恿朱棣举旗造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让这样一个人配享太庙,那岂不是在鼓励天下人效仿姚广孝,鼓动藩王造反?
把姚广孝移除太庙,就是在警醒后人,乱臣贼子做不得。
姚广孝这一生,堪称传奇。他是明朝37位配享太庙大臣中唯一一个文臣,也是少有被移除太庙的大臣。
有人说,没有姚广孝就没有后面的二百年盛世,也没有现在的北京城,他是一代奇才;也有人说,姚广孝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披袈裟,兴杀戮,是一代“妖僧”。
不过,历史的功过自古难以评说,对于姚广孝这个人,您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