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资治通鉴》大事记1:周纪一

《资治通鉴》大事记1:周纪一

公元前403年——公元前369年

周威烈王

二十三年(戊寅,前403年)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资治通鉴》周纪一

司马光对此有一段评价:“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魏斯、赵籍、韩虔,本来只是晋国的大夫,无论实力多么强大,只要没有周天子的正式任命,他们就不能自己称王称侯,即便自己僭越,别人也不会承认。

新中国成立之后,也有好几个自己当皇帝的,最后都沦为笑柄。

但这一次,是周天子任命赵、魏、韩三家为诸侯,这是破天荒的头一次,所以才叫“初命”。

天子自己先破坏规矩,当然天下就再没有了规矩。

资治通鉴开始于这一年,就是把“三家分晋”作为标志性的事件,从此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

当然,这三家成为诸侯之后,晋国的国君还在,只是地盘和实力越来越小而已,直到几十年后才彻底灭亡。

《资治通鉴有意思》的前四篇,讲的都是在此之前的故事。

1《智氏灭族三家分晋,命中注定在劫难逃》

(人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

2《为主报仇豫让刺赵,舍生取义虽死犹荣》

(为何活比如何活更重要)

3《文侯求贤言而有信,知人善用从谏如流》

(文侯一手烂牌打出王炸)

4《上不明则下不治,相不贤则国不宁》

(老板的用人观,公司的价值观)

二十四年(己卯,前402年)

王崩,子安王骄立。

盗杀楚声王,国人立其子悼王。

1、周威烈王死了,其子周安王继位。

你看看,周威烈王去年刚越级提拔赵、魏、韩三家诸侯,今年自己死了。多行不义必自毙。

2、强盗杀死楚声王,楚国人立其子为楚悼王。

古代国君安保工作做的不行,很多国君死于暗杀。楚悼王继位之后,任用吴起变法,楚国实力大增。

你会发现,为什么楚国此时是整个战国唯一一个称王的?很显然这是自封的。从公元前704年楚武王开始,楚国自尊称王已经300年了。这在华夏诸侯各国看来,就是南蛮在耍流氓。

周安王

元年(庚辰、前401年)

秦伐魏,至阳(孤)

秦国攻打魏国,到阳孤(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

二年(辛巳、公元前400年)

魏、韩、赵伐楚,至桑丘。

郑围韩阳翟。

韩景侯薨,子烈侯取立。

赵烈侯薨,国人立其弟武侯。

秦简公薨,子惠公立。

我们现在常说赵、魏、韩,最开始是魏、韩、赵,这都是按照实力排的序。

1、虽然三家分晋,但是彼此之间还比较和睦,所以经常一致对外。第一次联合军事行动,就是攻打楚国,打到了桑丘。

为啥伐楚?因为前年楚国刚死了国君,换了新君,一般新旧君主交接之时,往往会兵戎相见。

2、这一年,发生了三个丧礼。韩景侯、赵烈侯是和魏文侯同时被封为诸侯的开国国君,他俩都先走一步了。所以,三家伐楚的军队也因此撤兵。

另一个丧礼是秦简公,他其实抢了秦献公之位,此时的献公正在魏国流亡。

3、郑国围攻韩国阳翟。此时的郑国作为春秋大国,还欺负刚成立的韩国,不久之后,韩国就将对郑国兵戎相向。

三年(壬午、公元前399)

王子定奔晋。

虢山崩,壅河。

1、周天子的儿子出逃到晋国,这一定是周室发生了内乱。历史上很多国家的公子出逃到外国,后来又回到国家继承君位。齐桓公、晋文公、秦献公等都是如此。

2、虢山崩,石块滚落,堵塞了黄河河道。这是《资治通鉴》第一次记载巨大的自然灾害。

这一年,在欧洲,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被判死刑。

四年(癸未,公元前398年)

楚围郑。郑人杀其相驷子阳。

郑国人杀死相国驷子阳。一国之相被随随便便杀了,说明这个国家发生了动乱,内乱必有外忧,你看看,楚国来攻打郑国。当然,也可能是外忧引发了内乱。

五年(甲申,公元前397年)

日有食之。

三月,盗杀韩相侠累。……

1、发生日食。

2、三月,强盗杀死韩国相国侠累。杀死侠累的就是著名刺客聂政。

《资治通鉴有意思》:韩国用兵欺软怕硬,内乱不休名存实亡

六年(乙酉,公元前396年)

郑驷子阳之党弑公,而立其弟乙,是为康公。

宋悼公薨,子休公田立。

1、前年,郑国相国驷子阳被杀。这一年,驷子阳的余党杀掉了郑繻公,立他的弟弟乙为郑康公。

这些人也像豫让一样为主报仇,甚至联手杀掉国君,但都没有留下姓名。反观豫让,只身一人,报仇雪恨,虽然没有成功,但是青史留名。

2、宋悼公薨逝,其子宋休公继位。

这一年,在欧洲,爆发了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柯林斯战争,战争持续了10年,雅典再度崛起。

八年(丁亥,公元前394年)

齐伐鲁,取最。韩救鲁。

郑负黍叛,复归韩。

1、齐伐鲁,取最城。韩国出兵救鲁国。

2、郑国负黍城反叛,重新回归韩国。这几年郑国连年内乱,失去对地方的控制,所以下面的城池反叛回到韩国怀抱。

九年(戊子,公元前393年)

魏伐郑。

晋烈公薨,子孝公倾立。

1、郑国内忧外患,所以魏国也来捡便宜,攻打郑国。想当初,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称霸中原,如今却处处被人欺负。

2、晋烈公死了,其子晋孝公继位。就是在晋烈公的时候,魏、韩、赵三家分晋。

这一年,在欧洲,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回到雅典,在这里开办了雅典学园。从此开始了长达40多年的教学生活。

十一年(庚寅,公元前391年)

秦伐韩宜阳,取六邑。

初,田常生襄子盘,盘生庄子白,白生太公和。是岁,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使食一城,以奉其先祀。

1、秦伐韩宜阳,攻取六个城邑。

2、田和是齐国的权臣,他把齐康公流放到海岛上,只给他留一个城邑的赋税,用来供奉祖先。

这就是田氏代齐的开始。

十二年(辛卯,公元前390年)

秦、晋战于武城。

齐伐魏,取襄阳。

鲁败齐师于平陆。

这一年,战乱频发。秦晋战于武城。齐国伐魏国,攻取襄阳。鲁国趁机在平陆,打败齐国军队。

这一年,有一个人在卫国出生,他日后将改变整个战国命运走向,他就是商鞅。此时他叫卫鞅,或者是公孙鞅。

也就在同一年,墨子去世。

十三年(壬辰、前389)

秦侵晋。

齐田和会魏文侯、楚人、卫人于浊泽,求为诸侯。魏文侯为之请于王及诸侯,王许之。

1、秦国再次侵扰晋国。

2、齐国权臣田和与魏文侯以及楚国、卫国代表在浊泽会晤,希望支持他取代姜氏成为诸侯。魏文侯替他向周安王请求,周安王同意了。

周安王和周威烈王做了一样的事,不讲礼法,不讲政治。

十五年(甲午,公元前387年)

秦伐蜀,取南郑。

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

秦惠公薨,子出公立。

赵武侯薨,国人复立烈侯之太子章,是为敬侯。

韩烈侯薨,子文侯立。

1、秦国伐蜀地,夺取南郑。

2、这一年又是大丧之年。魏文侯、赵武侯、韩烈侯、秦惠公都死了。魏文侯毕竟长寿,熬死了秦、赵、韩两任国君。

魏武侯继位,他继位之后,相国公叔痤耍阴谋诡计赶走了吴起。

5战神吴起颠沛流离,一生辉煌结局苍凉

(无论你多厉害,只要有一个致命软肋,就不得善终)

十六年(乙未,公元前386年)

初命齐大夫田和为诸侯。

赵公子朝作乱,出奔魏,与魏袭邯郸,不克。

1、这又是“初命”。齐国大夫田和被周天子封为诸侯,田氏代齐,姜太公的后代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2、赵国公子朝作乱,逃奔魏国,借来魏国军队攻打邯郸,没能攻克。

这是三家分晋之后,首次内讧。

当年韩、赵分别向文侯借兵,文侯不借,取信于韩、赵,建立三晋同盟。武侯刚继位,就见利忘义,内部火并,魏国从此由盛转衰。

十七年(丙申,公元前385年)

秦庶长改逆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沉之渊旁。

齐伐鲁。

韩伐郑,取阳城;伐宋,执宋公。

齐太公薨,子桓公午立。

1、秦国庶长改发动政变,杀死秦出子及其母,沉之渊旁,迎接流亡河西的师隰回国继位,即为秦献公。(《资治通鉴》中这个“逆”字,应该是《史记》中的“迎”字,为笔误)

《资治通鉴有意思》6:献公图霸改弦更张,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2、齐伐鲁。

3、韩伐郑,取阳城;伐宋,抓获宋公。韩国是三晋之中实力最弱的,所以总是挑郑国、宋国这样相对小的诸侯国欺负。

4、去年田氏代齐,田和第二年就死了,儿子桓公田午继位。这里有一个小知识点:他也是齐桓公,但是和春秋五霸时期的齐桓公小白不是一个人。

那个历史名篇“扁鹊见桓公”,即“田齐桓公”。

十九年(戊戌、公元前383)

魏败赵师于兔台。

魏、赵再次内部火并。

这一年,秦献公迁都。从历经300多年的雍城,迁到距离河西之地更近的栎阳。

二十年(己亥、公元前382)

日有食之,既。

二十一年(庚子、公元前381)

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余家。

楚悼王死,大臣作乱,吴起抱王尸,歹徒射箭,射死吴起,射中王尸。楚肃王继位,杀死射中王尸作乱者,因此连坐灭族七十余家。

《资治通鉴有意思》5:战神吴起颠沛流离,一生辉煌结局苍凉

二十二年(辛丑,公元前380年)

齐伐燕,取桑丘。魏、韩、赵伐齐,至桑丘。

齐国打燕国。魏、韩、赵三家联合打齐国,兵至桑丘。桑丘在燕赵边境,今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

二十年前,魏、韩、赵三家联合伐楚,也是兵至桑丘。这个桑丘古称乘丘,是在山东兖州西北,当时鲁国境内。

二十三年(壬寅,公元前379年)

赵袭卫,不克。

齐康公薨,无子,田氏遂并齐而有之。

是岁,齐桓公亦薨,子威王因齐立。

1、赵国奇袭卫国,没打下来。

2、姜姓齐国最后一位君主齐康公,之前被流放到一个小岛上,这一年死了,还没有儿子。从此姜太公的子孙绝嗣了。

3、而就在同年,齐桓公田午,没听扁鹊的谏言,讳疾忌医,也死了。其子田因齐继位,即齐威王。齐威王后来将成为一代霸主。

二十四年(癸卯、公元前378)

狄败魏师于浍。

魏、韩、赵伐齐,至灵丘。

晋孝公薨,子靖公俱酒立。

1、狄部落在浍水打败魏国军队。魏国军队从文侯时候的战国第一,现在已经沦落到被戎狄部落打败了。

2、魏、韩、赵三家联合打齐国,兵至灵丘。

3、晋孝公死了,晋靖公继位。晋国国君现在也只是徒有虚名。

二十五年(甲辰、公元前377)

蜀伐楚,取兹方。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

鲁穆公薨,子共公奋立。

韩文侯薨,子哀侯立。

1、蜀国攻打楚国,占领兹方。蜀现在还是一个独立王国,还没有被秦吞并。

2、鲁国、韩国国君去世。

3、子思给卫国国君推荐苟变,这一章后篇详谈。

《资治通鉴有意思》:卫侯作秀冠冕堂皇,卖力表演国破家亡

二十六年(乙巳、公元前376)

王崩,子烈王喜立。

魏、韩、赵共废晋靖公为家人而分其地。

1、周安王死了,子周烈王继位。

2、魏、韩、赵共同废掉晋靖公,贬为平民,瓜分其地。三家分晋到此正式完成,历经七百多年的晋国正式灭亡。

周烈王

元年(丙午、前375)

日有食之。

韩灭郑,因徙都之。

赵敬侯薨,子成侯种立。

1、古人认为日食都是有特殊征兆。这一年,韩国灭掉了郑国,把都城迁到郑国首都新郑。春秋初期称王称霸的郑国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2、赵敬侯去世,其子赵成侯继位。

三年(戊申、前373)

燕败齐师于林狐。

鲁伐齐,入阳关。

魏伐齐,至博陵。

燕僖公薨,子桓公立。

宋休公薨,子辟公立。

卫慎公薨,子声公训立。

这又是战乱一年,大丧之年。

燕国在林狐打败齐国军队。鲁伐齐,攻陷阳关。魏伐齐,打到博陵。三个国家分别攻打齐国,说明此时的齐威王还不问政事,国家疲弱。

这一年,燕、宋、卫国君纷纷去世。

四年(己酉、前372)

赵伐卫,取都鄙七十三。

魏败赵师于北蔺。

赵伐卫,占领首都濮阳附近七十三个村邑。魏国在北蔺击败赵军。

五年(庚戌、前371)

魏伐楚,取鲁阳。

韩严遂弑哀侯,国人立其子懿侯。初,哀侯以韩廆为相而爱严遂,二人甚相害也。严遂令人刺韩廆于朝,廆走哀侯,哀侯抱之,人刺韩廆,兼及哀侯。

魏武侯薨,不立太子,子与公中缓争立,国内乱。

1、魏国伐楚。魏国除了韩国没有揍,秦、楚、赵、齐挨个撩骚了一遍。魏武侯四处用兵,不修内政,不立太子,结果自己死后,诸子争位,国内大乱。

2、韩国大夫严遂,刺杀了国君哀侯,国人立其子懿侯继位。

当初,哀侯任命韩廆为宰相。但是,他又对严遂更亲近。这样搞得韩廆和严遂二人势不两立。严遂派人刺杀韩廆,韩廆急奔哀侯寻求保护。哀侯抱住韩廆,刺客就连哀侯一块儿杀了。

《资治通鉴有意思》:韩国用兵欺软怕硬,内乱不休名存实亡

六年(辛亥、前370)

齐威王来朝。是时周室微弱,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天下以此益贤威王。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

赵伐齐,至鄄。

魏败赵师于怀。

楚肃王薨,无子,立其弟良夫,是为宣王。

宋辟公薨,子剔成立。

1、齐国屡屡被欺负,齐威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开始励精图治。他先是去朝拜周天子。别人都不重视这个周王,他偏要学齐桓公尊王攘夷,于是天下人都认为齐威王贤德。外交做完修内政。他召见即墨大夫和阿大夫,赏罚分明,从此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资治通鉴有意思》:既生庞涓何生孙膑,孙庞斗法两国相争

2、赵伐齐,打到鄄城。魏国在怀县打败赵军。

上一次是赵伐卫,魏国在北蔺击败赵军。你看看,这跟后来的围魏救赵很像。

3、这一年,楚国、宋国的国君去世。

七年(壬子、前369)

日有食之。

王崩,弟扁立,是为显王。

魏大夫王错出奔韩。公孙颀谓韩懿侯曰:“魏乱,可取也。”懿侯乃与赵成侯合兵伐魏,战于浊泽,大破之,遂围魏。成侯曰:“杀,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二国之利也。”懿侯曰:“不可。杀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贪也。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患矣。”赵人不听。懿侯不悦,以其兵夜去。赵成侯亦去。遂杀公中缓而立,是为惠王。

1、有日食,又是有大事。果然,周烈王死,弟弟继承国君之位,即周显王。

2、魏国内乱,韩、赵伐魏。这就是魏武侯不修德政,对外穷兵黩武的下场。

两国国君对待魏国的态度产生了分歧,结果纷纷撤兵。安邑解围。魏罃乘机袭杀公中缓,自立为君,是为魏惠王。

▽ 关注不迷路,每天读好书 ▽

北山读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资治通鉴,周纪一,三家,国君,大事记,内乱,诸侯,公元前,郑国,楚国,观点评论,魏文侯,桑丘,郑国,魏国,楚国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资治通鉴,周纪一,三家,国君,大事记,内乱,诸侯,公元前,郑国,楚国,观点评论,魏文侯,桑丘,郑国,魏国,楚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资治通鉴,周纪一,三家,国君,大事记,内乱,诸侯,公元前,郑国,楚国,观点评论,魏文侯,桑丘,郑国,魏国,楚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