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文旅资源丰富的省份,随便找一处破烂不堪的农村都能挖掘到其丰富的历史底蕴。普通的古村落就是晋商大户人家的大宅,而这样的古村落在山西几乎能用泛滥来形容。长治市平顺县北耽车乡安乐村的申家大院就是清代晋商中的其中一位,尽管不能跟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三多堂等大户人家相比,但申家大院的身世家族却是蒙古皇族的后裔。从财富积累上看申家大院在晋商几大户人家面前不值一提,但是从身世以及背景上看,晋商的几大户人家明显缺失一些历史底蕴,比起申家大院却有点底气不足。
申姓是我国古老的姓氏,出自于姜姓,炎帝神农氏治姜水而姓姜。武王建周朝,为拉拢传统贵族而将神农氏后裔吕封地于申,史称申吕。申吕在封地建申国,春秋战国时期被楚国所灭,申国子孙便以国为姓,申国后人将申吕奉为得姓始祖,申吕后裔即是我国的正统申氏。秦朝之后战乱等原因,部分少数民族被汉化而启用汉族姓氏,少数民族更改申姓多出自朝鲜族和蒙古族。
平顺县北耽车乡安乐村申家大院这一脉便来自于蒙古族更姓,据安乐村申家大院族谱记载,其祖先为曰璟公或者老曰公,老曰公是成吉思汗六代孙孛儿只斤.曰璟,同时也是元顺帝的胞叔,封为晋王,后封潞王辅佐顺帝。出身的高贵决定着起步的高峰。然而元顺帝时期的蒙古王朝接近没落,徐达问朱元璋的一句元顺帝北逃追不追,也就意味着蒙古王朝在中原的统治彻底覆灭。
元顺帝北逃就意味着蒙古皇室土崩瓦解,分散在各地的封王也为后路做打算,曰璟公也不列外的为逃命而四处奔波。曰璟公带领18子6女向全国各地逃跑,一家子逃跑目标太大不得不分散出逃,为不被发现是蒙古人,还启用汉姓申氏。未来能够团聚还将一口大锅砸碎很多块分给18子6女,剩下的铁锅碎片深埋地底下。以碎铁锅片为证便于后人相认,这就是民间申姓“锅片申”、“铜锅申”的由来。
曰璟公生有18子6女,18子分别是文秀、文端、文正、文美、文信、文平、文智、文慧、文法、文亮、文俊、文雅、文临、文翰、文简、文瑞、文宪、文义。18子分散在河北石家庄、邢台、邯郸、山西潞城县等地。曰璟公当时将子女分潜在河北山西两地还有一个私心,那就是蒙古铁骑总会东山再起,到时候分居各地的子女作为响应,重启蒙古皇室。无奈明军灭元过狠,不彻底消灭不罢休,隐藏在山西河北两地的蒙古后裔最终完全被汉化。
朱元璋当时为防止蒙古势力死灰复燃,将带靶子的一律处理掉,适龄和有生育能力的女性全部嫁给汉人,老幼者哪家愿意领走为奴的就领走,没人领走的就自生自灭,经过这一狠招,中原境内的蒙古人彻底被汉化,以至于清初的几百年间,中原蒙古人消声灭迹。别怪明朝手段狠,南宋整个疆域生活着近亿人口,蒙古铁骑进入中原人口骤降不足3成,足见当时的汉人对蒙古人有多么的痛恨。
安乐村申家大院族谱记载,洪武年间申洪公从潞城天宫迁至平顺安乐落业,并在此繁衍生息。潞城天宫的“锅片申”始祖是曰璟公13子文临公,尽管当时的蒙古人在汉人区内已经是没落贵族,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出逃时带走的财富足以让普通老百姓羡慕不已。不过为避免引来杀身之祸,文林公依旧过着锦衣节食的生活,亦要求其子孙不可暴露财富,在仇恨蒙古人的环境下偷生,要是暴露自己是蒙古身份,想必文林公这一脉遭到灭顶之灾皆有可能。
“锅片申”在整个明朝的200年时间里深居简出,过着低调而又俭朴的生活,本以为就此默默无闻,彻底将蒙古血统隐埋在历史长河中。后金为崛起而跟蒙古残余势力联姻,之后的崇祯帝上吊,生活在汉人区的蒙古后裔开始得以抬头,当然想重新定为贵族身份,过着皇族的生活那是不可能,但依其深厚的家底从商成为大户人家也不是难事。过着近200年清苦的申家人在后金入关后终于可以获得重生,将埋藏在地底下的宝藏挖出来大修房舍,跑生意,最终成为晋商中小有名气的大户人家。
大娘在申家大院生活一辈子,目前接近九旬,从面相和肤色上看确实跟蒙古人有些相似。特别是肤色,蒙古草原地处北温带,尽管没有炙热的阳光,但干旱少雨、日晒时间长,皮肤长时间被紫外线暴晒所以皮肤比较深。大娘不知是汉人嫁入申家大院的外族女,还是正统的蒙古族血统,但长期杂居在汉人区,想必已经被完全汉化,基因这东西是很难改变,蒙古人的某些特质仍旧保存下来。
成吉思汗后裔改名换姓生活在汉人区,这也不是很奇怪的事,重庆万盛经开区就有蒙古贵族铁木耳的后裔。这支铁木耳后裔也是在元末明初为避难往南出逃,铁木耳带有9子1胥来到两湖一带,为遭到全家覆灭启用汉姓余氏,也就是民间传说的“铁改余”,为方便族人相认还编写一首诗。这支铁改余原本生活在两湖一带,明末清初湖广填川来到四川,余氏家族墓中有详细记载南迁经过,所以现在全国各地有成吉思汗后裔那也不足为奇。
本文是记事性文稿,见物说物,见其所想,所想所写,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大伙谅解。谢谢广大读者阅读本文稿,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