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仁宗重臣杨士奇幼年凭什么能让生性高傲的继父接纳并重视?

仁宗重臣杨士奇幼年凭什么能让生性高傲的继父接纳并重视?

杨士奇,泰和人,至正二十五年出生于袁州。

至正,是前朝(元朝)最后一任皇帝元顺帝的年号。而至正二十五年,元朝内部矛盾激化,元太子逼顺帝禅位,最终不成;同时,朱元璋结束元朝统治下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三方势力割据的局面,在陈友谅被杀后一面谋取其旧地,一面反攻处于江南的张士诚。

可以说,至正二十五年,在各方势力的促成下,整个中原地区为战火困扰,无一幸免。当时的中原正统统治者元朝内忧外患不断,早已无力统辖。而杨士奇出生后不久父亲便死于战争,剩下孤儿寡母。为躲避战火,杨士奇与母亲只能四处漂泊。

不过即便如此,杨母也没有放松对杨士奇的教育。逃难途中,母子俩什么都可以舍弃,唯有《大学》一书始终随身携带。

为了让杨士奇有更好的成长环境,杨母改嫁罗性。后人分析,杨母应当是作为继室甚至妾室进入罗家的。从杨母对士奇教育的重视,我们不难推测,杨母曾经也是书香世家的子女。可即便如此,生于乱世,除了以这样卑微的方式,自己作为女子,又如何给子女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呢?

进入罗家不久,杨士奇便被迫改姓罗。

由于自己母亲的身份,士奇在继父家中始终小心翼翼,不愿给母亲惹麻烦。但由于自己并非继父的亲子,继父膝下也不缺亲生子女,杨士奇一直是这个家中比较尴尬的存在,继父供其吃喝读书,再多的也没有了。

如果没有意外,杨士奇会作为罗家的边缘人物,就这么长大成人。

直到杨士奇八岁时,罗家的一场祭祀,让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点。

1373年,罗家祭祀,作为当地名士,罗家的祭祀自然场面极大。当然,这场祭祀,是没有杨士奇这个没有罗家血统的孩子的位置的。

年仅八岁的杨士奇看着家中仆人一点点将祭祀物品搬入祠堂,再看着祠堂中供奉的祖先牌位,想起了自己的生父。自有记忆起,自己就没有见过生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时母亲还会时常说起,进入罗家后,为了避免落人口舌,两人更无法光明正大地缅怀。

如今,罗家先祖有人供奉,可自己的族人早已于战乱之中死的死、散的散,又有谁能在这祭祀的日子给杨家的先祖与在战争中失去的亲人奉上一炷香呢?

思及此,杨士奇决定为故去的父亲与亲人做些什么。这里没有灵堂,士奇便找来一些小土堆,做成神位的样子,郑重地跪拜行礼。

这一切,却被继父罗性看到了。

不过,罗性却没有训斥杨士奇,反而让其恢复本姓,并将自己孩子的未来郑重托付给这个年仅八岁的孩子,此后更是着重培养。

时至今日,我们自然无法亲口闻讯原因,或许是罗性刚刚从祠堂出来,看见自己寄予厚望的亲子在祭祀时毫无诚心、只顾玩乐,而后看见杨士奇小小年纪,寄人篱下却不忘先祖,一时感慨;又或许是看着眼前稚嫩孩童眼中的坚定,罗性想到,自己在朝中又何尝不是与现在的士奇一样,明明满腹经纶却处处遭漠视呢?

如今,罗家的孩子都不是读书的料,自己又能将偌大的罗家撑起多少时日。若是日后自己离开,又有谁还能记得罗家、记得自己的几个孩子。杨士奇虽然没有罗家血统,可罗家毕竟也有个抚养栽培的功劳,日后若真能成为人中龙凤,凭着士奇的本性,想必也至少会庇护罗家后人,只要这一点庇护,就够了。

只是好景不长,一年后,罗性因得罪权贵被贬谪,杨士奇也只能带着母亲离开罗家。

这里有个疑问,为什么罗性与母亲不是跟随继父前去赴任而是离开罗家?后人猜测,正是因为杨士奇的母亲可能并不是罗性的正妻,而是妾室,罗家家道中落,罗性又不愿意因为自己官场上的失误连累此时已小有名气的杨士奇,这才放母子二人离开。

虽然只是短短一年的教导,但罗性给杨士奇带来的影响持续一生。罗性博学,是地方有名的名士,杨士奇长大后亦爱读书,无论身处何地都不会忘记以阅读充实自我,这也是后来他能一跃成为《太祖实录》副总编的重要原因;而杨士奇在罗家多年,有机会近距离体会罗性为官得失,这一定程度也为他后来进入官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您可以点击文字上方的关注,这样您就可以收到之后的推送啦。

如果您有不同的想法,可移步至评论区,我们一起探讨!

文字来源:浅浅叙历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元朝,继父,罗家,重臣,生性,母亲,杨母,杨士奇,祭祀,罗性,观点评论,继父,罗家,杨母,杨士奇,罗性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元朝,继父,罗家,重臣,生性,母亲,杨母,杨士奇,祭祀,罗性,观点评论,继父,罗家,杨母,杨士奇,罗性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元朝,继父,罗家,重臣,生性,母亲,杨母,杨士奇,祭祀,罗性,观点评论,继父,罗家,杨母,杨士奇,罗性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