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梁山泊三位寨主的名字,连起来一读,就能看出宋江的悲剧命运
“大人,不好了,皇上的使者在外面喝酒。”
宋江一听,大叫:“坏事了”。
大宋宣和六年(1124年),皇上派使者到楚州,赏赐安抚使宋江一坛佳酿。
这时候的宋江,因为剿灭了方腊,受到皇帝嘉奖,担任楚州安抚,还掌管该州的兵权,风光无限。宋江一见非常感动,便真诚邀请使者也留下,大家一起品尝御赐美酒。使者连连摇头说:“对不起,我滴酒不沾。”
可是使者刚走了没有一百米,就在路边小酒馆要了几盘菜,一壶酒,在那里自斟自饮起来。手下看到这一幕,急忙回去向宋江报告。宋江一听,心说坏了,皇上一定是听信了谗言,在酒中下毒,要将俺置于死地。
这时候,宋江只觉得腹中隐隐作痛,越来越厉害。他不敢怠慢,让人星夜去润州把李逵叫来。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带李逵一起上黄泉路。
因为李逵脾气不好,万一老大死了,这厮造反,岂不是坏了他宋江的一世英名?
手下去叫李逵了,宋江在衙门摁着肚子,坐在那里回忆起在梁山的一幕幕往事。他想的最多的,是梁山的前任寨主王伦、晁盖。
想着想着,他突然大悟:把梁山三任寨主的姓氏连在一起读的话,竟然是这三个字,它说明自己的命运早就注定。
梁山的首任寨主,名叫王伦。
能上梁山的人,都是“不法”分子,才会放弃安定的生活,落草为寇。当然,也有很多人是受到贪官污吏压迫,被逼无奈,上了梁山。
无论怎么说,只要你上山,那就不是“守法百姓”了,说好听点,叫绿林好汉;说不好听点,就是土匪。土匪大都是贼眉鼠眼,一脸横肉,王伦却是土匪中的另类。他原本是个秀才,文化人。因为多次考试都名落孙山,这才万念俱灰,上山当了土匪。
其实,在历史上,落第秀才造反的人不止王伦一个。
唐朝的起义军领袖黄巢,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洪秀全,都是因为考试成绩差,总是落榜,才揭竿而起。他们所率领的起义军,都轰轰烈烈,差点夺取政权,在历史上留下光辉一页。
王伦出身跟他们相同,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那就是黄巢跟洪秀全雄心勃勃,志向远大,王伦目光短浅,胸无大志。
黄巢和洪秀全造反的目的是改朝换代:既然老子考不上,那就索性把皇帝掀下宝座,自己取而代之,让全中国的文人都在自己脚下俯首帖耳。按照你们的规则,老子不能金榜题名,那好,老子有朝一日要当皇帝,成为制定规则的人。
可是王伦不然,同是落第之后造反,王伦满足现状,根本没有当皇帝的想法。
按照王伦的想法,自己一辈子在山上打家劫舍,吃喝不愁,已经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因为没有这样的胸襟,当林冲被高俅等奸贼陷害,走投无路要上梁山入伙的时候,王伦不乐意了。
但是因为有隐情,王伦又不好意思拒绝。要知道,王伦是得到了柴进大官人的资助,才上的梁山。而林冲上梁山,拿有柴进的介绍信。
王伦只好给林冲出了个难题:三日内必须拿一颗人头来,当做投名状。
幸好林冲遇到的是丢失生辰纲之后,到处流亡的杨志。二人都武艺高强,厮杀半天不分胜负,王伦这才让两人住手,同意林冲上山。这样的结局,可以说是皆大欢喜。
后来,晁盖再上梁山的时候,结局就不好看了。因为劫持生辰纲遭到通缉,晁盖和吴用、公孙胜,以及三阮等人也想上梁山。
王伦一看对方人多,都比自己厉害,就说我的庙小,容不下你们这些大神。说着,王伦让手下拿来一笔巨款,要赠送给晁盖,想把他们打发走了事。
这时候,林冲不干了,心说王伦你如此小肚鸡肠,梁山如何能发展壮大,俺跟着你干也没有什么前途,干脆宰了你算了。
见此情形,吴用在一旁偷着乐,巴不得他们火拼。
吴用一捋胡须,发出暗号,晁盖和刘唐拦住王伦,公孙胜“假意”劝说林冲,阮家三兄弟拦住王伦的心腹杜迁、宋万和朱贵。
林冲毫无悬念,结果了王伦,梁山从此进入晁盖时代。
这场黑吃黑,表面上看很偶然,其实是必然结果。梁山地势险要,成为好汉们向往之地。能上梁山的,都是不要命的角色,一个比一个狠,信奉的人生哲学是“强者为尊”。
王伦一个没有远大理想秀才,嫉贤妒能,“小富即安”,厚黑学根本没有学到家,被做掉是迟早的事。
可是,晁盖的第一把交椅也没有坐太久,也只是为人作嫁,给宋江打下了基础。
相比王伦来说,托塔天王晁盖倒是一个大格局的人。他有房有地,吃喝不愁,还是一名村官(保正),名利双收。说白了,晁盖就一个小地主。
在人们的印象中,地主都贪得无厌,爱财如命。但是晁盖却很豪爽,他扶危济困、仗义疏财,从不把金钱看得太重。而且他还喜好结识天下好汉,路见不平。这一点,他就比王伦更胜一筹。
他还酷爱武术,为了练武,媳妇都不娶了。因此,晁盖在江湖中渐渐有了名气,远近好汉纷纷相投。
不过结交好汉和习武是一回事,造反是另一回事。晁盖的生活那么滋润,起初并没有造反的想法。甚至当赤发鬼刘唐向他透露生辰纲的信息,建议他去打劫的时候,晁盖也并不是那么感兴趣,只是说了句“且再计较”,表示要“从长计议”。
直到公孙胜出现,说自己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想跟晁盖合作劫持生辰纲,吴用也对这笔不义之财非常感兴趣的时候,晁盖才跟他们开始谋划。
这一谋划不要紧,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即便劫持了生辰纲,晁盖也并没有造反的意思,而是希望发一笔横财,后半辈子衣食无忧。只因为参与打劫的白胜办事不靠谱,东窗事发。
上了梁山之后,晁盖凭着自己的威望,很快就打开了局面,让梁山进入一个全新阶段,人马迅速增加。
但是这一切,从宋江到来之后,发生了剧变。
宋江跟晁盖都是英雄好汉,可二人不属于同一个阶层。前者属于既得利益集团成员,尽管宋江是个小吏,但是手头非常宽裕。这从他包养阎婆惜一事上,可以看出他没少收黑钱,原被告通吃。
施耐庵在描述宋江的时候,用了一个词“吏道纯熟”,那意思是宋江虽然是一个小押司,但是精通潜规则,有灰色收入。
如果没有灰色收入,别说是包养情人,就是仗义疏财,也没有收入来源。一个连八品官都不是的小吏,他的薪水少得可怜,能养活老爹和自己不会有多少盈余。
既然如此,如何能让江湖中人都知道“呼保义宋江”?
如果说晁盖的侠义大名是合法收入完成的,宋江的大名则完全是被告和原告“赞助”的,不是大风刮来的。都说宋江仗义疏财,很少有人问,他的钱哪里来?家里没有矿,没有印钞机,也没有遗产和产业,钱是大风刮来的?
说穿了,宋江不过是用他们的钱,拿来济人贫苦,救人危难。他的目的,是为了出名,当更大的官,为自己获取更大的利益。
当然,这总比那些赃官贪污之后,只顾自己挥霍要好。因为自己是个小官,尝到当官的甜头,所以宋江和晁盖的价值观是不同的。常言道,“为官者,一本万利”,而且还没有风险。当强盗可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但是风险太大,弄不好连吃饭的家伙都没有了。
所以,宋江的理想是当官,当大官。
但是古代当官除了世袭,便是科考。宋江是平民的儿子,只能参加科举,肚里的学问又不够。唯一的一条路,就是当强盗,然后接受招安。宋江的招安思想什么时候形成的,他上梁山是主动还是被动,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上了梁山之后,晁盖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表面上讲,二人是生死之交的兄弟,但是晁盖只想聚义,不想招安。
而且正因为二人价值取向不同,就成为你死我活的关系。
只要晁盖在,宋江的招安战略就无法实现。因此,宋江上了梁山之后,就开始笼络人心,边缘化晁盖。条件成熟之后,晁盖不明不白死在了攻打曾头市的战斗中。
段景住上梁山献马,半路被曾头市所枪,宋江让戴宗去打探消息。梁山泊和曾头市相距不到300里,日行一千,夜行八百的戴宗竟然“去了三五日”。
戴宗回来之后,告诉梁山的大佬,曾家兄弟积极备战,要进攻梁山。
还编了歌谣,让小儿们唱,其中有“剿除晁盖上东京”。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曾头市跟梁山泊的仇恨从何而来?再说了,进攻梁山,有必要编写童谣吗?
有人怀疑,戴宗去了那么多天,就是为了教“小儿”唱剿除晁盖的童谣,激怒他。
还有,这时候,晁盖已经被架空,江湖都只知道有宋江,不知道有晁天王。段景住献马的时候,也说“只闻”及时雨大名。既然如此,曾头市的歌谣,点名道姓说晁盖,不奇怪吗?
因此,戴宗去了三五日,很可能是去曾头市教小儿们唱挑衅梁山泊的童谣。
果然,晁盖“听戴宗说罢”,大怒道,我要亲自走一趟,踏平曾头市。
蹊跷的事还在后面,晁盖去曾头市,梁山那么多猛将都没有去,去的21位将领,大多是晁天王的心腹,如三阮、林冲、白胜等。宋江的心腹,只有徐宁、呼延灼等几个将领。
晁天王中箭,是在晚上,而且是遭遇战。
书中说“转了几个弯”“撞”出一彪军马。按照常理,对方是不知道晁盖具体位置的,所以说是“乱箭射来”,不是有针对性的。既然如此,为何射中晁天王的,偏偏是一支毒箭?
毒箭需要成本,也需要工夫,两军交战不可能都弄成毒箭。
这说明,对方知道晁盖的位置,那毒箭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事实上那箭头上刻着三个字“史文恭”。
半夜三更,转了几个弯,“撞”见的梁山人马,史文恭怎么会偏偏射中晁盖?
有意思的是,晁盖中箭倒下的瞬间,距离最近的,竟然是呼延灼和燕顺,他们都是宋江心腹;这难道是巧合吗?
作者这样写,是在暗示什么?
这时候,神秘人物戴宗再次出现。晁盖出发之后,宋江让戴宗去打探消息。晁天王在那里战斗了三四天,他中箭之后,梁山撤兵,到半路“正迎着戴宗”,这怎么都解释不通。
作者无非在暗示,戴宗是个神秘人物,和晁天王的死有关。
最关键的一点,晁天王在临终的时候,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那个捉的射死我的,便让他做梁山泊主”。
晁天王知道毒箭上写有史文恭的名字,但是他却未说“捉住史文恭”如何如何。而且,他不想让自己最信任的兄弟宋江当梁山泊主;这还不够明了吗?
两千年只出四大名著,《水浒传》实至名归。这就是施耐庵的高明之处,如果挑明了,那《水浒传》还算名著吗?
有人说了,晁盖已经被架空,宋江根本没有必要杀他。要知道,晁盖是名义上的老大,他如果不死,招安是无法实现的。不光是林冲和三阮,就是宋江的心腹李逵也反对招安。
而宋江和晁盖关系表面上很好,不能通过火拼的方式做掉晁盖,只能想别的办法了。
还有人说,宋江是呼保义,怎么会做出那样卑鄙龌龊的事。别忘了,宋江为了达到目的,向来不择手段。他为了让秦明上山,假扮秦明的士兵烧杀抢掠,血洗村庄。慕容知府的原话是“把许多好百姓都杀了”,又把“许多房屋都烧了”。
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慕容知府不再相信秦明,杀光了他的家人。秦明没有了退路,这才入伙梁山。
看看,为了让秦明上山,不惜杀害那么多无辜百姓,让秦明失去亲人。宋江这样的事都做了,算计晁盖还会有什么心理障碍?
不得不说,宋江确实是个人物,无论用什么办法,他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排除万难,接受了招安。而且在招安之后,指挥大军南下镇压了方腊起义,受到了朝廷的嘉奖,实现了“衣锦还乡”的夙愿。
这时候的宋江,风光无限,志得意满。可是宋江忘了一句话,“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如此。
而且梁山好汉一开始就是反朝廷的,是不入流的。在朝廷眼中,这些人本来就是“腌臜草寇”,跟韩信、彭越、英布等赫赫有名的战将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所以宋江屁股还没有坐稳,他的性命便被夺去。
忙来忙去,到头来一场空。
生命到了最后关头,宋江想起了自己的弟兄。
为了征讨方腊,108位弟兄,死的死、残的残、走的走,最后只剩下不到30位。
弟兄们用血染红大哥的顶戴,但是大哥最后也命丧黄泉。
生命最后,宋江还想起了前两位梁山泊主。
将自己和二人的姓氏连在一起,他有个惊人发现,三人姓氏倒着读的话是“宋朝(晁)亡(王)”。
意思是说,宋朝必然灭亡,拼命维护宋朝统治的宋江也不会有好下场。
“太把自己当回事,其实你什么都不是”,这歌词用在宋江身上,再恰当不过。宋江的悲剧命运,就在做的梦太不切实际,跟自己的身份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