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上篇文章讲到,二里头是大禹的城址兼墓地,反响十分激烈(注意,不是热烈),流量也增加了一点…当然,反感嘲笑我的人也增加了一点,他们教导我说大禹是早夏时代(公元前2070年)的人物,而二里头是晚夏时代(公元前1800年),两者相差300多年呢…除非大禹活了300多岁,怎么可能出现在二里头?…你连最基本的事实都搞不清楚,还考古?简直是民科无知无畏,胆大包天…友好的网友态度当然还是很温和的,只是不理解我为什么这么断代…我一一解释后,他们还是不明白,自己也总有说不清的地方,有些孤证不立,拳打棉花的感觉…
所以在此基础上,我又增加了殷墟和妇好墓问题进行解读…因为去年我说过“殷墟妇好墓是打开夏商周奥秘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并指出妇好墓不是武丁贵妃墓,而是帝喾祠的看法…当时大家也不理解!实话实说,当时我讲此话时,扪心自问也是仅凭一时冲动和观感,对《说文解字》及郭老有看法所致,至于妇好墓为什么是帝喾祠(或墓)并未有直接证据。但现在看的确如此,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随着图腾/铭文/葬礼解读三大法器加入解夏阵营后,已使我自己逐渐摆脱了对殷墟甲骨文的严重依赖和过度崇拜!
并逐渐明白了殷墟妇好墓就是“祠墓合一”的舜墓所在地,是夏人居葬合一的风俗产物。而甲骨文不过是大禹时代的治水文字,是周人后稷对祖先虞舜传承的一种记录…而且时间并不长,也就是3800年以内的事情(与周原甲骨文史一致,与大洪水泛滥时间基本一致)。而和所谓的7000年贾湖刻符并无关系…
而且对武丁中兴及武丁卜辞也有了全新的认识:他并不是所谓的22代商王,而是大名鼎鼎的商均契本人!而且武丁中兴其实就是商契中兴(上甲微事件)的记载…为什么这么想呢(精神病了)?
因为武丁铭文在周口鹿邑长子口墓中已经找到了,原来就是商均契本人的名号之一也!故而佐证有关武丁时期的甲骨卜辞内容,都是商均契中兴的史实记录,《竹书纪年》称“帝泄16年,殷侯微(商均契)以河伯之师伐有易,杀其君绵臣…中叶衰而上甲微复兴,故商人报焉…”,如图所示:
这个大雷又一次把我自己彻底震晕了…我忽然发现自己已经被自己挖的坑彻底掩埋了,而且一次比一次大,这跟自取灭亡有什么区别呀?
(有网友很反感我的“脑残考古/小白考古”及缩短上古史时间的看法,骂我是哗众取宠/里通外国)…
但我明白自己是科学严谨的(当然过于严谨反而象个呆子)。因为二里岗甲骨卜辞内容我已破译,就是“禹生启”卜辞,是商契佐禹治水成功受启,祭祀先祖舜禹(舜为羌,禹为乙,契为其)功德的卜辞…也间接佐证二里头就是大禹治水工地之一(比如伊阙)。如图所示:
所以甲骨文的属性,主要是大禹治水之后的王权斗争产物,是周人和殷人共有文字…但殷人不是商人,而是虞人,这一点,也挺有颠覆性。对于殷墟考古专家来说,简直就是打脸,而且时间也不会超过3800年,一下戳破了汉史专家的5000年大泡泡!而且对于为什么殷商不是一族,简直让成名立腕的汉史专家无地自容!难道自己这些年在自娱自乐/自欺欺人吗?
因为三星堆/二里头遗址至今没有出土甲骨文情况,似乎说明甲骨文并不是二里头/三星堆的产物,而是不同王权的产物…
也就是说,在殷墟时代,还有另外的独立王权社会存在!也间接佐证明夏与商周是并存的关系,包括武丁卜辞记录的伐巴平羌问题,及商汤为什么建国后还屡次迁都问题,甚至商纣王因讨伐东夷而被周人亡国问题…原因其实并不是因为水患问题和内部矛盾那么简单,而是没有真正灭掉虞夏殷三大氏族罢了…只不过这些遗老遗少逃到了三星堆/石峁/山东/南方又建立新国家了,比如蜀周夷氐羌匈奴…最后商被夏后氏周人和有虞氏殷人东西夹击而灭掉了…也就是说,虞夏殷商的矛盾持续了整个商代…虽然商汤杀掉了舜帝并秘葬亚长墓,还南下追逐了有虞氏商均入苍梧,留下疑冢(湖南鬼崽岭)及九嶷山舜陵丹朱陵…
当然从考古上讲,夏后氏周人使用周原甲骨文为王祀,有虞氏商均后人使用牛骨文为王祀,有扈氏夏人使用玉石文字(虫鸟文)及彝族水书为王祀…都是“夏与殷商周并存”的铁证据之一,夏代471年和商代490年及周代300年,是并行存在的关系(国家断代工程“搭积木”式的断代方法是不成立的)。
所以,目前根据铭文与图腾对比解读的最新成果,佐证了:
陶寺即是鲧父继承颛顼王权的平阳;二里头即是大禹继承鲧权之斟鄩;濮阳龙虎墓即是颛顼继承少昊王权之帝丘;殷墟即是商均继承舜王权之斟灌…
都是执行“居葬合一”的夏人风俗习惯(这也是夏礼之源)!只不过陶寺被舜破坏了,二里头和殷墟被丹朱占了,又被周武王和周公掩埋了,妇好墓又被郭老因迷信汉史汉字而解错了…祠找不到墓了,墓找不到铭,形成祠墓分开的历史怪现象…这是众多历史遗留问题在当代考古界的典型反映(细节看我专文)。
当然事实很精彩,真相很意外!真正的殷墟甲骨文是由史称的“不肖之子”商均(史称商契,俗称夏启)创造的,并由周弃后稷所继承(周原甲骨文)。
商均佐禹治水有功封启后,营建了安阳妇好墓,举行了声势浩大纪念舜受启位之“均台之享”(哈哈,原来商均即是夏启!难怪叫均台之享!)…伯益又被夏启商均所杀(益干启位,启杀之),其“不肖子孙”尧子丹朱又夺权判杀舜帝(有易杀王亥),放葬于至今仍神秘莫测的亚长大墓中(国宝档案有专辑,我不赘述),并逐商均南逃苍梧(盘龙城),留下九疑山舜陵及鬼崽岭疑冢…以至后人嬴政(秦始皇)也在中条山设秦人兵马俑以效之…
这个瓜拍得够大,情节赶上封神演义了…坑也挖得够深,又一次掩埋了自己“哗众取宠/博人眼球/自取其辱”的评价…
其实,作为铭文“舜”字,在甲骨文中本来是有扈氏图腾牛头标志“羌”符号,但被我讹为虎头“虞”字,这是我三年解史的最大误判!
而舜又被讹为汉字喾,商均讹成商契,形成所谓“帝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这个历史错案,彻底把有虞氏(舜均)搞没了,淹没在商汤灭夏的诡计之中(丹朱灭虞)…以至网友总是问我夏代之前的虞代王朝哪去了?我简直无言以对…如图所示:
当然,不知道者还自以为是地认为,殷墟就是《竹书纪年》讲的盘庚都城呢…有谁会想到竟是3600年前早已被商人消掉的有虞氏舜帝“均台之享”呢?
乖乖,难怪殷墟小屯村至今挖不出商汤/盘庚/武丁大墓,原来是虞舜墓地(殷墟之由来)!难怪张光直/唐际根的“商丘计划(一/二期)”执行40多年挖不出先商大墓…赶情是殷人南迁之地,不是一个窝呀!鸟占雀巢,商汤占了虞都为景亳,建了洹北商城及汤王陵区,500多年后又被虞夏殷周人所灭,这才是殷墟的正确打开方式也(虽然有点烧脑)…
对商汤灭夏的反思
好了,大家先休息一下,收回目光,再思考一下当下问题…我仅仅是说了一部分结论而已,虽然说的挺符合逻辑(网友评价)…但是证据何在?你又是怎么考证的?幻想?作梦?自淫?(还是网友评价)…所以我根据对亚长墓位置及墓内文物及铭文分析,进行一下论证:
亚长墓与妇好墓应是平级,是继妇好墓之外,唯一一座殷墟宫殿宗庙区出土的有骨骸大墓。
而专家对亚长墓主人启骨骸查验后发现,此人死因是受七处刀伤而亡(残缺右臂),属于非正常性死亡!
另外,墓主人是趴在棺里、脸朝下入葬的。考古上称之为俯身葬。对此有两种看法,一个是凶葬,意外死亡的本族风俗表征;一个是王权象征之葬,比如“持权杖+俯身葬。而亚长墓鉴定结果符合第一种情况。
另外,考古人员通过对亚长尸骨进行了锶同位素分析和氧同位素分析,发现亚长并非来自安阳本地,而来自某个沿海地区。
最后依据出土的“亚长”铭文,经会意观察应为“持杖戴羽之酋长”形象,与同墓出土的青铜手器(义肢)形成了逻辑链条,佐证亚长应是个拄拐之人(瘸子)。
而且亚长脚趾变形,并有花椒坑痕,与二里头大禹墓情况完全一致,说明应是一个氏族之人(或同信仰之酋长)。并且青铜手上铸有“玄鸟”纹饰,正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帝喾(舜)名号,并与金沙遗址出土的“鱼凫王”黄金权杖及鱼凫铭文发生“撞脸”,佐证亚长应即鱼凫王舜也…
而妇好舜祠与亚长舜墓,也形成了与夏祀“祠墓合一”明显不同的“一祠一墓”的“帝舜而郊冥,祖契而宗汤”的殷人礼制…
舜帝因被商汤丹朱秘密杀害放葬亚长墓中,故采取不封不树,不立碑/不设享堂的方式入葬,故天下人知晓此事者极少…而与他有父子关系的周口鹿邑长子口商均契墓,也和古宋归德汤城分开了,形成“一城一邑”礼制…彻底与夏人“居葬合一”礼制分道扬镳了!
难怪舜后人周武王克殷后,那么急于要重修妇好墓,并铸造妇好鼎及礼器108件,刻制“宰丰匕骨”卜辞祭祀妇好舜墓,包括铸造“高祖河”(舜/鲧)何尊,发出“余其宅兹中国,自兹司民”感叹…原来是为了恢复大禹“居葬合一”的夏祀礼制也…这一切都是商汤灭夏,礼制分道扬镳造成的恶果也…
那么为什么说鹿邑长子口墓是阏伯商契的“均台之享”呢?
《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夏启有钧台之享。”史称禹驾崩后,子启继承了王位。东方夷族的首领伯益和启的同姓氏族有扈氏起兵反叛。启用武力征服了他们,杀掉伯益,把有扈氏罚作牧奴。启在都城阳翟召集各地方国首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献祭神灵的活动及方国盟会,史称“钧台之享”。
这次盟会确立了夏启“共主”地位,实现了从禅让制到家天下的转变…(载自网络)。
那么回答此问题之前,我先提一个小小问题作为引子:
为什么夏启会盟叫“均台之享”而不叫“启台之享”?均字除了商均之外,还有什么王叫均?是不是夏启就是商均呢?
是不是很奇怪我这么问呢?是不是觉得这个“均台之享”的确很不平常?下面就请大家在看文字时,也仔细思考一下我提出的问题:
根据《左传·昭公元年》载:“昔帝喾高辛氏有二子,长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迁实沈于大夏,主参…”。
郭沫若认为“阏伯为商之先人契,与阏伯是一非二”。另据《帝王世纪》引《世本》说:“契居番,相徙商丘,本颛顼之墟,故陶唐氏之火正阏伯之所居也…”那么阏伯商契之商丘,究竟在哪里呢?
二,颛顼濮阳说
其实,想找出阏伯商丘之前,必须先找出颛顼之墟,而根据《晋书·地理上》记载:“颛顼始自穷桑,而徙邑商丘”。《黄帝神农氏谱系表·释考》也记载“颛顼高阳氏……在位七十八年。国都若水,徙商丘”…
而十分巧合的是,2005年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所与濮阳市文物保管所,联合对濮阳高城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大名鼎鼎的西水坡龙虎墓,终于为“颛顼之墟”划下了重重的句号!如图所示:
那么你一定会问,C14证明龙虎墓是6500年前的遗址,为什么你却认定是颛顼墓呢?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奥秘就在图腾之中!但需要你转换一下脑子,因为殷墟模式是靠甲骨文断代,但夏墟时代只能靠图腾文物及入葬方式断代…而龙虎墓中用大量的蚌壳摆拼成了两只龙虎形状图案,就是王权象征!为什么呢?因为史记明确记载龙虎二物是颛顼二子鲧和穷蝉的氏族图腾!而且与陶寺盘龙/二里头绿松石龙及殷墟饕餮虎牛纹图腾完全一样…
这种看似十分巧合的图腾传承方式, 其实隐含着重大的王权信息 …尤其当代专家认为龙虎墓是6500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而二里头却仅仅是3800年前的夏代晚期遗址时,两者相差近3000年,怎么可能?但在出土的蚌壳龙虎图腾及项链风格上却是完全一样的,又是为什么呢?…如图所示:
这个问题应是十分奇怪的,因为目前并不知龙虎墓C14的证据是取自人骨还是蚌壳,尚无人交待(网上也搜不到)…而龙虎墓主人右侧的蚌壳龙,与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中的绿松石龙形器拼摆方式及使用材料蚌壳完全一致,十分符合史记大禹治水时代的水生物产及“鲧生禹,禹复生启"记载,为什么呢?如图所示:
而且龙虎墓主人左侧的蚌壳虎图腾,也与石峁皇城台石雕/三星堆青铜面具/良渚玉琮王/殷墟青铜鼎饕餮纹的虎面具十分类似,符合颛顼传子虞舜的高祖“夔/夋"记录,如图所示:
这种图腾相似性说明龙虎墓与二里头/三星堆/良渚/石峁族人之间存在一种相似的图腾传承习俗…而史记五帝本纪中明确指出,颛顼世系有司虎虞舜和司龙鲧禹两大子系,如图所示:
而史记载禹为颛顼之孙,鲧之子,自然也就是颛顼蚌壳龙图腾传人了,那么二里头出现绿松石龙也就不奇怪了…同样,龙虎墓为竹书左传记载颛顼之墟也十分符合了…而三星堆也发现了大禹抱龙文物及颛顼的龙虎面具,也就十分确凿了,如图所示:
所以二里头是禹墟,濮阳西水坡是颛顼之墟,那么,虞舜祖地根据饕餮及石虎分析,十有八九即是殷墟和石峁!而舜子阏伯之“均台之享”也必在此地!妇好墓和亚长墓即是!而造成此难的罪魁祸首即是《左传·昭公元年》记载阏伯和实沈之争也,实沈即尧子丹朱(商汤)也…
四,商丘为宋州说
当然,根据《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宋州宋城县,古阏伯之墟,即商丘也。”而今商丘地区仍存有古代的阏伯台、阏伯庙…
所以近代学者王国维及当代史学家郭沫若和范文澜等先生,都认为“阏伯之墟”就是今天的商丘。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1988年”,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发起中美联合考古之“商丘计划”,旨在“探索中国商丘地区早商和先商文明历史脉络…”,然而执行近40多年后,仅仅发现古宋城遗迹及岳石文化遗迹…
1996年春,中美考古队在商丘老南关,钻探出一座古城。古城呈平行四边形,占地面积10.2平方公里,可以确定为春秋时期的宋国故城,但城墙下部最早的墙体的年代很可能早到西周或者更早。
张光直一度认为岳石文化层即是先商文化的下层文化,但没有得到二里岗和殷墟考古文物支持,故至今搁浅。
而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二队,曾在当时的商丘县坞墙集东街,考古发掘了坞墙遗址(也称谷子坑遗址),在宋集镇半塔村又发掘了半塔遗址,二遗址同属龙山文化,存在大量先商文化遗迹(岳石文化层)…但也未发现先商及早商遗址。
为此,2021年5月20日,昔日商丘计划考古队长唐际根教授,再次启动了商丘计划(二期)挖掘,总结以往经验教训,把目标地点重新选择在宋国故城南城墙根,即与睢阳城西城墙交接处,目的有三:
一,揭示商丘宋襄公、梁孝王、宋高宗的都城和现存归德府城的“多城相叠”现象。
二是,找到城墙基槽,找到城内的古地面,探索宋国故城的“始建年代”及“历次改修年代”。
三是,寻找宫殿宗庙等大型建筑遗迹,探索城内布局,以期完成商丘地区的地层考古序列表…
当然,目前已经挖掘到7米深了,已经挖到岳石文化层了,但是单单缺少先商遗址层,和前辈张光直一个结果…所以网上争论也十分激烈:
支持者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周封微子于宋,今之睢阳是也,本陶唐氏火正阏伯之墟也。”
但反对者认为,先秦《世本》记载:“宋更曰睢阳”,宋国都城自先秦魏国灭掉后,一直延用此名,并以睢阳为治所设置大宋郡。秦始皇时期,改大宋郡为砀郡,砀郡治所在睢阳。从汉代到明朝都如此!直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才升为归德府,置商丘县。清朝沿袭明朝设置,民国时改为行政专署…也就是说,从文献上看,商丘之名很晚才出现,与王国维判断并不相符。
而考古界的“摩尔定律"是:
“越是地表祭祀体系完整的地望,地下越是空空如也;越是无人在意的荒山野岭,越有可能挖出意料之外的文物遗址…此规律不仅包括商丘问题,也包括三星堆和殷墟及所有夏墟…比如司母戊大方鼎和古本竹书(汲冢竹简)的发现,就是盗墓贼“意外成果”…很多考古成功往往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事件!
而1951年,在河南郑州发现一座大型的商代早期遗址——二里岗文化遗址,使汤亳争论似乎有了新的变化…
此遗址距今3620年左右。从绝对年代上看,二里岗最早,其次是郑州商城,及小双桥遗址,最后是安阳殷墟。
郑州商城遗址内发现20多处宫殿基址,与《考古工记》载的“内有九室,九宾居之;外有九室,九师朝焉”极为相似。与此同时,在郑州商朝遗址的上层,有战国时期的遗址,出土了战国陶文中有“亳”、“亳丘”(即亳墟)字样。依据《左传》记载,襄公十一年,鲁国联合晋国等十多个诸侯国讨伐郑国,最终“同盟于亳城北”…
1953年,考古专家在二里岗出土了两片刻有文字的牛肋骨,引起考古界震动!上面刻有十个甲骨文字,相比略粗的殷墟文字,刻痕稍浅,被认为是发现最早的甲骨文卜辞(公元前1620年左右)。如图所示:
陈梦家认为是“又土羊,乙丑贞,及孚,七月”,属于“习刻"。时代可能属于安阳殷墟时期。如图所示:
2003年4月,国博馆李维明教授又发现一个新字“乇”,认为是亳字!因为东周时期的陶文金文“乇”“宅”“亳”,都曾用作地名,而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又亳土”,故判断“又乇土”就是“又亳土”(上图蓝字)。
当然,陈梦家和李维明说法我不以为然!因为卜辞既然是指“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不太可能是“习刻”!试想,有哪家医院会选用“实习生”当主治医生?并使用昂贵进口药?
而且,王国维,陈梦家,郭沫若,李维明等大家,仅仅依据《说文解字》就解读甲骨文,是否正确也不好说!毕竟汉代距殷商时代已过去1000多年,字形字义均已发生变化。所以,最合理的解释应是:
二里岗牛肋骨卜辞应是刻制简陋的早期甲骨文,于“习刻”并无关系…C14断代时间是3620年左右!
那么二里岗牛肋骨卜辞中,是否存有商代早期信息呢?回答是肯定的,根据图腾铭文解读法,此图的羌/乙/其三字代表舜禹契,因为甲骨文“乙”为龙形,通汉字巳/姒,考古证据为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的“绿松石龙形器”,“又”字为手形,通汉字司/后,考古证据为殷墟亚长墓手杖;“其”为鼎形,通汉字贞/启,考古证据为二里头青铜网格鼎。如图所示:
那么当“又乙”二字组合时,会意为“手抱乙→抱龙/抱虫/率姒″义,鼎文即禹字;
“又其”为“手抱鼎”时,篆文即启字…完全符合史记“禹生启”事件。
同时,根据2011年西安谢子展新译《禹王碑》文载“禹凿渊门,脊躬娄沙,北置弇臿,奠取汲溉”,佐证大禹亲自在龙门凿伊阙运河,商契佐禹在邙山囗“北置弇臿(古开封)”,与伊阙形成一二级运河闸门,完全符合二里岗牛肋骨卜辞及史载“禹生启”内容…如图所示:
只不过夏启是《史记》载商契佐禹有功,舜受予的司其(司徒火正)名号,他并不是大禹的儿子…,而是舜子商均契,他在铭文中叫启,在汉史中叫契,在先秦史中叫阏伯,时间为公元前1670~1600年之间。
考古路径即“契至汤八迁(史记)”:二里头→二里岗→新郑望京楼→焦作府城→辉县孟庄→垣曲→夏县东下冯→殷墟一线,符合黄河中下游先商下七垣考古地带。如图所示:
同时,结合郑州二里岗规模庞大的城池及高规格的宫殿群,可以佐证二里岗偃师商城即契(启)城!也即“汤从先王居”的西亳都!所以,唐朝张守节《史记正义》说:“亳,偃师城也。商丘,宋州也。汤即位,都南亳,后徙西亳也”。
商丘不是阏伯之墟,而是鹿邑
不过东汉杜笃《论都赋》说:“昔盘庚去奢行俭于亳”;晋代皇甫谧 《帝王世纪》说:“蒙为北亳,即景亳,汤所盟地”。
说明商汤最初继位于宋州(南亳),后迁徙西亳“从先王契居(偃师)”,最后盟誓于景亳。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说殷墟是汤盟誓的景亳?
难道张光直和唐际根苦苦寻找的古商丘之地“均台之享"就是殷墟景亳吗?
的确如此,铭文解读妇好墓即是舜祠!而与妇好墓彼邻的亚长墓即是舜墓,即《竹书纪年》及《山海经》“有易杀王亥”的高祖王亥,当然也是史记商汤灭夏的起因…
也就是说,今日商丘不过是丹朱南亳宋州,及殷墟南迁移民之睢阳地也!而商汤(丹朱)的真正埋葬地是殷墟王陵区M260大墓,入葬礼制与禹墟“祠墓合一”模式已然不同,而是一祠一墓和一城一邑了(即宋州归德及周囗鹿邑)!所以张光直的“商丘计划(包括唐际根二期)”是永远挖不出汤墓的,原因即在此处!
当然,此商汤非史记商汤也,他乃是尧子丹朱也!亚长即山海经大荒东经“有易杀王亥”之王亥,有易即汤,史记商汤灭夏事件也是由此而爆发…只不过此商汤乃是山海经“舜生戏,戏生摇民″之摇民商汤,及竹书纪年之殷侯上甲微商汤,和史记尧之不肖子丹朱商汤也!
虽然张光直的“商丘计划",折戟沉沙40多年了(至今没有挖出王亥墓和商汤墓),但影响却极为深远…不仅挖出了古宋城址和岳石文化层,而且基本把商丘地层关系排列清楚了…
另外还产生了两个“意外成果":一个是唐老师吸取了“商丘计划”教训,根据二里岗及殷墟甲骨文及陶“鬲”的形态变化,果断把先商遗址转向豫北冀南…在1998年的殷墟洹北花园庄、韩王度、屈王度发现了中商时期的“洹北商城”,其实就是汤景亳…
另一个“意外成果”是张志清在1998年发现了周口鹿邑“长子口墓",即俗称的隐山大基老子墓…一个几乎被所有人(包括张志清自己)忽略掉了的商代遗址,其实就是商契墓!为什么这么绕呢?
因为从一开始,此墓就被人习惯性认为是老子墓!相传鹿邑是《道德经》作者老子故里苦县,但因殉人规制及殷商墓葬风格,不符合老子守藏吏级别而被否定了…所以至今此墓悬而未决,仅仅认为是商周之际的南方长氏贵族首领墓(地方诸侯)…有人推测为纣王之兄微子启(微子封宋事件),但因无考古文物及铭文证据而搁浅。
然而,正是这座墓的发现,才是真正揭开了先商之谜的核心关键。就象徐旭生先生发现二里头一样,张志清无心插柳的长子囗墓,正是张光直有心栽花花不开的商汤大墓…也就是说,老子墓就是商均契墓,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因为长子口墓中出土青铜礼器中,除了大名鼎鼎的长子口铭文外,还有“长子”“戈丁”铭文。而戈丁铭文即汉字武丁之义,这一点被所有人都忽略掉了。
而商汤在《诗·商颂·殷武》中自称“武丁孙子”…所以甲骨卜辞及史记“武丁中兴”事件,极有可能不是商王武丁事件反应,而是商均契事件,即有易杀王亥及商汤灭夏事件…如图所示:
尤其殷墟至今尚未出土武丁大墓,不很奇怪吗?为什么连自己的“贵妃妇好"都露脸几十年了,可恰恰是商王武丁却姗姗来迟?
《诗·商颂·殷武》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另外民间有句俗话,叫做“老子天下第一”!你一定如雷贯耳吧?但是,你知道此话与商均契有直接渊源吗?
根据《史记》记载,“契至汤八迁,从先王居,汤始居亳”,契死后,由昭明继位,传至十四代,由太乙继位,这就是成汤(后称商汤),故商汤是黄帝第17代孙,契14代孙,如图所示:
那么问题来了,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姬发为周弃16代孙,黄帝第19代孙,而商汤是黄帝17代孙…,那么两人相差仅仅两代时间,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表》(1996~2000年发表)指出:
商汤灭夏~武王伐纣时间为:公元前1600 ~1046年,共17代30王500多年历史…那么对比商汤与周武王,如果按照一代50年计算(平均值),两代时间大致为100年左右…也就是说,商朝考古时间500多年(1600~1046年),减去史记记载的商朝时间(100多年),二者相差超过400多年,怎么回事?
当然,如果商汤从黄帝17代孙升至商契/伯益或丹朱一辈(黄帝第4~5代孙),或者相反,周祖弃下降至商汤一辈(黄帝第14~15代孙),两者相差13代左右,大约有(13ⅹ30~50)等于400年左右,可以补齐一些…但是,商汤的13先王哪去了呢?商汤灭夏的夏代17王及“汤放桀”呢?反之亦然,周武王16世先祖呢?没了吗?
所以,目前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商汤13先王及周先16王问题…为此唐际根教授开始执行“商丘计划”(二期),我则另辟蹊径,开始重新解读铭文工作…
时间回溯到1997年,根据鹿邑“长子口”墓内的青铜器铭文分析,应为“长子”“长子口”“戈丁”等,其中出现最多的是“长子口”,在七八件铜器上都有发现,说明“长子口”就是该墓的主人。
传世的“长子”铜器较多,早几年在湖北黄陂(盘龙城)曾出土“长子狗”鼎。但在豫东出现尚属首次。考古专家经过分析推断,认为此次出土的器物时代较早,鹿邑可能是长氏较早活动的地域。
通过铭文对比分析,“长”字为殷墟亚长形象,指“持杖之戴羽酋长”;如图所示:
“子”字为商姓,指玄鸟氏(前文已述);“口”字为鼎形,是金文“其”字,汉字即启义!是二里头其鼎象征…所以长子口即长子其,代表“长子继承二里头其鼎权力”,如图所示:
而“长子口”青铜三戈”与河北易水出土的“祖父其”三戈一脉相承,根据先秦战国燕国史料分析,“长子其”,与易水燕子丹“祖父其”铭文,应是一脉相承,如图所示:
而且长子口墓道与殷墟武官大墓(M260)墓道完全一致(中形),如图所示:
而且椁室与亚长十字铭文完全一致,说明长子口与亚长应是直系关系,如图所示:
由此尘埃落定,大约公元前1600年左右(竹书纪年称1628年),尧德衰,欲传位于丹朱,遭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为子商均(契)上位,而伯益放跑丹朱,继位于宋州(南亳鹿邑)自命武汤,后发兵杀舜于鸣条,放葬殷墟,又逐舜妃南逃湖南九嶷山,设鬼崽岭疑冢…后稷西逃石峁建周…商汤复西迁偃师商城(从先王居),最后在安阳殷墟(北蒙)盟誓,铸司母戊鼎祭亚长墓…最后在黄河长江中下游追舜一大圈13年!然后,死葬殷墟武官大墓中…如图所示:
由于商汤灭夏,废除了夏代氏族禅让制度,兴起了父子王权传承制,故史称长子制或嫡长子制…民间俗称商汤为“长子天下第一”…但随着时代变迁(周人灭商,殷人四迁),后人渐渐不知不知商汤名号“长子其(上甲微)”…所以渐渐讹长为老,讹其为口丹,故有老丹/丹朱/燕子丹/契丹称呼,地名也改为周口/张家口/箕子台/老丹台(老君台)称呼…“长子天下第一"也变成“老子天下第一″了!
而河南郸(丹)城有箕子台遗址,鹿邑有太清宫和老聃(丹)台遗址,民间有丹朱造弈传说,周口有布老虎风俗,淮阳有太昊伏羲信仰,河北有张家囗及战国燕子丹及契丹称呼,考古为易水燕下群墓遗址,都是殷商(燕赵)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