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55年,南宋皇帝赵构带着太监和随从来到秦桧府上,此行目的是探望生病卧床的秦桧。赵构进入相府后,不自觉地放慢了步伐,环顾左右建筑布局,映入眼帘的亭台楼阁十分精致。
赵构并没有心思关注这些,他心中有些害怕,但是又必须前来慰问病情严重的秦桧,想到靴子中已经藏了防身匕首,赵构才略感心安。
当宋高宗赵构来到居室,发现秦桧躺在床上,只是微微起身示意,显然已经不能做出迎接君王驾临应有的礼节。
看到此情此景,赵构先前的担忧一扫而空,随即表现出极为关切的态度,眼泪婆娑地拉着秦桧的手,安慰他好好养病,争取早日康复,宋廷还需要像他这样的人才,自己也离不开他这个得力助手。
秦桧早已病入膏肓,他已经不能开口发声说话,只是不停地流泪。看着欲言又不能说的秦桧,赵构心中如同明镜一般,他知道秦桧想让儿子接替自己,此时赵构必须揣着明白装糊涂。
父亲说不出来心意,站在一旁的秦熺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于是自告奋勇地向宋高宗赵构说“奏请代居相位”,赵构心中冷笑着说“此事卿不当与”,意思是说这事哪轮到你插话。
赵构从秦桧府中出来后,心情非常愉悦,立即回宫,一个谋划已久的计划时机已经成熟。
秦熺是奸相秦桧的养子,他本来是秦桧大舅哥的私生子,但是一直被秦桧妻子养做儿子。受到赵构呵斥碰壁后,秦熺决定放手一搏,当天夜里,他紧急联络林一飞、郑木冉、徐喜、张扶等人,准备联名上述逼迫赵构答应自己出任相位。
宋高宗赵构回宫后立即派人拟旨,内容是册封秦桧为建康郡王,册封秦熺为太师,在圣旨中还写着“皆致仕”。
当高宗圣旨传到秦桧手中,秦熺等人还没准备好逼迫赵构就范的奏章,而秦桧涕泗横流,心中大呼:上当了!
致仕,用现代的观念来说就是退休的意思,意味着秦桧拥有的实权被剥夺,给他一个闲职去养老留名,秦桧家族的权势也到此结束了。
秦桧的脑海中快速闪过自己起起伏伏的一生,直到这时他才发现,自己就是宋高宗赵构手中的玩偶,像极了跳梁小丑。
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会在秦桧临终前使出杀手锏,其中原因还要从秦桧的发迹之路说起。
宋朝一直处于虎视眈眈的外敌嘴边,却始终不能彻底解决外部隐患,金国的铁蹄在宋朝疆土上肆意蹂躏。
看到此情此景,秦桧也曾愤然上书徽宗皇帝,表示对待入侵的金军要强势出击,不能软弱对待,此举会增长敌人气焰。按照宋钦宗的任命,秦桧的职位刚好负责割地求和事宜,于是连续三次上奏辞去职务。
公元1126年,北宋都城汴京失守,宋钦宗亲自手举降表出城,结果被金军将领困在军营中,失去人身自由。
次年,宋徽宗、宋钦宗以及众位宗室家眷全部被金军带回北方,金国为了有效统治宋民,准备扶植张邦昌作为异姓皇帝,秦桧亲自写了协议表示支持,不曾想也被金军留下,最终被带到金国。
后来,秦桧因表现突出深得金国信任,按照秦桧的说法,他杀死监视自己的金兵,抢了一条小船回到宋朝,此时已经是南宋高宗赵构的天下。
秦桧与赵构相遇后,两人惺惺相惜,秦桧成为赵构的得力助手,尤其是在打压朝廷主战派势力、力主和议方面,秦桧所作所为深得赵构心思。
与此同时,秦桧在赵构的信赖关照下,官职待遇也一路高歌猛进,可谓是平步青云,秦桧家族享受着无尽的荣华富贵,骄横跋扈逐渐显露出来。
在南宋初期,朝野主要矛盾是外部矛盾,即宋朝与金国之间的矛盾,绝大部分的臣民都渴望能够收复失地,恢复昔日疆域地盘和富足安乐的生活。
经过赵构数年的统治打压,自从绍兴和议之后,南宋武将的力量已经大幅下降,只想偏安一隅的宋高宗已经稳坐龙椅,他突然意识到这几年秦桧权力极度膨胀对自己的威胁。
秦桧巧妙借助宋高宗赵构打压武将的心思,在朝堂上大肆铲除异己,被秦桧诬陷遭到贬黜、流放、杀头的官员不计其数,可谓是恶贯满盈。
不仅如此,朝廷空出来的职位,秦桧则重新培植属于自己的新势力,只有忠诚于秦桧的人才能上位,只有善于谄媚秦桧的人才能获得提拔。
更为关键的是,秦桧家族已经位居朝廷权力中枢,用权势熏天来形容秦桧家族一点也不过分。比如秦桧孙女崇国夫人的猫走丢了,她直接命令临安府全体官员都去寻找,前后历经一个月也没有结果。
再比如秦桧为了扶持后代进入朝堂,他的孙子秦埙在党羽安排照顾下以省试第一的名次进入殿试,此时秦桧向宋高宗赵构推荐汤思退和魏师逊两人担任主考官,原因是这两人都是秦桧的心腹之人。
不仅如此,秦桧提前将试题告诉秦埙,还帮助他修改文章,果然不出所料,秦埙再次获得第一名的成绩。宋高宗赵构并不是傻子皇帝,反而是非常有城府的,他一眼就看出文章与秦桧风格相似,于是将张孝祥确定为第一名,而秦埙则被放在第三名。
这件事就发生在秦桧去世的前一年,当时赵构已经深切感受到奸相秦桧带来的压迫感,所以在靴子里常年藏着匕首防身,而对秦埙成绩的调整正是体现赵构想要摆脱秦桧控制的小细节。
皇权向来都被认为是不可侵犯的,凡是挤压皇帝权力的大臣都没有好下场,凡是恃宠生娇的臣子也都没有好下场。
《宋史秦桧传》记载“是夜,桧卒,年六十六。”遗臭万年的一代奸相秦桧就这样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秦桧家族的权势也随之崩塌,真正的胜者是宋高宗赵构,这点连秦桧都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