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透过唐代童子试,谈谈其反映出的唐代社会风貌

透过唐代童子试,谈谈其反映出的唐代社会风貌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但是随之而来的内卷也越来越严重。不仅大人们在职场上要内卷,就连孩子们也裹进了内卷的浪潮中。

还没上小学的孩子们早早就开始学习街舞、编程、钢琴,更不要提那些面对中考,高考的学生们。孩子们的教育和未来是每一位家长都非常关心和重视的事情。

其实,孩子之间的内卷并不只是在现代社会出现。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有了童子试。童子试正是那个时代对儿童教育重视的反映。

那么,童子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它又反映出唐代怎样的社会风貌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01什么是童子试?

童子试又称“童子科”、“童试”,也就是专门为少年考生所特设的考试科目。

唐朝时期,统治者注重儒家文化,重视儒家“谨庠序之教”的思想。因此,唐朝政府在全国设立地方学校,同时关注对儿童的教育。

在这种情况下,童子试就应运而生了。

据史料记载,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七月下诏曰,史孝谦德行高远,有二子,皆年幼。这两个孩子对《孝经》的思想非常通达,高祖认为应该给予重视,视情况予以褒赏。

这个历史记录表现出的正是童子试最早的一个雏形。

童子试对年龄是有限制的,要求必须是十岁以下的孩童方可参加。但是据《旧唐书》中记载,杨炯是在十二岁时考中童子举的。这表明,当时对年龄的限制并不是非常地严格,还是有一定宽限的。

此外,在《新唐书》中还提到,这些孩童必须能精通一种经书以及《孝经》《论语》之旨。能背诵十篇经文的给予官职,能背诵七篇经文的给予出身。

童子试和其他科目一样,同为常科取士。不过,即便如此童子试在唐代曾经出现反复的废除和复兴,这是十分不稳定的情况。

童子试停废的原因也是比较复杂的。有的是因为取士的标准有所降低,选拔的童子并没有出众的能力或是才艺。

有的则是因为很多人为了参加童子试,谎报年龄,而且资质平平,没有真才实学。还有的则是因为参加考试的人数太多。

而且,唐朝后期不稳定的政治局势也影响到了童子试的停复。朝廷政局混乱,国家陷入战乱,这些势必都会影响到童子试的举办,就连科举考试也是常常因此停止。

虽然童子试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存在着很多弊病。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带着辩证的思想去看待这个问题,去发掘它积极的一面。

唐朝童子试制度的确立创造了一种新的入仕的途径,为唐朝也选拔了一些具有真才实干的少年人才。同时,这体现出了唐朝统治者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视。

02 唐代童子试所反映出的唐代社会风貌

第一,唐代童子试反映出了当时的家庭教育

家风家训代表着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精神文化内涵。良好的家风家训可以引导儿童走向正确的道路,接受优良传统的熏陶。

而童子试恰恰反映出那个时代家风的重要影响。

上文已经提到,参加童子试的儿童必须精通《易经》以及《孝经》《论语》。只有良好的家风教育才能更好地引导儿童对于古代经典的理解,有利于帮助儿童树立远大的理想。这样的例子在唐代的历史记载中是非常多的。

武则天为了规范太子李贤的行为,便命北门学士编撰《少阳正范》等书,教导李贤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太子;武周时期宰相王方庆曾作《王氏训诫》来教育家族子弟;唐代杰出的诗人柳宗元也曾留下家训告诫后代。

我们都知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唐代的儿童们在家族这种耳濡目染的教育之下,就会自然而然地注意日常言行,培养道德品质,同时也会对那些经典书籍具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除了家风家训之外,母亲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极其重要的。唐代是开放包容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妇女的地位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她们在成长过程中也接受了一定的教育。

母亲文化素质的提高自然也会影响到孩子。这就为孩子在幼年时期接受良好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比如唐代的著名诗人元稹,他年幼丧父,自小由母亲教养长大。他的母亲亲自教授他文化知识,他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成为闻名于世的大诗人。

由此可见,母亲对于儿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高素质的母亲对于培养优秀的少年人才具有积极的影响,因为这些母亲本身就是这些孩子的好榜样。

总之,优秀的家庭教育对于童子试选拔优秀的少年人才具有深远影响,同时,童子试的盛行也影响到当时的家长对于儿童教育的重视。这两者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第二,唐代童子试反映了当时的童蒙教育

唐代童子试的流行体现出当时对于儿童教育的重视。这从唐朝历代皇帝对于儿童教育所制定的政策就能看出来。

唐太宗时期,唐朝政府在中央设置了弘文馆和崇文馆,在地方也同样令其“置学”。这种政策让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更加普及,体现出唐朝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此外,唐朝还规定了当时的蒙学教材。其中包括《太公家教》《王梵志诗》《蒙求》等书籍。

《太公家教》全书贯穿“忠孝、仁爱、修身、勤学”的思想,对儿童的道德修养进行教育和培养。《王梵志诗》则将教育内容融入诗歌,对儿童进行教育。而《蒙求》则是通过讲历史故事的方式对儿童进行引导。

这几本教材都具有语言浅显,通俗易懂的特点。这些教材非常适合儿童阅读,便于儿童理解,也方便背诵,对于儿童心智的启蒙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唐朝童子试非常注重对《孝经》和《论语》两部典籍的理解。因此,唐代统治者多讲《孝经》,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儿童学习《孝经》,从小培养儿童对忠孝思想的信仰。

以上列出的这几种政策都说明了唐代统治者对于儿童教育的重视。这也反映出唐代对于少年人才的看重,当然,这都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稳固统治。

03 唐代童子试对唐朝的影响

首先,童子试的设立有利于为唐朝选拔优秀的少年人才。我们常说,少年强则国强。唐朝统治者也正是看重这一点,才意识到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童子试的要求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严格的,对于儿童的道德品质和学习能力都有一定的规定。

唐代很多著名的文人都是童子试出身,如上文提到过的杨炯,还有裴耀卿、刘晏、王丘等等。

其次,童子试的设立引起了一股儿童教育的浪潮,提高了儿童的整体文化素质,培养出了一些天才儿童。

童子试的设立不再限制庶族参与,选拔范围更加广泛,也较之前更为公平。这就引起了一股儿童教育的浪潮。很多家庭希望借此改变命运。

童子试要求严格,需要儿童从小阅读经典书籍,这使得当时唐代儿童的素质有了一个整体的提高。不仅如此,这一批儿童对于他们未来的家族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教育都会起到促进作用。

同时,还有一些儿童虽然没有参加童子试,但是他们也同样具有真才实学,因此得到了政府的奖励。

再次,童子试的设立有利于儒家文化在唐朝的传播。

唐朝时期,与道家文化相比,儒家文化并不算是当时的主流文化。但是,《论语》作为童子试的硬性要求之一,就让许多儿童在幼年时期接触到儒家思想。这就为儒家思想在当时社会的传播打下了基础。

最后,童子试的设立也促进了当时一部分人的就业。

参加童子试的儿童需要从小阅读经史子集,这就促使社会上出现了对教书先生的需求。当时,很多学子在科举考试上名落孙山,k考场失意,就正好借此机会成为教书先生。在某个角度上来说,童子试解决了这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和温饱问题。

总而言之,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如此。这也是我们国家为什么如此重视教育之一。

虽然当时童子试的制度还不是很健全,但是其中也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比如,童子试注重对经典书籍的阅读和理解。其中,对于《论语》要尤为重视。书中有很多做人的道理以及学习的方法,这些都是对小孩子有积极的影响的。

我们国家现在提倡“文化自信”,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从小让孩子接触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让这些古老的文化知识焕发出新的光彩。让我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社会,家风,教育,时期,唐朝,影响,母亲,唐代,儿童,孩子,观点评论,童子试,童子,唐代,孝经,儿童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社会,家风,教育,时期,唐朝,影响,母亲,唐代,儿童,孩子,观点评论,童子试,童子,唐代,孝经,儿童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社会,家风,教育,时期,唐朝,影响,母亲,唐代,儿童,孩子,观点评论,童子试,童子,唐代,孝经,儿童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